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植”此青绿入画来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陈晨 王臻
发布时间:2023-09-21 11:52:35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抬头见绿,移步换景,绿色树荫下的绿色思绪静静流淌。一抹抹随处可见的绿色,让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湿地公园,沿水绿带蜿蜒勾勒出三江源的缱绻多情;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描绘出一幅拥绿入怀的民生画卷。

  近年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大力推动城市绿化提质增效,城市绿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底,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48万公顷、绿地面积1.34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794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2.6%、29.72%和11.57平方米。如今,一座座拥有园林品质的绿化城市,正在青海高原不断展现。

打造拥有园林品质的绿化城市。西宁市林草局供图

  科学绿化造就有质量的绿

  来到海东市乐都区墩顶山,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树木傲然挺立在山坡上,红沙柳、柠条等灌木牢牢扎根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乐都,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都是绿水逶迤,青山相向,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以前,一到春秋季节,满城区都是从南北两山刮下来的土和沙子。如今的乐都,绿树多了、风沙少了、雾霾轻了。”墩顶山林场场长权永龙对着绿油油的山野,回想起以前的荒山,倍感欣慰。

  今年1至8月份,乐都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4天,湟水河断面水质达Ⅲ类。完成营造林1000公顷,组织开展10万人(次)春季义务植树,栽植各类苗木73万株,完成城区10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日常养护及补栽补种工作。

  千畴绿景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随着城区绿量不断增加,绿地数量增多,也对日常管理管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前期督导检查情况,海东市再次开展“回头看”,持续开展补植补种,加大灌溉资金投入,完善灌溉设施,保证植被成活率,持续巩固提升现有整治成果。建立纸质、电子化管理档案体系,制定保护、修复、管护和监管四项清单,保证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三年行动各项工作任务顺利销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县区相关部门、乡镇、村组成的管护体系,因地制宜,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管护,确保治理成效总体稳定。完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祁连山南麓乐都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的国土绿化工作更讲科学,更重规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系统扩大森林草原湿地面积,修复退化林地草原,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重大国家战略,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叶文娟/摄

  共享共建勾勒惠民绿卷

  走进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随着林木演替落下斑驳的绿荫,一路上,能见到不少市民沿着水畔漫步、骑行、赏景。家住海湖新区的余女士说,“这个湿地公园,四季有不同的景观,尤其是春秋时节,会有候鸟在这里觅食、停留,我们家小朋友特别喜欢这里。”

  湿地公园具有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我省不断促进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湿地公园区域内动植物品种愈加丰富。目前,有芦苇、香蒲、泽泻等40科113属146种野生种子植物;有野生脊椎动物1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省级保护动物10种,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大白鹭、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每年都会如约而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已深度融入发展与生活,高原人民正在共建共享绿色家园。据了解,为进一步盘活城市绿色资源,西宁市相继实施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海湖湿地海绵化改造、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海湖湿地(146公顷)、宁湖湿地(85.5公顷)和北川湿地(173.5公顷)三大片区,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长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成为我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

  城市绿化,有大而全,也有小而精。近年来,西宁市见缝插绿,见空置绿,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建设了许多“口袋公园”,满足市民“出门5分钟见公园绿地”的需求。

  在城西区五岔路口绿地广场,不少市民坐在椅子上休息。“每天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在这里散步、休息,感觉特别好。”说起家门口投用的绿地公园,家住附近的陈先生感慨道:“如今开窗望绿、推门进园的生活已成为老百姓最平凡的幸福。”

  全省各地重点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结合老旧小区、单位、商业街区等更新改造,加大老城区、中心城区增绿建园力度,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并开放的各类游园400余处。同时,充分利用城市的闲置地、道路节点、路头转角等见缝插绿,通过播撒草花草籽、建微景观、口袋公园等方式做到应绿尽绿,让绿色更有民生味,更有烟火气。

绿色西宁,图为北川河湿地公园。西宁市林草局供图

  久久为功织密城市绿网

  江源南路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火车站门前垂直、南北向唯一的一条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窗口地段。为促进城市招商引资及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格尔木市对这段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

  中铁十五局现场技术员张立国告诉记者,整个路段设计充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选用透水铺装、生态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小型海绵设施,周边搭配海绵绿化景观。在海绵设施布置上,生态慢道用彩色沥青,其余步道均考虑采用透水铺装。最终海绵设施内收集净化后的雨水,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汇入渔水河。

  据介绍,这样能够有效控制地块内降雨径流,提高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增加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着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是助推人水城共融共生、构筑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重要途径。格尔木市在保持力度、拓展深度、延伸广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管控的探索之路,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我省海东、海西、黄南等市州也相继实施了一批海绵城市典型项目,试点城市外累计完成海绵城市面积8.93平方公里。

  一幅幅生机勃勃、宜居宜业的美丽图景在青海高原徐徐铺展,沁润人心。(作者:陈晨 王臻)

  【手记】下得实功夫 换得满眼绿

  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8万公顷、绿地面积1.34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794公顷,日益浓重的绿色正在青海高原上铺展开来。

  绿色发展是青海发展的主旋律,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是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一优两高”发展战略,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主线,以优化国土生态安全空间、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提高绿色富民产业效益、创建优美宜居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质量监管,完善政策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供保障。

  这绿,真实可感。这绿,触目可及。通过修建生态公园、铺设城市绿道、丰富植物配置模式等措施,我省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大街小巷满眼绿意,这在提高城市城镇“颜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提升着城市品质、改变着城市面貌,让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市绿化关系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幸福。与城市共同成长,从一朝一夕的积累中,从一树一木的栽培中,从一条又一条新增的绿道、一个又一个公园、湿地的建设中,我们感受着青海以生态为底色的发展脉动。多年来,绿化美化走进城市,走进乡村,这绿色更有民生味,更有烟火气。

  城市绿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着力增强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形成布局合理、层次丰富、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化是把绿色植进百姓心坎里,让市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家门口玩耍的孩子、屋外乘凉唠嗑的大爷大妈,在一花一木间感受城市的美好与善意,在出门见绿的城市空间收获舒心与惬意。

  下得实功夫,换得满眼绿。这绿助推着高质量发展,创造着高品质生活,印证着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也预示着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作者:陈晨)

推荐阅读
省管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
我省与中国地震局签署合作协议
李卓满措:转观念 提技能 让护工职业更有“份量”
二十载健康呵护 “母亲健康快车”助力妇幼健康
关于征集青海省人大2024年立法建议项目的公告
2023青海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考试成绩公告
当好“开路先锋” 惠及农牧民群众
海西新能源装备制造新项目开工建设
24H热点
我省与中国地震局签署合作协议
省管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在领导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不断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新时代 新青海 新征程】沉浸式感受青海非凡十年
48名博士入住省级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保障周转房
西部矿业连续17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大美青海·生态品牌”主题馆推介活动成果丰硕
青海6700多名河湖长守护母亲河
青海茶卡盐湖成功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青海省饲草产业推进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观摩会召开
热点图片
“红花”田里的新盼头
“红花”田里的新盼头
幸福生活欣欣向荣
幸福生活欣欣向荣
高原“工匠”竞技津门——青海代表团参加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见闻
高原“工匠”竞技津...
牛壮羊肥日子旺——天峻县苏里乡豆库尔村见闻
牛壮羊肥日子旺——...
守护“鲤”跃龙门 书写共生之美
守护“鲤”跃龙门 书...
厚植科普土壤 点燃科学热情——2023年“全国科普日”青海主场活动见闻
厚植科普土壤 点燃科...
墨子巡天望远镜在青海冷湖正式启用
墨子巡天望远镜在青...
旧小区新改造 乐享幸福好生活
旧小区新改造 乐享幸...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植”此青绿入画来

青海日报
2023-09-21 11: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植”此青绿入画来

青海日报
2023-09-21 11: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植”此青绿入画来

  • 2023-09-21 11:52:35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抬头见绿,移步换景,绿色树荫下的绿色思绪静静流淌。一抹抹随处可见的绿色,让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湿地公园,沿水绿带蜿蜒勾勒出三江源的缱绻多情;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描绘出一幅拥绿入怀的民生画卷。

  近年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大力推动城市绿化提质增效,城市绿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底,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48万公顷、绿地面积1.34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794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2.6%、29.72%和11.57平方米。如今,一座座拥有园林品质的绿化城市,正在青海高原不断展现。

打造拥有园林品质的绿化城市。西宁市林草局供图

  科学绿化造就有质量的绿

  来到海东市乐都区墩顶山,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树木傲然挺立在山坡上,红沙柳、柠条等灌木牢牢扎根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乐都,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都是绿水逶迤,青山相向,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以前,一到春秋季节,满城区都是从南北两山刮下来的土和沙子。如今的乐都,绿树多了、风沙少了、雾霾轻了。”墩顶山林场场长权永龙对着绿油油的山野,回想起以前的荒山,倍感欣慰。

  今年1至8月份,乐都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4天,湟水河断面水质达Ⅲ类。完成营造林1000公顷,组织开展10万人(次)春季义务植树,栽植各类苗木73万株,完成城区10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日常养护及补栽补种工作。

  千畴绿景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随着城区绿量不断增加,绿地数量增多,也对日常管理管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前期督导检查情况,海东市再次开展“回头看”,持续开展补植补种,加大灌溉资金投入,完善灌溉设施,保证植被成活率,持续巩固提升现有整治成果。建立纸质、电子化管理档案体系,制定保护、修复、管护和监管四项清单,保证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三年行动各项工作任务顺利销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县区相关部门、乡镇、村组成的管护体系,因地制宜,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管护,确保治理成效总体稳定。完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祁连山南麓乐都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的国土绿化工作更讲科学,更重规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系统扩大森林草原湿地面积,修复退化林地草原,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重大国家战略,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叶文娟/摄

  共享共建勾勒惠民绿卷

  走进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随着林木演替落下斑驳的绿荫,一路上,能见到不少市民沿着水畔漫步、骑行、赏景。家住海湖新区的余女士说,“这个湿地公园,四季有不同的景观,尤其是春秋时节,会有候鸟在这里觅食、停留,我们家小朋友特别喜欢这里。”

  湿地公园具有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我省不断促进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湿地公园区域内动植物品种愈加丰富。目前,有芦苇、香蒲、泽泻等40科113属146种野生种子植物;有野生脊椎动物1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省级保护动物10种,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大白鹭、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每年都会如约而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已深度融入发展与生活,高原人民正在共建共享绿色家园。据了解,为进一步盘活城市绿色资源,西宁市相继实施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海湖湿地海绵化改造、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海湖湿地(146公顷)、宁湖湿地(85.5公顷)和北川湿地(173.5公顷)三大片区,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长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成为我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

  城市绿化,有大而全,也有小而精。近年来,西宁市见缝插绿,见空置绿,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建设了许多“口袋公园”,满足市民“出门5分钟见公园绿地”的需求。

  在城西区五岔路口绿地广场,不少市民坐在椅子上休息。“每天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在这里散步、休息,感觉特别好。”说起家门口投用的绿地公园,家住附近的陈先生感慨道:“如今开窗望绿、推门进园的生活已成为老百姓最平凡的幸福。”

  全省各地重点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结合老旧小区、单位、商业街区等更新改造,加大老城区、中心城区增绿建园力度,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并开放的各类游园400余处。同时,充分利用城市的闲置地、道路节点、路头转角等见缝插绿,通过播撒草花草籽、建微景观、口袋公园等方式做到应绿尽绿,让绿色更有民生味,更有烟火气。

绿色西宁,图为北川河湿地公园。西宁市林草局供图

  久久为功织密城市绿网

  江源南路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火车站门前垂直、南北向唯一的一条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窗口地段。为促进城市招商引资及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格尔木市对这段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

  中铁十五局现场技术员张立国告诉记者,整个路段设计充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选用透水铺装、生态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小型海绵设施,周边搭配海绵绿化景观。在海绵设施布置上,生态慢道用彩色沥青,其余步道均考虑采用透水铺装。最终海绵设施内收集净化后的雨水,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汇入渔水河。

  据介绍,这样能够有效控制地块内降雨径流,提高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增加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着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是助推人水城共融共生、构筑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重要途径。格尔木市在保持力度、拓展深度、延伸广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管控的探索之路,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我省海东、海西、黄南等市州也相继实施了一批海绵城市典型项目,试点城市外累计完成海绵城市面积8.93平方公里。

  一幅幅生机勃勃、宜居宜业的美丽图景在青海高原徐徐铺展,沁润人心。(作者:陈晨 王臻)

  【手记】下得实功夫 换得满眼绿

  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8万公顷、绿地面积1.34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794公顷,日益浓重的绿色正在青海高原上铺展开来。

  绿色发展是青海发展的主旋律,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是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一优两高”发展战略,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主线,以优化国土生态安全空间、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提高绿色富民产业效益、创建优美宜居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质量监管,完善政策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供保障。

  这绿,真实可感。这绿,触目可及。通过修建生态公园、铺设城市绿道、丰富植物配置模式等措施,我省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大街小巷满眼绿意,这在提高城市城镇“颜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提升着城市品质、改变着城市面貌,让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市绿化关系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幸福。与城市共同成长,从一朝一夕的积累中,从一树一木的栽培中,从一条又一条新增的绿道、一个又一个公园、湿地的建设中,我们感受着青海以生态为底色的发展脉动。多年来,绿化美化走进城市,走进乡村,这绿色更有民生味,更有烟火气。

  城市绿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着力增强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形成布局合理、层次丰富、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化是把绿色植进百姓心坎里,让市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家门口玩耍的孩子、屋外乘凉唠嗑的大爷大妈,在一花一木间感受城市的美好与善意,在出门见绿的城市空间收获舒心与惬意。

  下得实功夫,换得满眼绿。这绿助推着高质量发展,创造着高品质生活,印证着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也预示着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作者:陈晨)

作者 陈晨 王臻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