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锦绣中国年】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汉羌文化融合的社火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十梅
发布时间:2024-02-12 08:03:06
编辑:陈郁

高跷。摄影:井石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耍社火是青海河湟地区最重要的年俗之一。进入腊月,人们便着手准备这一活动了。社火一般由村里的“社火头儿”组织排练,参加的人员多是本村村民,人数多则四五百人,少则一百多人。

  社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先民祭祀社神和火神,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关于社火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临近春节,楚庄王在领兵打仗时,不幸被敌人围攻,敌人喊着要拿楚庄王的人头祭灶王爷。当时有一位大臣向楚庄王献策说,可以“活享一品俸禄,死封庙祭的灯官”为重赏,让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当替身,让楚庄王趁机突围。楚庄王依计行事,果然逃过了劫难。后来,楚庄王平定天下,下了一道圣旨,命天下百姓每年正月出社火。那个救他的放羊人也被封为了“灯官”,专门掌管社火。

  青海民俗专家井石先生说:“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社火是由古代汉文化中祭祀娱神的‘百戏’演变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最终成为春节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随着汉朝经略河湟,大批汉人移民把社火带到了青海。”

  及至唐、宋、元时期,进入河湟地区的汉人更多,随着明代中央政府大规模移民河湟,河湟地区演社火的地方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了。河湟社火中的耍狮子、踩高跷等节目,都是汉文化在河湟地区的展现。

  河湟社火与其他地方的社火有很大不同,不仅有汉文化的内涵,也融入了古羌人的祭祀文化。

  汉代以前,青海大部地区曾是古羌人的领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井石先生说:“当时,科学文化落后,古羌人面对灾害和疾病,只能通过祭祀天地或图腾来禳解灾难,其间就有巫师的巫舞表演。20世纪70年代,在大通上孙家寨墓葬群中,曾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的纹饰生动地描绘了5000年前河湟先民的生活场景。有专家考证,这是一些男巫在赤身跳有关生殖崇拜的舞蹈。”

  除了舞蹈纹彩陶盆外,青海还曾出土多件蛙纹彩陶,蛙纹也是羌人生殖崇拜的反映。蛙,因为可以水陆两栖,并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而被羌人视为图腾。

  傩舞老秧歌是大通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四个“大身子”组成,每个演员都戴着一顶貌似羊角的帽子,反穿着羊皮袄表演。

  据考证,大通傩舞老秧歌中“身子”所戴的羊角帽是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羊,它‘性知有罪,触不直者’,因此古代的君王、大臣常让獬豸协助自己断案。”

  井石先生介绍,周朝的统治集团中,羌人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傩舞老秧歌中,“身子”不仅头戴獬豸冠,还往往反穿羊皮袄,这很有可能是羌人遗风。

  在河湟地区的社火中,有很多古羌人巫舞和祭祀的遗风,如满脸涂黑的哑巴、反穿皮袄的老秧歌等,也有因汉人迁徙而带来的《划船》《八仙》等内容,它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别具一格的河湟社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河湟社火“祈福敬神”的功能逐渐淡化,娱乐功能逐渐强化。如今,河湟社火中除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孕育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之外,增加了街舞、民族舞蹈、流行歌舞等内容,以歌颂党的政策,展现改革成果、人们的幸福生活等。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社火这项传统文化项目也乘上了网络的“快车”,从乡野传向了千里之外。

推荐阅读
陈刚赴民和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基层干部
省政府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召开
青海:今年新改建普通省道和农村公路4000公里
青海省50多项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大拜年
“净网青海·2024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行动启动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青海西宁:建设新型现代化科创园区
青海海南:“线上+线下”让群众乐享文化大餐
24H热点
2月11日青海新闻联播
【新春走基层】暖心藏医药服务春节“不打烊”
【锦绣中国年】高跷表演“火”出圈 青海非遗显风采
【新春走基层】用坚守奋斗绘出新春“敬业福”
【新春走基层】坚守展现担当 奋斗创造幸福
【锦绣中国年】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锦绣中国年】火树银花年味浓 乡村旅游活力足
青海海西:长江源村村民喜迎新年
【锦绣中国年·送迎灶君 除夕守岁】解读河湟年俗的...
【新春走基层】龙腾盛世辞旧岁 福喜盈门向未来 —...
热点图片
【新春走基层】青海贵德:龙年彩灯靓丽纷呈
【新春走基层】青海...
【锦绣中国年】锣鼓喧天迎新春
【锦绣中国年】锣鼓...
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火树银花年味浓 乡村旅游活力足
火树银花年味浓 乡村...
青海海西:长江源村村民喜迎新年
青海海西:长江源村...
龙腾盛世辞旧岁 福喜盈门向未来 ——记者深入受灾地区与群众共度温暖除夕
龙腾盛世辞旧岁 福喜...
归家团圆迎新岁 亲情满满传家风
归家团圆迎新岁 亲情...
春节前夕看年货
春节前夕看年货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锦绣中国年】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汉羌文化融合的社火

青海日报
2024-02-12 08:0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锦绣中国年】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汉羌文化融合的社火

青海日报
2024-02-12 08:03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锦绣中国年】解读河湟年俗的文化密码
汉羌文化融合的社火

  • 2024-02-12 08:03:06
  • 来源:青海日报

高跷。摄影:井石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耍社火是青海河湟地区最重要的年俗之一。进入腊月,人们便着手准备这一活动了。社火一般由村里的“社火头儿”组织排练,参加的人员多是本村村民,人数多则四五百人,少则一百多人。

  社火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神。远古先民祭祀社神和火神,意在祈求神灵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关于社火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临近春节,楚庄王在领兵打仗时,不幸被敌人围攻,敌人喊着要拿楚庄王的人头祭灶王爷。当时有一位大臣向楚庄王献策说,可以“活享一品俸禄,死封庙祭的灯官”为重赏,让一个与楚庄王面貌相似的放羊人当替身,让楚庄王趁机突围。楚庄王依计行事,果然逃过了劫难。后来,楚庄王平定天下,下了一道圣旨,命天下百姓每年正月出社火。那个救他的放羊人也被封为了“灯官”,专门掌管社火。

  青海民俗专家井石先生说:“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社火是由古代汉文化中祭祀娱神的‘百戏’演变而来,经过漫长的历史,最终成为春节节庆文化的主要内容。汉代,随着汉朝经略河湟,大批汉人移民把社火带到了青海。”

  及至唐、宋、元时期,进入河湟地区的汉人更多,随着明代中央政府大规模移民河湟,河湟地区演社火的地方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了。河湟社火中的耍狮子、踩高跷等节目,都是汉文化在河湟地区的展现。

  河湟社火与其他地方的社火有很大不同,不仅有汉文化的内涵,也融入了古羌人的祭祀文化。

  汉代以前,青海大部地区曾是古羌人的领地,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井石先生说:“当时,科学文化落后,古羌人面对灾害和疾病,只能通过祭祀天地或图腾来禳解灾难,其间就有巫师的巫舞表演。20世纪70年代,在大通上孙家寨墓葬群中,曾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时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的纹饰生动地描绘了5000年前河湟先民的生活场景。有专家考证,这是一些男巫在赤身跳有关生殖崇拜的舞蹈。”

  除了舞蹈纹彩陶盆外,青海还曾出土多件蛙纹彩陶,蛙纹也是羌人生殖崇拜的反映。蛙,因为可以水陆两栖,并具有强大的生殖能力而被羌人视为图腾。

  傩舞老秧歌是大通社火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四个“大身子”组成,每个演员都戴着一顶貌似羊角的帽子,反穿着羊皮袄表演。

  据考证,大通傩舞老秧歌中“身子”所戴的羊角帽是獬豸冠。“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羊,它‘性知有罪,触不直者’,因此古代的君王、大臣常让獬豸协助自己断案。”

  井石先生介绍,周朝的统治集团中,羌人拥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傩舞老秧歌中,“身子”不仅头戴獬豸冠,还往往反穿羊皮袄,这很有可能是羌人遗风。

  在河湟地区的社火中,有很多古羌人巫舞和祭祀的遗风,如满脸涂黑的哑巴、反穿皮袄的老秧歌等,也有因汉人迁徙而带来的《划船》《八仙》等内容,它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别具一格的河湟社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河湟社火“祈福敬神”的功能逐渐淡化,娱乐功能逐渐强化。如今,河湟社火中除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孕育的优秀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之外,增加了街舞、民族舞蹈、流行歌舞等内容,以歌颂党的政策,展现改革成果、人们的幸福生活等。而且,随着网络的发展,社火这项传统文化项目也乘上了网络的“快车”,从乡野传向了千里之外。

作者 王十梅
编辑:陈郁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