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黄沙头上植绿人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乜霞
发布时间:2023-09-15 08:28:16
编辑:易 娜

经过治沙,在扩展的绿色面前,当年肆虐的黄沙正在一步步退却。李春/摄

  贵南县木格滩的黄沙曾经像一条势不可挡的河流,从西北方往黄沙头奔涌而来,让人叹息,让人绝望。如今,黄沙正在退却,翠绿从近到远、从无到有、从有到丰,从丰到秀,再到如今的千山堆绣、百川织锦,竟让人不知黄沙头何以名为“黄沙头”。

  ——题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黄沙头,有一小截如坠落在广袤绿色里的黄沙带。曾多次听人感叹过贵南人治沙的不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曾经以黄沙而闻名的贵南县黄沙头,在一个小型的帐房超市里,听人讲让贵南县人民刻骨铭心的治沙精神。

  他叫杭青旦增,是一位典型的藏族汉子,皮肤黝黑,身形偏胖,今年已经69岁了。此刻的他,白皙的光脚挑着一双很时尚的“狗屎拖鞋”,脚上皮肤的白和脸、手的黝黑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一边倒弄着一个酥油桶,一边给我说,治沙就要像做酥油一样,有耐心、能吃苦,要经得住失败,要不然它就会酸了、会坏了,成不了香甜可口的酥油。

  杭青旦增用这句手到擒来的比喻打开了他27年的治沙生涯。

  那是1996年的春天,杭青旦增在妹夫的带领下从贵德县罗汉堂村来黄沙头靠治沙挣钱。那时候沙漠在草原的流动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吹一场风就会淹没400亩(1亩≈0.0667公顷)左右的草场。住在黄沙头附近的牧民,每年都在沙漠的逼迫下一步步退往大山深处,人和牛羊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大量牛羊因为常年缺草缺水,膘瘦体弱而熬不过高原的冬天。每到冬春两季,高原季风带着黄土沙子走村串户、张扬肆虐,让周围乡镇的住户苦不堪言。

  就在那个时候,杭青旦增成了贵南县第一批治沙人。

女性是黄沙头治沙的重要力量。 贵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那时候日子很难,难得有时候都觉得熬不下去。”说完这话,杭青旦增很久都没有开口。他眼周的皱褶在那一瞬挤成一团,目光慢慢越过如厚重屏障的翠绿,望向更深处的天际。

  “那时候,这周围没有一棵树,放眼望去一片昏黄,草原埋在沙子里,沙子流动在马路上,往沙漠里拉运树苗就成了最难的事。好不容易从其他地方拉来了树苗,一场场不期而至的风把沙子吹成沙丘,堆积得到处都是,车轮陷在沙里动不了,树苗只能由人来抬。黄沙头海拔高,路程远,本来人走在沙漠里就很难,抬着树苗走就更难。一脚下去,沙子淹到了脚踝处,用力一拔鞋子就掉了。有好多人习惯穿着靴子走,看上去沙子没靴子高,但走着走着,沙子就塞满了靴子,越走越沉,越走脚底越疼,走一阵就得脱下靴子抖干净,再穿上。往往一车树苗,四十多个人得抬一天,大家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干活上,手、脚都没感觉到疼。在坐下休息时才发现,手心脚心全是泡,有些水泡都磨破了,沙子嵌到肉里,火烧火燎地疼。

每年春雪还未消融,黄沙头的治沙行动就已展开。贵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月的贵南,早晚冷中午热,尤其快到正午的时候,沙子晒得发烫,沙地反射的光烤着露在外面的皮肤,脸和手干得像老杨树皮,一层层脱落。

  “27年了,脸上、手上的皮肤一层一层脱下来,就成了现在这个黑黢黢的模样,怎么洗都洗不白。”杭青旦增自嘲地说。

  “那时候,最缺的是水。沙漠一年年往前移,埋没了草山,堵塞了水源,没有水、没有草,人和牛羊就只能一次次往大山深处搬,水源地离我们很远,吃水、用水就很困难,十几天不洗脸、不洗手是常有的事。没有大型水罐车,我们把大水桶焊接在手扶拖拉机上,从十几公里外往这里拉水。有时候,去的时候晴空万里,突然一阵风吹来,路就被堵了,拉水车进不来,我们只能组织人力一桶一桶往帐房里提。等深一脚浅一脚到了帐房,水就剩了半桶。有些人提着水走着,脚下一崴,水都洒在沙地上,一下子就没了影子。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下雨,只要有黑云飘过,大家就拖出早早准备好的塑料布,七手八脚把塑料布拉开,四周稍微垫高一点,把雨水集在塑料布上,装在水桶当生活用水。也有人在下雨时会在沙地上挖个大坑用来储水,等水积得差不多了,就捞掉漂浮的干草枝、牛羊粪等杂物,也用来当生活用水。等所有的水桶都装满了,衣服裤子也湿透了,大家索性在大雨中脱掉衣服裤子,站在沙堆上,酣畅淋漓地用雨水洗一次澡,虽然冷,但快活。

  “四月的雨天很冷,被窝潮湿阴冷。但大家还是盼着下雨,只要有水,人、牲畜、树木和草种都能饱饱喝一次水,树木成活率就高了,治沙的效果也会好点。”

  当我问道:“吃饭时会不会吃到沙子?”杭青旦增一脸的皱褶笑成了朵朵菊花,他调侃道:“你没见我现在这么壮实吗,我身体里一半的重量可能都是沙子,我血管里流动的应该就是血和沙子的混合物。”

  “那时候,我们有自己的厨房,早饭、午饭吃的都是自己做的馍馍,晚上再吃一顿面条。面粉装在袋子里,上面包了两三层塑料布。师傅在做馍馍面条前都会反复拍掉袋子上面的灰尘,做好的馍馍也会很仔细地装在塑料袋里,包裹得严严实实,再挂到树上,想着这样沙子就进不去。可是,到吃饭时还是会吃到一嘴一嘴的沙子,尤其是吃完面条,碗底就会有一层沙子,吓得我们连汤都不敢喝。

  “沙子这个东西还真是奇怪,你包裹得再严实,它还是会钻进来,和你较劲、欺负你,你却拿它没办法。现在正好相反,我们治沙,每天一点一点用草方格去占沙漠的地盘,虽然会吹风、虽然有破坏,但它还是得乖乖受我们约束,拿我们没办法。”杭青旦增大笑着说。

  一打开话匣子,杭青旦增的话就停不下来。

  他说:“那时候在黄沙头睡觉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们住的地方,方圆几公里都是沙漠,也不知天天都在吹的风是从哪来的,风从沙漠吹到沙漠,再吹到更远的沙漠。周围没有草和树的堵挡,沙子尘土满天飞,眼前每天都是昏昏黄黄的,耳边呼呼的风声就没断过。

  “记得1996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们几个工程负责人像往常一样,记录完一天的用工情况,扯了扯第二天要干的活后,就各自回了帐房。回去的时候,风像往常一样鼓满整片沙漠,吹起衣服下摆,有沙子打在脸上,麻酥酥的。我习惯性地抬起头看了看天,月亮周围没有昏黄的‘风圈’。就大步走进自己的帐房,脱了鞋和衣就睡着了。

  “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在大叫‘帐房吹走了!’还没来得及想一下到底发生了啥事,冷风一下子灌进帐房,我的账房也被连根拔了起来。没了堵挡,被褥、锅碗瓢盆、生活用具吹得到处跑,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周围有女人的哭喊声断断续续传来。一片昏黄中,我们大声询问着各自的情况,远处有一两个声音时断时续传来,时不时有模糊的身影跑过,去追被风吹走的东西。

  “在零下几度的深夜里,我们紧紧抱着剩下不多的物品,瑟瑟发抖地苦捱着,期盼着,等风变小,等太阳升起。”

  那一夜很长,杭青旦增和其他几百个治沙人,就像一株株刚刚生根发芽,随时都会被风连根拔起的沙蓬,不知道当下会遇到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有在狂风不停的寒夜,悄悄隐藏起身体里剩下不多的温暖,等着风停。

  这种足以吹散所有希望的风,每年都会出其不意地来几次。它就像一个精于偷盗的惯犯,每次都会用流沙埋没很多刚刚发芽的树木,吹走一些才显绿的沙蓬和刺草,每次都会把治沙人用汗水和辛劳垒砌的信念和希望吹走一些,再吹走一些。然而,第二天早晨,大自然又若无其事、毫不吝啬地把阳光倾泻在沙漠里,用不断升高的温度为大家储存温暖,积累希望。

  “再难也要种下去,不是吗?”杭青旦增眼中透着坚毅,“那时候参加治沙的不只是我们,还有很多省军区的干部、贵南县委县政府的干部,还有各乡镇的群众。那时候,好多群众由于常年放牧,家里连铁锨都没有,刚来的时候都是身子趴在沙漠里,用手刨坑种树,他们那么难都坚持下来了,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专业治沙的。

  “现在好了,你看,我们都快赶上现代化了。链轨、挖掘机、推土机,现在的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而且贵南县治沙造林已经二十多年了,也积累了很多的治沙经验,我们用链轨推平沙漠,用挖掘机建草方格、用推土机运树苗,在沙漠上修了很多明暗水渠,还用上了最先进的喷灌技术,在一些灌溉系统暂时到不了的地方,就用康明斯汽车拉水浇灌,植被成活率可高了。现在我们的治沙速度也在以曾经流沙的速度增长。相信过不了多久,你想来贵南看沙漠也没地方看了呢。”杭青旦增自信地说。

  我顺着杭青旦增的目光望去,视线所及是一片翠绿。杭青旦增带着我去了一个专门看沙漠的高台,从这里向远处望去,一截沙滩如黄色丝带坠饰在广袤的绿毯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翠绿。“那就是我们现在治沙的地方,那些绿点是草方格和刚发芽的树木,到明年这时候,这些草方格就会和这里一样绿。”杭青旦增信心满满地说。

  是的,我也相信。

推荐阅读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 陈刚出席 吴晓军致辞
陈刚吴晓军会见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一行
青海省统一销毁400吨价值1.7亿元侵权假冒商品
青海尖扎:美丽乡村公路建设构筑村民幸福致富路
关于征集青海省人大2024年立法建议项目的公告
2023青海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考试成绩公告
西宁全力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
西宁新增3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24H热点
青海:竞逐“新”赛道 产业正风光
从“青海窗口”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同
2023"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9月15日在西宁开幕
省检察院印发《实施意见》以优质高效的检察履职服务
全省公安机关开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第三次统一行动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2023年度派遣会召开
学习宣传贯彻《青海省包虫病防治条例》启动仪式举行
青海全力推进税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
从细从实抓整改 不折不扣强落实
清洁能源谋发展
在戈壁聆听"风""光"协奏
“口袋公园”扮靓共和底色
热点图片
黄河彩篮——黄河边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
黄河彩篮——黄河边...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织密织牢“保障网” “兜起”困难群众的希望
【学思想 强党性 重...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乡村振兴“春色满园”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人才夜市”人气旺 边逛边选择业忙
“人才夜市”人气旺 ...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欣赏国家公园的万物共生之美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我省最高海拔微生物污水净化工程落户兴海 高原小城,听取蛙声一片
我省最高海拔微生物...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外宾点赞青海文化 多样性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从“小窗口” 感受青海大美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黄沙头上植绿人

青海日报
2023-09-15 08:2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黄沙头上植绿人

青海日报
2023-09-15 08:28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黄沙头上植绿人

  • 2023-09-15 08:28:16
  • 来源:青海日报

经过治沙,在扩展的绿色面前,当年肆虐的黄沙正在一步步退却。李春/摄

  贵南县木格滩的黄沙曾经像一条势不可挡的河流,从西北方往黄沙头奔涌而来,让人叹息,让人绝望。如今,黄沙正在退却,翠绿从近到远、从无到有、从有到丰,从丰到秀,再到如今的千山堆绣、百川织锦,竟让人不知黄沙头何以名为“黄沙头”。

  ——题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黄沙头,有一小截如坠落在广袤绿色里的黄沙带。曾多次听人感叹过贵南人治沙的不易,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曾经以黄沙而闻名的贵南县黄沙头,在一个小型的帐房超市里,听人讲让贵南县人民刻骨铭心的治沙精神。

  他叫杭青旦增,是一位典型的藏族汉子,皮肤黝黑,身形偏胖,今年已经69岁了。此刻的他,白皙的光脚挑着一双很时尚的“狗屎拖鞋”,脚上皮肤的白和脸、手的黝黑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一边倒弄着一个酥油桶,一边给我说,治沙就要像做酥油一样,有耐心、能吃苦,要经得住失败,要不然它就会酸了、会坏了,成不了香甜可口的酥油。

  杭青旦增用这句手到擒来的比喻打开了他27年的治沙生涯。

  那是1996年的春天,杭青旦增在妹夫的带领下从贵德县罗汉堂村来黄沙头靠治沙挣钱。那时候沙漠在草原的流动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吹一场风就会淹没400亩(1亩≈0.0667公顷)左右的草场。住在黄沙头附近的牧民,每年都在沙漠的逼迫下一步步退往大山深处,人和牛羊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大量牛羊因为常年缺草缺水,膘瘦体弱而熬不过高原的冬天。每到冬春两季,高原季风带着黄土沙子走村串户、张扬肆虐,让周围乡镇的住户苦不堪言。

  就在那个时候,杭青旦增成了贵南县第一批治沙人。

女性是黄沙头治沙的重要力量。 贵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那时候日子很难,难得有时候都觉得熬不下去。”说完这话,杭青旦增很久都没有开口。他眼周的皱褶在那一瞬挤成一团,目光慢慢越过如厚重屏障的翠绿,望向更深处的天际。

  “那时候,这周围没有一棵树,放眼望去一片昏黄,草原埋在沙子里,沙子流动在马路上,往沙漠里拉运树苗就成了最难的事。好不容易从其他地方拉来了树苗,一场场不期而至的风把沙子吹成沙丘,堆积得到处都是,车轮陷在沙里动不了,树苗只能由人来抬。黄沙头海拔高,路程远,本来人走在沙漠里就很难,抬着树苗走就更难。一脚下去,沙子淹到了脚踝处,用力一拔鞋子就掉了。有好多人习惯穿着靴子走,看上去沙子没靴子高,但走着走着,沙子就塞满了靴子,越走越沉,越走脚底越疼,走一阵就得脱下靴子抖干净,再穿上。往往一车树苗,四十多个人得抬一天,大家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干活上,手、脚都没感觉到疼。在坐下休息时才发现,手心脚心全是泡,有些水泡都磨破了,沙子嵌到肉里,火烧火燎地疼。

每年春雪还未消融,黄沙头的治沙行动就已展开。贵南县委宣传部供图

  “四月的贵南,早晚冷中午热,尤其快到正午的时候,沙子晒得发烫,沙地反射的光烤着露在外面的皮肤,脸和手干得像老杨树皮,一层层脱落。

  “27年了,脸上、手上的皮肤一层一层脱下来,就成了现在这个黑黢黢的模样,怎么洗都洗不白。”杭青旦增自嘲地说。

  “那时候,最缺的是水。沙漠一年年往前移,埋没了草山,堵塞了水源,没有水、没有草,人和牛羊就只能一次次往大山深处搬,水源地离我们很远,吃水、用水就很困难,十几天不洗脸、不洗手是常有的事。没有大型水罐车,我们把大水桶焊接在手扶拖拉机上,从十几公里外往这里拉水。有时候,去的时候晴空万里,突然一阵风吹来,路就被堵了,拉水车进不来,我们只能组织人力一桶一桶往帐房里提。等深一脚浅一脚到了帐房,水就剩了半桶。有些人提着水走着,脚下一崴,水都洒在沙地上,一下子就没了影子。

  “那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下雨,只要有黑云飘过,大家就拖出早早准备好的塑料布,七手八脚把塑料布拉开,四周稍微垫高一点,把雨水集在塑料布上,装在水桶当生活用水。也有人在下雨时会在沙地上挖个大坑用来储水,等水积得差不多了,就捞掉漂浮的干草枝、牛羊粪等杂物,也用来当生活用水。等所有的水桶都装满了,衣服裤子也湿透了,大家索性在大雨中脱掉衣服裤子,站在沙堆上,酣畅淋漓地用雨水洗一次澡,虽然冷,但快活。

  “四月的雨天很冷,被窝潮湿阴冷。但大家还是盼着下雨,只要有水,人、牲畜、树木和草种都能饱饱喝一次水,树木成活率就高了,治沙的效果也会好点。”

  当我问道:“吃饭时会不会吃到沙子?”杭青旦增一脸的皱褶笑成了朵朵菊花,他调侃道:“你没见我现在这么壮实吗,我身体里一半的重量可能都是沙子,我血管里流动的应该就是血和沙子的混合物。”

  “那时候,我们有自己的厨房,早饭、午饭吃的都是自己做的馍馍,晚上再吃一顿面条。面粉装在袋子里,上面包了两三层塑料布。师傅在做馍馍面条前都会反复拍掉袋子上面的灰尘,做好的馍馍也会很仔细地装在塑料袋里,包裹得严严实实,再挂到树上,想着这样沙子就进不去。可是,到吃饭时还是会吃到一嘴一嘴的沙子,尤其是吃完面条,碗底就会有一层沙子,吓得我们连汤都不敢喝。

  “沙子这个东西还真是奇怪,你包裹得再严实,它还是会钻进来,和你较劲、欺负你,你却拿它没办法。现在正好相反,我们治沙,每天一点一点用草方格去占沙漠的地盘,虽然会吹风、虽然有破坏,但它还是得乖乖受我们约束,拿我们没办法。”杭青旦增大笑着说。

  一打开话匣子,杭青旦增的话就停不下来。

  他说:“那时候在黄沙头睡觉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我们住的地方,方圆几公里都是沙漠,也不知天天都在吹的风是从哪来的,风从沙漠吹到沙漠,再吹到更远的沙漠。周围没有草和树的堵挡,沙子尘土满天飞,眼前每天都是昏昏黄黄的,耳边呼呼的风声就没断过。

  “记得1996年4月的一个夜晚,我们几个工程负责人像往常一样,记录完一天的用工情况,扯了扯第二天要干的活后,就各自回了帐房。回去的时候,风像往常一样鼓满整片沙漠,吹起衣服下摆,有沙子打在脸上,麻酥酥的。我习惯性地抬起头看了看天,月亮周围没有昏黄的‘风圈’。就大步走进自己的帐房,脱了鞋和衣就睡着了。

  “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在大叫‘帐房吹走了!’还没来得及想一下到底发生了啥事,冷风一下子灌进帐房,我的账房也被连根拔了起来。没了堵挡,被褥、锅碗瓢盆、生活用具吹得到处跑,一眨眼就不见了踪影。周围有女人的哭喊声断断续续传来。一片昏黄中,我们大声询问着各自的情况,远处有一两个声音时断时续传来,时不时有模糊的身影跑过,去追被风吹走的东西。

  “在零下几度的深夜里,我们紧紧抱着剩下不多的物品,瑟瑟发抖地苦捱着,期盼着,等风变小,等太阳升起。”

  那一夜很长,杭青旦增和其他几百个治沙人,就像一株株刚刚生根发芽,随时都会被风连根拔起的沙蓬,不知道当下会遇到什么,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有在狂风不停的寒夜,悄悄隐藏起身体里剩下不多的温暖,等着风停。

  这种足以吹散所有希望的风,每年都会出其不意地来几次。它就像一个精于偷盗的惯犯,每次都会用流沙埋没很多刚刚发芽的树木,吹走一些才显绿的沙蓬和刺草,每次都会把治沙人用汗水和辛劳垒砌的信念和希望吹走一些,再吹走一些。然而,第二天早晨,大自然又若无其事、毫不吝啬地把阳光倾泻在沙漠里,用不断升高的温度为大家储存温暖,积累希望。

  “再难也要种下去,不是吗?”杭青旦增眼中透着坚毅,“那时候参加治沙的不只是我们,还有很多省军区的干部、贵南县委县政府的干部,还有各乡镇的群众。那时候,好多群众由于常年放牧,家里连铁锨都没有,刚来的时候都是身子趴在沙漠里,用手刨坑种树,他们那么难都坚持下来了,更何况是我们这些专业治沙的。

  “现在好了,你看,我们都快赶上现代化了。链轨、挖掘机、推土机,现在的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先进,而且贵南县治沙造林已经二十多年了,也积累了很多的治沙经验,我们用链轨推平沙漠,用挖掘机建草方格、用推土机运树苗,在沙漠上修了很多明暗水渠,还用上了最先进的喷灌技术,在一些灌溉系统暂时到不了的地方,就用康明斯汽车拉水浇灌,植被成活率可高了。现在我们的治沙速度也在以曾经流沙的速度增长。相信过不了多久,你想来贵南看沙漠也没地方看了呢。”杭青旦增自信地说。

  我顺着杭青旦增的目光望去,视线所及是一片翠绿。杭青旦增带着我去了一个专门看沙漠的高台,从这里向远处望去,一截沙滩如黄色丝带坠饰在广袤的绿毯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翠绿。“那就是我们现在治沙的地方,那些绿点是草方格和刚发芽的树木,到明年这时候,这些草方格就会和这里一样绿。”杭青旦增信心满满地说。

  是的,我也相信。

作者 乜霞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