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巴旦与孩子们的快乐。记者 余晖 程宦宁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十月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早早开启了入“冬”模式。10月23日,记者来到曲麻莱县育才小学,在这里看到了采访对象江永巴旦。
“板正”的着装、黝黑的面庞,谈起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点滴,作为学校副校长的他,笑容总是挂在脸上,也总有分享不完的故事。
“95后”的江永巴旦,2017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顺利通过教师招考,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他人看来,刚毕业就有了“铁饭碗”,是件值得庆祝的事,但当时的江永巴旦却不这么认为,“我是草原上走出来的孩子,就应该回到更需要我的地方,这是我成为师范生以来就有的想法,没啥好庆祝的。”报考单位时,江永巴旦没有犹豫,选择了条件最为艰苦的曲麻莱县。
虽然条件有限,但在有“黄河源头第一校”之称的麻多乡小学工作的近5年,江永巴旦很有成就感,孩子们的一声“江爸爸”,是他感到最欣慰、最骄傲的。江永巴旦说:“五年时间不算长,尽管交通不太方便、信息相对闭塞、用电得靠太阳能、网络时有时无,但能到黄河源头第一校任教,我觉得是幸运的,因为这里无比纯净,能给人希望和力量。”
进校工作一年多,当一年级班主任的江永巴旦发现一个名叫尼扎的小男孩学习不用心,与同学相处也不融洽,他没有直接问原因,也没有责怪,只是接连几天的课后都加了一节“体育课”,特意组织孩子们在操场踢足球、玩游戏,休息期间他就悄悄与尼扎“走近”。
就这样,江永巴旦用他的小温暖,渐渐打开了孩子的心扉。原来,尼扎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而且二人都在外地务工,长时间缺少了父母的关爱,难免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此后,江永巴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当起了学校孩子们的临时“父母”,“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决定每月从工资里拿出一点钱,给孩子们的生活上多一点‘小惊喜’,让他们把学校和老师当成家和家人。”江永巴旦说。
江永巴旦不光出钱,还想了不少招来暖娃娃们的心,他给孩子们理发、照相……打开手机,翻看相册,基本上都是校园和孩子们的“美照”,而他自己的照片几乎没有,唯一置顶的两张是他和妻子的结婚照。久而久之,孩子们跟江永巴旦越走越近,大家亲切地喊他“江爸爸”。
2022年,江永巴旦调至曲麻莱县育才小学担任副校长,在请调申请上,他主动申请到育才小学,因为他知道,这所小学的生源大多是相对困难的家庭,与这里的孩子相处,更能发挥他的长处。
有之前打下的好基础,江永巴旦到育才小学工作起来得心应手,他告诉学生,在学校都可以叫他“江爸爸”。每月底,都会有学生主动找到办公室找他理发,几年下来,江永巴旦从网络短视频平台学到的理发手艺越来越娴熟,“以前看视频,是学怎么推、怎么剪,现在我会看一看,怎么理出流行时髦而且符合学校规定的造型,孩子们不仅对发型很满意,更重要的是越来越认可我这个‘家长’了。”对于江永巴旦来说,这不光是满足孩子们的需求,更是一种依赖和信任。
来到新学校,江永巴旦继续坚持创新。除了正常教学外,他通过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把一至四年级课程里的重点知识整理成册,自掏腰包做成课外复习小册子发给孩子们,“假期里,我们去家访也会专门带上一些这个小册子,我做了更新,里面加了一些关于环保和语言的课外内容,孩子和家长都能看、能学,总会起到一点普及知识的作用。”
与江永巴旦共事的教师仁增多杰说:“江永校长的好点子多,以前学生放假回家,除了帮助父母做些简单的家务活,也没有其他学习和娱乐活动。自打他来学校,我们在假期里也能和孩子们见面,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充实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在江永巴旦看来,高原牧区孩子的假期也应该多一些色彩,他专门联系组织当地在校大学生,在放假期间与小学孩子们聚在一起,辅导功课、分享故事、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对大学更加向往、对未来更有希望和信心。
除了这些,江永巴旦还通过自身学习、交流的机会接到了省外一些爱心人士和企业的帮助,他把捐助的资金买成学习用品和小玩具,作为奖品鼓励孩子们。每年寒假,他还会自己凑出一万元,给孩子们换上厚厚的新棉衣,让他们温暖过冬。最近,江永巴旦又在学习一项新“技能”,“之前,有孩子头疼脑热,我们还得研究半天该怎么用药才合适。现在,我把一些常用药的说明书背下来,以后孩子们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就能及时‘对症下药’了,这样更放心嘛!”江永旦巴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