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图片头条

分享到: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行进青海·讲述】
杨家寨村的变迁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贾泓 魏雅琪    发布时间: 2019-09-17 08:22    编辑: 童洋

杨家寨村正以崭新面貌不断前行。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西山脚下、凤凰山路旁,有一座村庄,它由41栋居民楼组成,2018年村集体资产达3亿元,全村人均收入达18000余元。这里,便是西宁市城西区虎台街道办事处杨家寨村。

  为西宁市发展,这个村庄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搬迁,发展起多项集体经济,从地道农村演变成“城市农村”,把准时代脉搏,与西宁同进步、共发展。

  33年前,杨家寨村党支部确定了党支部“抓党建、促发展、惠民生”的23项规章制度和17项村级党组织职责。33年来,杨家寨初心不变“修身齐家”,牢记使命“治村为民求发展”,“固定党员活动日”相沿成习,成为了村党组织建设、民主管理、经济发展的决策大平台。

  “窥一斑而知全豹”,看杨家寨“齐家”创业路,品西宁发展前行史。

第一次集体搬迁后,杨家寨村将新村附近的一处垃圾场修葺为花园。

  两次搬迁,见证西宁大发展

  在凤凰山路上,在高楼林立的海湖新区,有这样一个小区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以多层建筑物为主,以淡黄色为主色调,小区高高的大门上的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杨家寨村。

  “杨家寨村”四个字,你是否格外熟悉?打开手机里的导航软件,输入这几个字,你会惊奇地发现,杨家寨公交车站定位在五四大街,而杨家寨路口公交车站则位于海湖新区的昆仑西路,与在凤凰山路可见的杨家寨小区相去甚远。

  “散落”在西宁的杨家寨缘何而来?这就要从杨家寨的两次大规模搬迁说起了。

  “最早时,杨家寨村占地面积非常大,东至高槽巷、北至湟水河,西邻水校、南抵西山”,杨家寨村前任党支部书记、71岁的何育生回忆起曾经的杨家寨,依然感慨万分:“那时的杨家寨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村民靠种植养殖维持生计。”

  1953年,杨家寨村的土地开始被国家划拨征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开,西宁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杨家寨村土地陆续被征用,至上世纪90年代,杨家寨村360户村民陆续搬迁至现海湖路附近的新村里。

  说起当时的杨家寨新村,何育生难掩骄傲:“新村的房屋是按照小康村模式修建的二层小楼,每栋建筑面积在116平方米左右,并配有一个小庭院。村里还有医疗室、幼儿园、老年活动室,我们可是西宁第一批小康示范村呢!”

  但面对这样的改变,村民的心里犯了嘀咕:“我们的牛啊、猪啊、鸡啊去哪里养?”“老宅院是前辈们留下的,怎么能说离开就离开呢?”

  面对这样的质疑,何育生做工作说:“搬迁是西宁市发展的需要,是我们为西宁和青海发展做出的应有贡献”“新村里旱厕变水厕,还有自来水和电灶,大家的生活水平可是提高了一大截咧”“新村的道路又平又宽,都是水泥路,以后大家的出行会方便很多呢”“搬迁以后我们可以发展集体经济,大家可以在自己的企业里务工啊”……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村两委班子得到了村民的信任,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村民赢来了全新的生活生产方式。

  时间的指针来到2013年,杨家寨村迎来了新的转折。这一年,海湖新区建设正式开启,杨家寨村所在土地再次被纳入规划之中。

  再次搬迁,杨家寨村村民毫无怨言、收拾行囊再出发。这次的新村安置小区位于汇宁路6号,在西山脚下、解放渠以南。2014年9月开工建设,小区总占地面积11.37公顷,总建筑面积为290443.47平方米,建设楼房41栋,其中包括5栋高层,建设住房总套数2274套。同时配有物业综合楼、商业服务中心、幼儿园、新村大门、围墙、道路、路灯、排水、自来水、配电、通信、绿化等公共设施。

  现任杨家寨村党支部书记丁军德说:“我们在第一次搬迁中见证了海湖路从无到有,又在第二次搬迁中见证了海湖新区的崛起。可以说我们一直为西宁的发展‘搬家’,也一路见证了西宁的成长!”

  杨家寨村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先进村党支部、全省小康示范村、小康文明村、省级民主法治村、卫生村等30多项荣誉称号。

第一次集体搬迁后的杨家寨村家家户户住上了“二层洋房”。

  多次创业,勇立潮头唱大歌

  2000年《青海日报》的《说说杨家寨》系列报道中记者这样形容当时的杨家寨村:“杨家寨村,地处省城繁华区,人均不到1分的耕地也全部规划了,早晚要被城市建设征个一分不剩。”

  而早在土地征用之初,何育生便有了这样的认识——未来的杨家寨,靠土地致富是走不通的路,必须发展集体经济。何育生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集体的钱办集体企业、发展集体经济,经济收入再反哺村民。”就是这样的想法,支撑着杨家寨走过了40余载峥嵘岁月。

  杨家寨村果断决策,成立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村里的大事来抓,将村里土地征用补偿款的36%发放给村民,64%集中起来办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并将创办企业所得利润的50%用于为村民办实事。

  1986年,虎台中学和虎台小学建设,杨家寨的土地再次被征用。这次,他们希望在两所学校附近为杨家寨村留下一些土地,用来建设旅店。

  “投资420万元开办虎台旅社,就是希望解决村中部分劳动力就业,为失去土地的村民寻找新的生产方式。”何育生回忆道:“旅社经过两次改名,从虎台旅社变成虎台饭店再到现在的虎台宾馆,成为当时西宁首屈一指的宾馆。时至今日,依然是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2年8月建成虎台游泳馆,1998年6月建成低温保鲜库……加上同时期的建筑公司等9家企业构成了杨家寨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何育生笑容满面地说:“那时的我们,是西宁市的‘土豪村’,办集体经济我们走在了绝对的前列。”

  直到1999年,杨家寨正在经营的交通巷批发市场将规划建设新宁路广场,杨家寨村服从大局将市场拆迁。这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现在了何育生和时任村主任丁军德的脑海中:位于海湖片区的杨家寨新村尚有10余公顷土地可以利用,为何不将老市场迁往此处呢?

  为此,村两委班子远赴山东调研论证。丁军德回忆起当初的想法,依旧条理清晰:“虽然当时市场较多,但我们的批发市场仍有一定的优势。一是当时的西区种植蔬菜拥有一定优势,二是新市场的设备较好门槛较低,三是这个市场是集体企业,更值得商户信赖,四是杨家寨当时拥有一定的批发市场经营经验。”

  经过反复论证与设计,2000年,杨家寨村大胆地将集体存款2000余万元全部投入新市场建设。这个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有1500间营业铺面、可容纳2000个经商户的以蔬菜批发为龙头的综合批发市场一经开业便生意红火、交易繁忙。

  随后,为了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全村农户再次集资,先后进行了二期和三期工程的建设,至2013年全部建成投产之时,该批发市场占地10.47公顷(157亩)、投资达9000余万元,成为当时青海最大的一个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一跃成为杨家寨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仅此一项杨家寨村年收益2000万元。

  2013年,为了海湖新区建设的需要,车水马龙的城西区海湖路蔬菜综合批发市场必须拆迁,对此,杨家寨村忍痛割爱。丁军德说:“从海湖路批发市场开工建设到正式拆迁的十余年间,我每天早晨的第一件事是去市场转一转,每天下班后必做的一件事还是去市场查一查,不然就不放心。批发市场是杨家寨的支柱产业,但为了西宁市的总体发展需要,我们必须服从大局。这就是杨家寨,从未改变。”

如今的杨家寨新村干净整洁、环境优美。

  不忘初心,扬起风帆再前行

  作为杨家寨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永远知道,自己背后是一个强有力的村集体,他们相信未来的杨家寨会更好。他们每个月都会迎来一个大日子——主题党日,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在这一天感受到强大的归属感。

  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党旗增辉、为百姓造福”的“四好两为”为具体目标,杨家寨建立了“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的40%用于集体经济发展基金,30%用于村民生活补助,20%用于村公共服务,10%用于扶危济困”的集体收益“4321”分配机制。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真正让全体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为了让村民享有高品质生活,杨家寨村党支部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在村内建成了公共卫生院、文化活动场所,安装健身器材;建立综合服务中心,设立民政、就业、物业、社保等服务窗口,实行坐班制,方便群众办事;打造党建文化长廊,建村史墙、廉政墙、家风墙;成立锣鼓队、社火队,建起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党群议事中心、群团工作室、图书阅览室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20年前,村里承担杨家寨小孩上学的所有费用,并每月为5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80元、60岁以上老人发放补助100元。每逢老年节,村干部还会统一带上礼品挨家挨户慰问看望老人。如今的杨家寨,依然保持了这些传统。丁军德说:“每年给杨家寨村民发放生活费约2000多万元,春节和七一建党节时,筹措资金约500多万元给每个村民多发放四个月的生活费,每年春节坚持对村老党员老干部进行慰问,老年节时还会筹措资金约15万元为村上60岁以上的村民发放米、面、油等慰问品。”

  杨家寨始终坚守的,还有33年前制定的每月16日固定党日制度。依托“三会一课”“固定学习日、固定议事日、固定服务日、固定联系日”,杨家寨党员分别认领政策法规宣传岗、社会治安维护岗等10个岗位。

  何育生说:“每月的16日,对于杨家寨来说都是个大日子。这一天,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杨家寨村党组织建设、民主管理、经济发展等重大决策。建市场、征地、拆迁、分房……村里的每一件大事,都是通过‘固定党日’上情下达、研究分析,最终形成决策的。”

  而今年村里新投资的商住综合楼建设情况,成为了主题党日上最热的话题。为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杨家寨村在海湖路批发市场被拆迁时政府划拨的2.67公顷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地上寻找商机,最终定位为商住综合楼,现在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有23000平方米的商业和57000平方米的住宅。其中,负一层将建设成为农贸市场,一至三层为商铺,四层以上为居民住宅。不仅可以满足未安置拆迁户356套住房的需求,还将实现每年80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益。

  “杨家寨村从搬迁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时候,就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农村了!”何育生说:“从1984年到2008年,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4年;2008年至今,小丁(丁军德)也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1年了。一辈子摸爬滚打都奉献给了杨家寨,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杨家寨村两委都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创新发展,真心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海湖路批发市场在成立之初沿用旧市场的名字——西宁交通蔬菜综合批发市场。

在杨家寨村综合服务中心,村民正在办理相关业务。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