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文化中国行】一毯传百年 一生为一毯
——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杨永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贾 泓
发布时间:2024-11-10 08:22:23
编辑:张小千
微信图片_20241110055113杨永良在捻线。 贾泓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8岁时,我在家里偷偷学习的就是这捻线的手艺!”11月4日,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的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暖阳透过玻璃洒在杨永良的身上。只见他右手拿着纺轮,左手掐着一团羊毛,快速地撕下一缕羊毛捻成线后,右手猛地拨动纺轮,随着纺轮的转动,蓬松的羊毛按一定的方向旋转拧成细绳。当纺轮快触地时杨永良又快速提起,将刚刚拧成细绳的毛线缠好。如此往复……

  62岁的杨永良早已数不清在50余载的岁月里,重复了多少次这样的动作。但他知道,只要继续着这样的往复,加牙藏毯就还在传承,并一定能在创新中为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找到一条发展之路。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数加牙。《青海藏毯志》中记载“清康熙年间湟中加牙滩村成为著名的藏毯生产专业村,可谓‘家家有织机、户户闻机声’。”而杨家的祖辈从那时起就从事这项技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村里藏毯产业的“带头人”。

  作为家族第七代织毯传人,杨永良从小就对自家这个代代相传的手艺格外感兴趣,8岁开始跟随父母熟悉选毛、捻线、染线、上经线、挽橧、锁边等编制技艺,14岁开始尝试在延续、传承加牙藏毯编织技艺的基础上,设计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地毯图案纹样。15岁的他已经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不仅能独立完成捻线、采集染色织物、染纱线、上经,挽橧、图案编织等整套工序,还在熟练掌握传统编织技艺的同时加以改进,使其更适宜制作大型藏毯。

  杨永良介绍,加牙藏毯编织主要包括选毛、纺线、染色、图案设计、编织、整理等工序,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闲暇时,他热衷研究新产品和藏毯技艺,他的藏式一杆旗马鞍韂毯和骆驼圆形鞍韂技艺和藏毯的修复技艺已成绝活。现在,依然有人慕名将心爱的毯子邮寄到加牙村,请杨永良修复。

  杨永良翻出手机里的照片,骄傲地说:“你看,我修复的毯子不仅正面与原来一模一样,就连背面都像原来一样规整。藏毯传承了这么久,我们依然坚持传统手艺,这是加牙藏毯百年来的承诺。”

  如今,杨永良依然遵从祖训,坚持用青藏高原特有的土著品种藏系绵羊所产的“西宁大白毛”,用最古老而传统的纯天然植物、矿物和最传统的锅染法手工染制毛纱,在经纬线上用独特的“八字结”编织着自己为之奋斗半生的藏毯事业。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独特工艺,还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将一身技艺传授给妻女、学徒和村民,现在从事藏毯产业的农户100余户,收入达100余万元。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杨永良免费为农牧民培训,2006年至2023年,年均培训1500余人次。2011年成立加牙藏毯传习所,几经扩建,设置藏毯加工车间、培训室、展厅等,利用国家级非遗经费开展培训,年培训村民100余人次。近年来,杨永良担任海湖藏毯、圣源地毯等企业技术顾问,在手工藏毯编织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及帮助。他说:“过去织毯子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为了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现在,很多外地年轻人慕名来到加牙藏毯传习所学习技艺。杨永良说:“年轻人愿意了解、学习藏毯技艺是好事儿。我对他们只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回去向周边人宣传藏毯,另一个就是以年轻人的视角,用更开阔的眼界,看看藏毯还能做些啥、还能咋发展。”

  “杨老师,这个八字扣加重叠连环扣对不?”“感谢杨老师的帮助。”……10月,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赖若言在这里学习了一周,结束学习后依然会在线上向杨永良请教,并分享自己的作品。看着年轻人的创意,杨永良感慨:“他们想法多,虽然有些不能实现,但只要能对藏毯的创新有帮助,就值得。”

  此前,湟中区作为住建部定点帮扶地区,住建部邀请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帮助加牙藏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开展直播带货。杨永良手里拿着一个手提包说:“这就是清华大学学生设计的文创产品,原来藏毯除了传统技艺、传统样式,还有这么多‘新花样’。”

  出于对藏毯事业的热爱,2023年,杨永良带领团队赴西藏、山东、北京等地和尼泊尔交流学习,思考谋划藏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将八字扣编织法与编织杆编织法技艺结合,在藏毯平面制作中让图案更为立体,制作具有青海特色的挂毯、艺术毯,设计出青海湖系列、三江源系列、草原系列等独特的高原藏毯。

  杨永良指着展示间里的产品说:“最近30年间,手工藏毯已经从实用品居多转向挂毯居多,产品越来越丰富,从雪豹系列文创到各色坐垫、杯垫,加牙藏毯的道路越走越宽了。”

  今年,杨永良在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中心修建了一处加牙藏毯展示区,一台“上了年纪”的纺车放在其中,依然能够正常使用。编织藏毯铁梳子拍打纺纱的声音已跨越百年,见证了杨永良在纵横交错间编织出的藏毯发展新思路。他说:“现在儿子儿媳也从事藏毯事业,我们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创作出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守护并发扬好这项传统技艺。”

  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勉励杨永良:“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如今,这句话就写在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的墙上,时刻激励着杨永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他说:“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传承保护好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推荐阅读
中共青海省军区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
省委议消会议召开 陈刚讲话 吴晓军主持
延续“红医精神”以脚步丈量高原大地
青海西宁:湟水河(西宁段)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第34届中国新闻奖 18届长江韬奋奖评选结果揭晓
青海新闻网有限公司招聘总成绩及体检等事项通知
青海循化:公路通车里程约达1062公里
青海果洛:举办首届全民消防技能竞赛
24H热点
【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行在一线】党建引领激起一...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以“绿...
【记者节,我们在一线】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情书写...
国内首座镶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羊曲水电站首台机组...
习近平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会谈
【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行在一线】青海湟源农商银...
【党旗辉映新征程 实干笃行在一线】青海省心脑血管...
仁心筑梦 让脊柱侧弯患者挺起脊梁
青海治多:“情暖学子,牦绒加温”牦牛床垫发放仪...
杨关存搬家记
热点图片
党建引领激起一池金融“活水”
党建引领激起一池金...
以“绿”焕发电解铝“第二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线报道
以“绿”焕发电解铝...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情书写青海
用脚步丈量大地 用激...
国内首座镶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羊曲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国内首座镶嵌混凝土...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图片看进博】通过镜头再次感受进博时刻
【进博会青海进行时·...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安全“生命线”
保护耕地,筑牢粮食...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频现身大通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频...
来沙索麻村感受碧水丹山
来沙索麻村感受碧水丹山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文化中国行】一毯传百年 一生为一毯
——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杨永良

青海日报
2024-11-10 08:2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文化中国行】一毯传百年 一生为一毯
——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杨永良

青海日报
2024-11-10 08:2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文化中国行】一毯传百年 一生为一毯
——记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杨永良

  • 2024-11-10 08:22:23
  • 来源:青海日报
微信图片_20241110055113杨永良在捻线。 贾泓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8岁时,我在家里偷偷学习的就是这捻线的手艺!”11月4日,西宁市湟中区上新庄镇的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暖阳透过玻璃洒在杨永良的身上。只见他右手拿着纺轮,左手掐着一团羊毛,快速地撕下一缕羊毛捻成线后,右手猛地拨动纺轮,随着纺轮的转动,蓬松的羊毛按一定的方向旋转拧成细绳。当纺轮快触地时杨永良又快速提起,将刚刚拧成细绳的毛线缠好。如此往复……

  62岁的杨永良早已数不清在50余载的岁月里,重复了多少次这样的动作。但他知道,只要继续着这样的往复,加牙藏毯就还在传承,并一定能在创新中为这项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找到一条发展之路。

  自古藏毯出湟中,湟中藏毯数加牙。《青海藏毯志》中记载“清康熙年间湟中加牙滩村成为著名的藏毯生产专业村,可谓‘家家有织机、户户闻机声’。”而杨家的祖辈从那时起就从事这项技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村里藏毯产业的“带头人”。

  作为家族第七代织毯传人,杨永良从小就对自家这个代代相传的手艺格外感兴趣,8岁开始跟随父母熟悉选毛、捻线、染线、上经线、挽橧、锁边等编制技艺,14岁开始尝试在延续、传承加牙藏毯编织技艺的基础上,设计时尚与传统相结合的地毯图案纹样。15岁的他已经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不仅能独立完成捻线、采集染色织物、染纱线、上经,挽橧、图案编织等整套工序,还在熟练掌握传统编织技艺的同时加以改进,使其更适宜制作大型藏毯。

  杨永良介绍,加牙藏毯编织主要包括选毛、纺线、染色、图案设计、编织、整理等工序,有14个系列、70多个品种。闲暇时,他热衷研究新产品和藏毯技艺,他的藏式一杆旗马鞍韂毯和骆驼圆形鞍韂技艺和藏毯的修复技艺已成绝活。现在,依然有人慕名将心爱的毯子邮寄到加牙村,请杨永良修复。

  杨永良翻出手机里的照片,骄傲地说:“你看,我修复的毯子不仅正面与原来一模一样,就连背面都像原来一样规整。藏毯传承了这么久,我们依然坚持传统手艺,这是加牙藏毯百年来的承诺。”

  如今,杨永良依然遵从祖训,坚持用青藏高原特有的土著品种藏系绵羊所产的“西宁大白毛”,用最古老而传统的纯天然植物、矿物和最传统的锅染法手工染制毛纱,在经纬线上用独特的“八字结”编织着自己为之奋斗半生的藏毯事业。

  他不仅继承了家族的独特工艺,还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将一身技艺传授给妻女、学徒和村民,现在从事藏毯产业的农户100余户,收入达100余万元。作为国家级传承人,杨永良免费为农牧民培训,2006年至2023年,年均培训1500余人次。2011年成立加牙藏毯传习所,几经扩建,设置藏毯加工车间、培训室、展厅等,利用国家级非遗经费开展培训,年培训村民100余人次。近年来,杨永良担任海湖藏毯、圣源地毯等企业技术顾问,在手工藏毯编织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及帮助。他说:“过去织毯子是为了生计,现在是为了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现在,很多外地年轻人慕名来到加牙藏毯传习所学习技艺。杨永良说:“年轻人愿意了解、学习藏毯技艺是好事儿。我对他们只有两个要求,一个是回去向周边人宣传藏毯,另一个就是以年轻人的视角,用更开阔的眼界,看看藏毯还能做些啥、还能咋发展。”

  “杨老师,这个八字扣加重叠连环扣对不?”“感谢杨老师的帮助。”……10月,来自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赖若言在这里学习了一周,结束学习后依然会在线上向杨永良请教,并分享自己的作品。看着年轻人的创意,杨永良感慨:“他们想法多,虽然有些不能实现,但只要能对藏毯的创新有帮助,就值得。”

  此前,湟中区作为住建部定点帮扶地区,住建部邀请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帮助加牙藏毯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开展直播带货。杨永良手里拿着一个手提包说:“这就是清华大学学生设计的文创产品,原来藏毯除了传统技艺、传统样式,还有这么多‘新花样’。”

  出于对藏毯事业的热爱,2023年,杨永良带领团队赴西藏、山东、北京等地和尼泊尔交流学习,思考谋划藏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将八字扣编织法与编织杆编织法技艺结合,在藏毯平面制作中让图案更为立体,制作具有青海特色的挂毯、艺术毯,设计出青海湖系列、三江源系列、草原系列等独特的高原藏毯。

  杨永良指着展示间里的产品说:“最近30年间,手工藏毯已经从实用品居多转向挂毯居多,产品越来越丰富,从雪豹系列文创到各色坐垫、杯垫,加牙藏毯的道路越走越宽了。”

  今年,杨永良在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中心修建了一处加牙藏毯展示区,一台“上了年纪”的纺车放在其中,依然能够正常使用。编织藏毯铁梳子拍打纺纱的声音已跨越百年,见证了杨永良在纵横交错间编织出的藏毯发展新思路。他说:“现在儿子儿媳也从事藏毯事业,我们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创作出更加震撼人心的作品,守护并发扬好这项传统技艺。”

  2021年6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勉励杨永良:“你这个手艺很珍贵、很有意义,一定要传承弘扬好。”如今,这句话就写在加牙手工藏毯传习所的墙上,时刻激励着杨永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他说:“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继续传承保护好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使其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作者 贾 泓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