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聚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画好共同富裕“同心圆”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魏 爽
发布时间:2024-05-28 10:19:25
编辑:党成恩
班彦村绣娘手绣“太阳花”。互组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5月青海,蓝天白云、山花烂漫。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青绣制作、酩馏酒酿造、生态农庄等产业蒸蒸日上,民族团结之花开满乡村振兴之路;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一件件华美精致的藏毯编织着美好生活,成为青海特色产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在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进步、共话发展……

  青海多民族集聚、多文化荟萃,全省现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到49.74%,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突出重点、探索实践、攻坚克难,聚全省之力持续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全省所有市州、93.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走在全国前列,开创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对进一步做好青海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指示,为青海的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

  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望。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作为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工作常抓不懈,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擦亮民族团结品牌底色”。

  大美青海,各族群众同心共奏团结进步伟大乐章,共同培育团结进步美丽之花,共走团结进步康庄大道。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军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地展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丰硕。

  “民族团结有正气,如同自家亲兄弟。凝心聚力如一家,生活幸福开红花。”“马莲花开哈的一河滩,刺梅花笑破了脸蛋。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园,共创个美好的明天。”在青海河湟地区,到处传唱着这样的“花儿”。一首首曲儿,唱出了青海儿女手足相亲的幸福生活,也道尽了美好现实中激动人心的巨大变化。

  团结进步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青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四级党委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示范单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筹建专家智库,成立3个省级研究基地,连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把党声化为民心,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李娜 魏雅琪 摄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紧密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青海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克时艰,许多同胞自发远道而来,为受灾群众免费做饭,当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送到受灾群众面前时,很多人热泪盈眶,在危急时刻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

  西宁夏都队、海东青海拉面队、海南龙羊队、海北祁连山藏羊队、海西柴达木枸杞队、黄南热贡艺术队、果洛格萨尔队、玉树牦牛队……这个夏季,“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点燃了整个青海大地,赛场内外,各族群众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以体育搭台、让文旅唱戏、促经济发展、助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开席了!”随着一声吆喝,几百人参加的百家宴将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西社区“朝曦·邻里节”系列活动推向高潮。一碗碗回味无穷的熬饭,一句句寒暄问暖的话语,流淌出浓浓的幸福味道。青海创新打造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组织各族群众同过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共治和谐社区环境、共建温馨邻里关系、共创幸福生活,构建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深化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

  青海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昆仑文化、格萨尔史诗、热贡艺术等文化价值,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文化符号。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群众看得见、能互动、有共鸣的方式深化青海各族群众日常交往交流交融。

  共育共同富裕之果

  各民族群众融入现代化建设更踊跃

  黄金旅游季到来,海东市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的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热闹起来,吸引了众多游人体验打卡。该村用民族团结的力量解开了致富的密码,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青海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等全面开花,有效带动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青海拉面品牌培育推广,有近20万各族群众在国内外337个城市,开办青海拉面店近3万家,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青绣产业焕发生机活力,三十多万绣工、绣娘凭借着指尖上的“针”功夫,“绣”出了幸福新生活。

  种下团结“石榴籽”,浇灌民族“幸福花”。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始终保持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项目得以有效落实,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省直部门制定了“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规划,与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建设,民生改善、文旅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陈刚主持
陈刚在省委社会工作部、省信访局调研
省图书馆举办儿童文学作家见面交流会主题系列活动
西宁、格尔木、玉树3个机场获"双碳机场"星级评价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许可信息
关于6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的通报
青海西宁:本周多降水局地大雨
西宁市城北区首家青苗婴幼儿成长驿站揭牌
24H热点
青海西宁:管理变服务 守住烟火气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130余种农畜产品精彩亮相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聚力构建绿色低碳现代产...
【祖国好 家乡美】西宁“豹街”持续火热 吸引省内...
【身边的感动】以爱之名,守护“星星的孩子”——...
让青海“非遗之花”走向广阔世界——第六届中国西...
【生态观察】守护黄河源
青海:海东互助23万亩杜鹃花傲然怒放
【乡村振兴在青海】乡趣垂钓,振兴路上好风景
招聘会办到家门口 省总工会牵线送岗促就业
热点图片
青海贵南:沙漠生绿荫 方格锁黄龙
青海贵南:沙漠生绿...
招聘会办到家门口 省总工会牵线送岗促就业
招聘会办到家门口 省...
青海海北:“积分超市”撬动乡村大治理
青海海北:“积分超...
西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送政策进军营 用真情暖兵心
西宁市退役军人事务...
耀眼!西宁亮出雪豹新名片
耀眼!西宁亮出雪豹...
走进清华北大,讲述“两弹一星”精神
走进清华北大,讲述...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国内首次:青海在重度盐碱地试种蕨麻成功
【新时代 新征程 新...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绿茵场上竞风流“五业”融合展新姿——“青超联赛”海东赛区首场比赛见闻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聚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画好共同富裕“同心圆”

青海日报
2024-05-28 10: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聚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画好共同富裕“同心圆”

青海日报
2024-05-28 10: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聚力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画好共同富裕“同心圆”

  • 2024-05-28 10:19:25
  • 来源:青海日报
班彦村绣娘手绣“太阳花”。互组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5月青海,蓝天白云、山花烂漫。

  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青绣制作、酩馏酒酿造、生态农庄等产业蒸蒸日上,民族团结之花开满乡村振兴之路;在青海圣源地毯集团有限公司,一件件华美精致的藏毯编织着美好生活,成为青海特色产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在西宁市城西区文汇路街道文亭巷社区,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交往交流交融;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进步、共话发展……

  青海多民族集聚、多文化荟萃,全省现有54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到49.74%,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和民族区域自治面积最大的省。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突出重点、探索实践、攻坚克难,聚全省之力持续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全省所有市州、93.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走在全国前列,开创了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更聚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对进一步做好青海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指示,为青海的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

  牢记谆谆嘱托,不负殷殷期望。青海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作为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工作常抓不懈,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青海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擦亮民族团结品牌底色”。

  大美青海,各族群众同心共奏团结进步伟大乐章,共同培育团结进步美丽之花,共走团结进步康庄大道。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军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地展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丰硕。

  “民族团结有正气,如同自家亲兄弟。凝心聚力如一家,生活幸福开红花。”“马莲花开哈的一河滩,刺梅花笑破了脸蛋。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园,共创个美好的明天。”在青海河湟地区,到处传唱着这样的“花儿”。一首首曲儿,唱出了青海儿女手足相亲的幸福生活,也道尽了美好现实中激动人心的巨大变化。

  团结进步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青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四级党委书记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抓示范单位动态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筹建专家智库,成立3个省级研究基地,连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和群众关心的问题讲清楚,把党声化为民心,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

石榴花开,籽籽同心。李娜 魏雅琪 摄

  讲好民族团结故事

  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更紧密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青海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各民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克时艰,许多同胞自发远道而来,为受灾群众免费做饭,当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送到受灾群众面前时,很多人热泪盈眶,在危急时刻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

  西宁夏都队、海东青海拉面队、海南龙羊队、海北祁连山藏羊队、海西柴达木枸杞队、黄南热贡艺术队、果洛格萨尔队、玉树牦牛队……这个夏季,“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点燃了整个青海大地,赛场内外,各族群众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一幅民族团结一家亲、以体育搭台、让文旅唱戏、促经济发展、助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徐徐展开。

  “开席了!”随着一声吆喝,几百人参加的百家宴将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西社区“朝曦·邻里节”系列活动推向高潮。一碗碗回味无穷的熬饭,一句句寒暄问暖的话语,流淌出浓浓的幸福味道。青海创新打造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组织各族群众同过中华民族传统佳节、共治和谐社区环境、共建温馨邻里关系、共创幸福生活,构建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深化文化认同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路径。

  青海坚持用中华文化浸润民族团结,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挖掘昆仑文化、格萨尔史诗、热贡艺术等文化价值,打造“山宗水源”“大美青海”等文化符号。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群众看得见、能互动、有共鸣的方式深化青海各族群众日常交往交流交融。

  共育共同富裕之果

  各民族群众融入现代化建设更踊跃

  黄金旅游季到来,海东市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的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热闹起来,吸引了众多游人体验打卡。该村用民族团结的力量解开了致富的密码,通过乡村旅游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也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

  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青海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等全面开花,有效带动了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青海拉面品牌培育推广,有近20万各族群众在国内外337个城市,开办青海拉面店近3万家,人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青绣产业焕发生机活力,三十多万绣工、绣娘凭借着指尖上的“针”功夫,“绣”出了幸福新生活。

  种下团结“石榴籽”,浇灌民族“幸福花”。青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始终保持在75%以上,一大批惠民政策措施项目得以有效落实,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1个省直部门制定了“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规划,与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建设,民生改善、文旅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 魏 爽
编辑:党成恩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