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标题头条

分享到:

【决战决胜 全面“清零”——贫困地区调研行】
产业扶贫,让脱贫步伐更坚实——脱贫攻坚的共和探索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林玟均    发布时间: 2019-10-09 08:11    编辑: 童洋

共和县江西沟镇莫热村的张秀梅看着自家种植的豌豆瓣,乐开了花。魏慧敏摄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位于青海湖以南,黄河以北,是青藏高原的东门户,素有“海藏通衢”“进藏咽喉”之称。然而生态脆弱,环境艰苦,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等导致这里产业底子薄,贫困人口深度和广度大,成为青海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自2015年以来,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661户8766人,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的12.6%下降到目前的6.43%,下降6.17个百分点,贫困发生率首次降到个位数,群众综合认可度达95%以上。

  但目前全县还有18个贫困村、1934户591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亟待全面退出、脱贫。针对产业扶贫还存在短板、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群众建房仍需解决等问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决战决胜,全面“清零”,共和县要想拿下“硬任务”,还需啃下更多“硬骨头”。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共和县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在生态涵养区、生态脆弱区走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扶贫的脱贫之路。

说起现在的生活,倒淌河镇蒙古村村民桑德满脸幸福。魏慧敏摄

  从靠着牛羊过日子,到不离土不离乡就能赚到钱

  在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禀赋做好产业扶贫?

  “守”着青海湖,处于西宁市“一小时经济圈”,实现绝对贫困全面“清零”,共和县举全县之力努力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

  随着青海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增长,环湖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让共和摸索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在保护青海湖周边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突出“绿色、生态、健康、环保”主题,借助青海湖风光、黑马河日出等独特资源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在全县40个贫困村中,确定12个贫困村实施旅游扶贫,带动经济发展,增加收入。黑马河镇文巴村就是其中之一。

  文巴村全村530户,贫困户近五分之一,大多牧民一缺技术二缺文化,而5公里外的青海湖让文巴村看到了希望。整合资金900多万元,共和县在文巴村打造了一个餐饮、住宿、特色工艺品销售等多元化经营的旅游文化扶贫产业园。

  “想不到今年开业仅两个月第一年承包费30万元已到账。其中60%用于贫困户分红。相比以前靠着牛羊过日子,现在牧民不离土不离乡就能赚到钱。”村委会主任德季加说,搭建“黑帐篷”、体验游、生态游、演艺表演……全村5个社,力争做到一社一特色。

  “把培育和发展产业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根本出路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保障,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特色产业,增强后续发展能力。”

  在共和县扶贫开发局局长吴斑看来,建设乡村旅游扶贫宾馆,形成村集体固定资产,既能保障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又能帮助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扶贫须精准,致富也需精准的产业蓄力。依托青海湖王牌旅游景区和黑马河观日出的优势,实施6个环湖沿线乡村旅游扶贫项目;依靠109国道“马路经济”实施廿地乡切扎村、切吉乡莫合村2个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项目;依托黄河沿线地理区位、资源优势和龙羊峡大峡谷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库区水上游等扶贫项目。至目前,仅龙羊峡镇龙才村、瓦里关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已分红107.2万元,惠及381户1317人。

  集中“火力”,将党旗牢牢插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

  聚焦问题,真抓实干,合力攻坚,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共和县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以高度的思想认识、强烈的政治担当、坚定的必胜信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确保实现全面“清零”。

  抓好党建促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在共和,无论是各级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尽心尽力,还是村民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一改往日“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发家致富。“脱贫攻坚党旗红”,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征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沙珠玉乡曲沟村24名党员人人佩戴党徽,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曲沟村是龙羊峡水库移民搬迁村,全村132户4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曲沟村实施一户一法、一户一策,并将党小组建立在产业链上,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为贫困户出谋划策,形成“个个能合格、人人争先进”的氛围。

  江西沟镇莫热村,全村85名党员,是全县唯一有党总支的村,下设三个党支部,每个党支部有一个党小组,担负着贫困户的脱贫职责。每一名党员联系2至3户贫困户。看不起病找党员,上学有困难找党员,困难大的贫困户有党总支集体帮。

  莫热村贫困户拉毛措,几年前丈夫因病去世,留下5万元债务。拉毛措没文化,多年的习惯使得她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党小组组长切吉加主动替她保管收入,不仅三年还清债务,还有存款1.7万元,拉毛措的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了。

  党建+精准扶贫,共和县为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硬仗”凝聚思想共识、汇聚强大力量,全县上下形成了责任到人、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链条,构成了“户有管理手册、村有作战挂图、乡有规范档案、县有数据平台”的精准管理格局。

  党建并不等于扶贫,但党建却可以对扶贫起到带动引领、督促鞭策的作用。以基层党建为载体引领产业发展,以生产保障作为脱贫攻坚利器,共和县推动党的基层组织核心优势、战斗堡垒优势,转变为攻坚战役中的发展优势、脱贫优势,集中“火力”使党旗牢牢插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

  决战决胜,实现长久稳定脱贫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的艰中之艰,难中之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是保证小康路上一个人不掉队、一个民族都不少的重要举措。

  那么在发展比较滞后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群众增收脱贫,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共和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抢抓支持性政策持续加力增效的大好机遇,完善“八个一批”和十个行业专项扶贫规划,精心补齐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坚持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大力发展培育扶贫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特色种养业、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着重打造“一村一品”扶贫产业,确保贫困人口长期受益、稳定脱贫。

  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紧密结合,坚决摒弃“等、靠、要”思想,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以民族服饰、校服加工、民族手工艺品生产加工等为主的特色产业扶贫车间是提高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的一个缩影。

  9月24日晚上11时,共和县扶贫产业园精准就业扶贫车间里一派繁忙。63岁的龙羊峡镇龙羊新村贫困户吴尕耕正和同伴们加紧赶制着学生床上三件套。裁剪、缝纫、修整、打包……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吴尕耕为了孙子上学,租住在县城,一年前靠当环卫工维持家用,深感体力不支。9月,原本就有缝纫技术的吴尕耕开始了自己的新工作——扶贫车间缝纫师。吴尕耕说,“家门口”的扶贫车间,让我们增收脱贫有奔头。

  目前全县已建成铁盖乡托勒台村、沙珠玉乡上村、恰卜恰镇加拉村3个村级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126多户,月收入达1500元至4000元。对于下一步的发展,扶贫车间负责人余龙充满期待:“准备在全县所有深度贫困村创建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近就业,顾家、务农、挣钱三不误。”

  实践证明,只有让贫困人口都掌握一个可谋生的手段,都拥有一项可持续的生计,贫困的脆弱性才能够克服,脱贫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巩固。

  在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短板”,观念上的“深度贫困”。内生动力不激活,即便在其他方面使再大的劲儿,也是治标不治本,难以实现长久稳定脱贫。在这一点上,共和县的做法值得借鉴。需要强调的是,在脱贫攻坚中,无论是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还是兜底扶贫等,都必须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领头雁”。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