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德布(中)在电影放映现场。受访者本人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今年62岁的东德布,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一名普通的电影放映员。从业46年,他翻山越岭,足迹遍布都兰县香加乡、香日德镇、宗加镇、热水乡及周边地区的各个角落,总行程接近120万公里,累计放映电影超过14080场。
46年如一日,东德布让一部部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经典影片融入农牧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下,电影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跨越地域、民族与文化的界限,让草原深处的人们心儿紧紧相连,让广袤的土地充满了温暖与欢乐。
“当时放的电影是《红灯记》,整个村的人都来了”
1962年10月7日,东德布出生在都兰县香加乡红旗村的一个牧民家庭。那时,红旗村还没有通电,每当夜幕降临,村里就黑漆漆的一片。
1971年夏天,东德布9岁时,村里迎来了一位电影放映员。傍晚时分,全村的男女老少兴奋地聚集在荧幕前。“当时放的电影是《红灯记》,整个村的人都来了,大家特别激动,围坐在一起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得很!”回忆当时的场景,东德布记忆犹新。
那是东德布第一次看露天电影,年少的他不仅被荧幕画面所吸引,还有全村男女老少激动兴奋看电影的场景,也深深烙在了脑海里。“就爱围着放映机转,没事就帮着放映员收拾,给他们打下手帮忙。”打那以后,只要听到哪个村放电影,不管多远,东德布都会跑去看,并主动给放映员帮忙。
1978年,上初中的东德布因家庭困难退了学,在牧区生产队成为了一名记分员、乡武装基干民兵连民兵。他积极向上,每天坚持看汉文版的书籍和报纸,就是这股劲头,被当时公社放映队队长看中,开始有意培养他。17岁时,东德布成了电影放映员,并在1980年取得省级八级放映员资格证,最终成就了他坚守至今的事业。
距离香加乡18公里的科学图村,是东德布电影放映生涯的首站。这18公里的路程,在如今仅仅是短短20多分钟的车程,但在那个年代,对于东德布而言,却是一段需要翻山越岭、穿越广袤草原的艰难旅程,他携带着一台珍贵的8.75毫米感光放映机,踏上了第一次的电影放映之路。
那一天,当夜幕降临,科学图村的村民们聚集在村中的草地上,期待着东德布的放映。当放映机启动,一束光穿过黑暗,投射在了高一米五的银幕上,村民们被银幕中的故事所吸引,笑声、惊叹声此起彼伏。那一刻,东德布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自此,东德布便成为了香加乡乃至周边地区的“电影使者”。每一次放映,都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为群众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用电影传递希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路上拖拉机陷进河里,又遇到山洪”
放映电影并非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尤其在农牧区放映电影,更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
“那时,我们是用架子车或开着手扶拖拉机拉着沉重的放映设备,一路颠簸到处跑,往往是白天出发,晚上才能抵达目的地。”东德布回忆道,草原广阔,路途遥远,牧区离县城上百公里,深夜放完电影,放映员就露宿草原。
放映之路不仅充满艰辛,还时常伴随着不可预知的危险。
“有一次,我开着手扶拖拉机从香加乡德布生村放完电影回来,路上拖拉机陷进河里,又遇到山洪,电影放映机也一起都被洪水淹没。当时我很着急,顾不得其他,用尽全力从洪水中捞出了电影放映机,后来返回香日德镇后又买了零件进行维修,保住了机子。”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东德布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服务为民!常年在牧区和偏远地区放映电影的东德布,不仅坚守着放映的职责,还常常在路途中主动伸出援手,力所能及帮助农牧民群众解决困难。
有一次,在前往香加乡向阳村放映电影的途中,一位老奶奶因病急需救治,而该村卫生院却因停电无法正常开展治疗。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东德布毫不犹豫地拆下放映车的发电机,利用皮带连接,从下午5时一直坚守到凌晨2时,确保了卫生院的稳定供电,为老奶奶的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
还有一次,在前往巴隆乡放映电影时,一位村民的手扶拖拉机发生故障无法前行,被困在滩涂上,东德布立即伸出援手,利用自己掌握的机械知识,帮助村民更换零件,让村民得以安全返家。
平时,东德布还热心地帮助村民修理收录机,在他的放映生涯中,累计为大家更换了200多台收录机的磁头,让许多家庭重新收获了聆听世界声音的喜悦。
“电影不只是娱乐,它更是一种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各种娱乐方式不断兴起,农牧区的电影放映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许多放映员因此选择了转行,但东德布却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他说:“我热爱这份工作,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我都不会放弃。”
2024年,在北京接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后,东德布返回了都兰,回来的第二天,他就和往常一样,带着放映设备驾车前往香日德镇,为那里的老乡们放映电影。
每每放映结束,村民们都喜欢围在东德布身边,一起快乐地分享观影感受,讨论电影情节,这让东德布深感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他说:“电影不只是娱乐,它更是一种教育,能让人们了解到外面世界的精彩,激发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电影放映前,东德布还会用幻灯片的形式宣传党的好政策,让农牧区群众更好地了解国家大事。他还会根据大家的要求,播放蒙藏语译制的关于农业种植技术、牛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的科教片,这些影片不仅提高了农牧民的生产技能,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每次他的身影出现在哪里,都受到当地农牧民的由衷欢迎。
“东德布会在电影放映前用幻灯片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还会根据群众要求,播放蒙藏语译制的科教片,我们都特别喜欢他、欢迎他。”香加乡艾力斯台村村民麻玛说。
如今,东德布开着10年前买的“普桑”车,穿梭在各村社放映电影,年均播放红色电影300余场。他的车里,只有主、副驾驶能坐人,剩余位置整齐摆放着放映设备以及35个小凳子。
年复一年送电影下乡,东德布的脚步遍布都兰县及其周边的崎岖山路、广袤草原……他以放映电影为纽带,走村串户,不断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起一座民族团结、和谐友爱、互帮互助的桥梁,铺设了一条丰富农牧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光影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