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图片头条

【乡村振兴在青海】党员行千里,心灵有归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丁玉梅    发布时间:2023-05-30 07:49    编辑:童洋

大学生党员高晓燕(左一)在入户了解群众需求。丁玉梅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叔,最近大家在忙啥呢?”5月16日,周太才让下班后,拨通电话主动问候村里的老支书加羊才让。周太才让和加羊才让是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扎麻什乡河北村的党员,不过两人一个在村里,一个离开村子在海晏县上班,他们是结对帮扶关系。

  今年以来,祁连县始终把流动党员管理和服务作为乡村振兴引才、聚才的重要抓手,针对流动党员来去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教育难适应、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五大难”问题,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扎实做好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不断注入乡村振兴的强大动能。

  “通过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的‘三找’方式,摸清全县有66名流动党员。”祁连县委组织部部长王宇明说,通过“流出必报批、流入必报到、日常必报告、返乡必报备”制度,随时掌握流动党员最新动态,保障流动党员“外出有根、流入有家”。

  做到心中有数,祁连县建立定期联系汇报、先锋事迹、意见建议三本“台账”,全面掌握流动党员动态情况,重点掌握年龄、学历、从业情况、回乡创业意愿、担任村干部意愿基本信息,确保流动党员“底数清、数据实、动向明”。

  “我们建有流动党员管理群,通过群及时将政策和会议精神,传达给流动党员。群里的党员有什么建议或者需求,也可以在群里直接反映。”八宝镇新城社区党支部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马培军打开流动党员微信群,群成员有40多名,页面上是一条条“送学”消息。

  70多岁的德洛是新城社区的一名流动党员,她原本是默勒镇的村民,家里生活条件好了后他们一家搬到县城生活。社区主动联系德洛,时常邀请她来参加社区党日活动,时间久了,热心的德洛成为社区优秀党员志愿服务者的代表。

  “感谢党和组织的关心,社区就是我第二个家。”来到社区后,她主动发挥余热,成为社区“蜜蜂接线员”,时常和其他居民党员走访社区群众,将大家的困难和需求收集反映到社区,群众少跑了路,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

  新城社区通过党日活动、微信群、社区志愿服务等方式,用常态化联系与流动党员连心,做到把流动党员管好管活,让流动党员心有归处。

  “流动党员需要什么政策?”“需要协助解决什么事?”根据这些问题,扎麻什乡制定“1+1”联系帮扶机制,将4名流动党员和4名在家党员结成对子,实行“1对1”跟踪流动党员的日常管理教育,督促流动党员主动汇报思想,按时交纳党费,就近参加组织活动。

  “周太才让是流动党员,加羊才让是我们村里已退休的老支部书记,我们希望通过老党员和流动党员结成一对一的关系后,给流动党员讲政策送服务的过程中,说一说家乡的变化。”扎麻什乡党委副书记马金梅说,通过这种方式,引导流动党员积极建言献策,关心家乡发展,为乡村振兴增添人才动能。

  大学生也是流动党员的主要成员之一,对于大学生流动党员扎麻什乡也有新“举措”。扎麻什乡通过6个村的光伏产业收益,聘请返乡贫困大学生党员,进入村两委工作。在完善村社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壮大基层人才队伍,让大学生党员在乡村基层一线激扬青春、绽放异彩,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2021年,从学校毕业后,家住扎麻什乡河西村的大学生高晓燕,边将党组织关系转入村里,边忙着找工作,只不过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当时,我去参加村里的党日活动,村两委的邀请返乡大学生来村里上班,大家当时特别高兴!”高晓燕笑着说,这两年她一直在村两委工作,每个月不仅有2000元的工资,还能为家乡的建设出力,她十分满足。

  “离家在外,最渴望的就是‘家’的温暖。对于流动党员来说,找到党组织就是找到了‘家’。接下来我们会更深入地探索流动党员的管理,凝聚流动党员先锋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力量。”王宇明说。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