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在我国被一次次推向新的高度,而经过十余年的接续奋斗,绿色低碳发展积厚成势。绿色,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比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应注重绿色发展,注重生态保护。近年来,青海从能源、产业、城市、民生等众多方面入手,让绿色成为高原人最喜欢的颜色,同时也是最具价值的颜色。
保护绿水青山,
好生态反哺经济社会好发展
1月1日,伴随着2024年第一缕阳光洒向青海湖的冰面,等候多时的全国各地摄影家和媒体人拿起相机记录下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同时,标注着青海湖定位的“2024年第一缕阳光”美照触网上线,被全世界网友点赞、转发。有网友留言“新年的仪式感,从追赶一场高原的日出开始!”
也就是当天,青海湖畔天寒地冻,陕西游客刘小姐忘却严寒,激动不已:“这种原生态的景色太过震撼,此次旅途不虚此行。”她从西安自驾来青海单程8小时,吃住都在青海,准备再带些青海的绿色有机牛羊肉回去。
旅游业是资源依附性很强的产业,好的生态资源是旅游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纵观当今旅游业,优美的生态环境与高质量人文环境是吸引游客最基本的条件。一个地区自然风光美好、生态环境优美,会为游客带来美好的旅游体验,也是当下游客选择出行目的地的必备选项之一。
看青海,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全面推进“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加快落实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战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有力支撑。
正是有了青海将生态作为根本,矢志不渝地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才实现了“大美青海”生态旅游叫响全国。
今天的青海,生态环境好了,百姓腰包鼓了,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2023年9月,地处黄河谷地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骆驼泉景区和孟达天池游人如织。
经营农家院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街子镇三兰巴海村村民韩阿卜正在准备撒拉宴,看见游客前来,满脸笑容:“景区环境越来越好,游客也越来越多。当然,游客来得多,收入就多!一到周末我们这个小院都得提前预订。”
好的生态能实现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同时也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消费需求增长,促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等。
今天,来到青海在“天空之镜”感受与天地相融,在三江之源看雪豹漫步,在青海湖畔赏天鹅起舞……正是有了青海生态的逐步向好,自然美景独一无二,才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走进青海、了解青海。
据统计,2023年前11个月,青海全省接待游客4362.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18.13亿元,分别是2022年同期的2.09和2.94倍。生态“绿色效益”正在持续释放!
推动发展革新,
绿色低碳经济效益双促进
2023年11月30日,位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的青海高景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6.7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单晶硅棒生产一车间,机器轰鸣声响彻厂房,2200台高高竖起的单晶炉正在不停运转,一个个无人控制的AGV小车载着多晶硅料在单晶炉边等待入炉。
青海高景太阳能常务副总经理吉孝云说:“企业是第一个落地西宁南川工业园区的晶硅生产企业,在全国多个生产基地的考察中,最终选择青海,就是看中了青海绿色发展及青海清洁能源的高效供给。”
目前,高景在西宁生产基地一期、二期全部投入使用,已实现年产30GW单晶棒,随着产能的不断扩充,下游客户的订单也随之供不应求。当然,随着光伏产业链的环环相扣,青海实现了光伏装备全产业链的贯通运行。
从“傻大粗黑”两头在外的工业旧况,到聚集“高精尖”以科技为支撑的绿色现代工业体系;从青海各工业园区出门招商,一企难求,到国内一流企业上门寻发展,被园区反向考察。这一转变不仅是青海工业园区发展路径的革新,更是青海工业绿色发展,青海经济社会持续“求绿”的最终体现。
2023年7月,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里处处油菜花黄。来到青海农牧业发展龙头企业青海省三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门源种马场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比起盛开的油菜花,反而对牛羊的粪便更感兴趣。“对我们来说,羊粪可不是废物。”在粪便发酵场,一堆堆刚收集回来的羊粪正待筛选。
“集团一直在探索绿色循环发展的路子,以100公顷草籽基地为基础,每年生产绿色饲草12000吨,实现牛羊绿色养殖,同时,利用牛羊粪便发酵加工有机肥,返还草籽基地,实现了企业内部的循环绿色发展。”门源种马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经营部部长马文军说。
企业的发展变革有专业团队加以助推,但是针对青海广大农牧民,青海农牧机构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同畜种、不同模式、不同工艺的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处理技术,并在全省养殖相对集中的区域加以推广。通过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了“牧—肥—农—牧”循环模式,促进农牧共同发展。
从政府要求,到企业、农户主动寻求;从不理解,到主动上设备、搞技术、促循环……青海,在一次次实现绿色发展变革中,实现了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的双促进。
实现能源转型,
让全社会共享“绿色”红利
1月1日,伴随着新年的第一束阳光照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一排排的光伏面板上,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光伏基地运维员马永贵开启了一天的工作。
马永贵,共和县铁盖乡哈汗土亥村人。“共和虽是小县城,但却是青海清洁能源‘大本营’。”马永贵说,近年来蓬勃发展的青海“绿电”工程,让他有了职业发展的方向,有了回乡就业的机会,有了与家人团聚的时光。
也正是有了光伏电站的规模,让这里的风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恢复到80%。夏日里,一度荒漠化的塔拉滩,如今绿草丛生。
荒漠变草场,马永贵的父亲时常赶着自家的羊群在蓝色光伏板下穿梭放牧,“这种‘牧光互补’的新模式让羊儿涨了身价,而我因为光伏有了稳定的工作。现在,全家都吃上了光伏饭,日子蒸蒸日上。”马永贵说。
在青海享受“绿色”红利,吃上“光伏饭”的远不止马永贵一家。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一排排崭新的藏家风情院落呈阶梯状整齐排列在山坡上。这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有了光伏面板,德吉村村民家的光伏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平均每年每户能增收4000余元。暖暖的“阳光存折”,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阳光收益”。
不仅是本省,青海还将“绿色”红利惠及向全国。“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使用的是青海绿电,杭州刚刚举行的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超过31%的绿电来自青海……如今,青海绿电外送范围已拓展至14个省市自治区。
青海虽身处内陆,较沿海发达省份经济较为落后,但青海坐拥72万平方公里土地,占国土面积的8%,这里水、光、风、地热等新能源资源富集。在新一轮能源转型下,青海愿与全国各地共享绿色发展红利。今天,青海还在积极规划建设新的能源大通道,“青海之光”将继续点亮更多“华夏之灯”。
青海“绿色”转型还在继续,未来,“绿色”在青海将更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