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海的年,是从社火开始的。腊月里,寒风凛冽,挡不住青海人对社火的热情。各地的村头巷尾,男女老少齐上阵,排练、制作道具,为正月里的演出做足准备。
这不仅仅是一场热闹的民俗表演,更是青海人心中那份热闹而珍贵的年味,它承载着青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家乡的热爱。
近年来,青海社火以其独特的演出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走向更大的舞台,成为展示河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愿意追随社火展演的脚步,踏上这片土地,感受青海的年味和民俗风情。

青海社火再上热搜
社火,是青海人心中独有的年味。春节少了社火,便少了年味。只有耍了社火,看了社火,才算真正过了年。
今年正月初四起,青海各地的社火便热闹登场,龙狮腾跃,秧歌欢快,钱棍飞舞,高跷惊险,高台精彩……报儿、灯官老爷、哑巴、胖婆娘、八仙等传统角色轮番登场。在锣鼓喧天的热闹氛围中,将新春的祝福送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青海社火越演越红火,不仅成为本地人过年的标配,更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鲁沙尔高跷、千户营高台、湟源排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逐渐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展示河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青海“三小只”、社火人物耿金花、玳瓒公主等,也凭借精湛的表演和鲜明的角色形象,成为社火界的“顶流明星”,让青海民俗文化再次火出圈。
短视频平台上,青海社火表演的精彩片段被广泛传播,网友们纷纷点赞评论,表达对青海社火的喜爱和对河湟文化的向往。青海社火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也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上这一传统文化。
“社火,是西北沃土孕育出的风骨。”“千户营的高台是亲眼所见才能感受到的壮观。”“看了青海的社火,传承二字在他们身上具象化了。”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也分享着看社火的感受,更有不少网友表示,感受过青海的自然壮美,有机会一定要到青海体验民俗文化。

非遗代表性项目齐亮相
社火,是青海人心中最绚烂的年味。2月7日,正月初十,西宁社火·火“豹”大秀——2025年西宁市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活动启动。龙狮、秧歌、钱棍、高跷、旱船、高台等展演,向市民传递着美好祝福。
这场巡游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文化盛宴,更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让市民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近距离感受到青海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也让古城西宁的年味愈发浓郁。
金小磊是西宁市文化馆业务综合办公室主任,他担任了西宁社火巡演的总导演。聊起社火的节目编排,他介绍,西宁社火巡演在保留各区县原汁原味传统社火的基础上,还特邀了广东揭阳的英歌队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原生态伊舞表演队。演员们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原生态舞蹈带到巡游现场,与民间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共同绘就了一幅青海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青海的美好画卷。
在金小磊看来,西宁社火之所以能够火热出圈,原因很多。其中,当地传统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地域特色、深厚地域文化、浓郁人文情怀和城市魅力,是最吸引市民和网友的。比如,湟中高跷中的耿金花、秦香莲、胡凤莲、玳瓒公主等扮相俊美、表演洒脱,深受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喜爱与追捧。而溜达猴、猪八戒、穆桂英“三小只”的加入,更是让青海社火热度飙升。

社火“耍”出文化自信
青海的年味,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二才渐渐散去。今年,我省以“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主题活动为统领,推出包含非遗展示、文化娱乐体验、对外文化交流等7大板块、22项千余场文旅系列活动,以“传统+创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
西宁市预计演出2000余场次的优秀社火,集中巡游活动将持续到2月底,西宁市湟源县丹噶尔双宁双灯展暨第39届中国·秦淮灯会等活动,让游客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海东市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惠民演出活动。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通过举办非遗展演等活动,展示各地的年俗风情。
作家张旻,作为土生土长的青海人,对青海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多年来一直关注着青海的年俗,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张旻说,青海社火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及青海各地区的特色文化,是青海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现,也是人们对生活美好期盼的热烈表达。
不同于现代的歌剧、音乐、舞蹈,社火根植于传统的乡村文化之中。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依旧挥之不去。大家纷纷走进各县区观看社火表演,青海传统年俗活动也受到了全国网友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对农耕文化的一种美好追忆,更是乡村振兴的外在体现。社火的传承与发展,更是青海人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有力表现。

年轻人助力家乡民俗出圈
在青海社火演出队伍中,一场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正在上演。当英歌舞遇上河湟传统社火,当福建游神走进土乡互助,南北融合让传统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在一场场演出中,观众不仅体验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感受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非遗传承的队伍中,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王发智是湟源县城关镇光华村社火队的一员,他告诉记者,今年村民们为社火表演精心准备了两个月,从西宁巡演、县城展演到村里的演出,每一场社火村民都争相出演,村里的年轻人更是专程回家演社火。
“今年,我们光华村的社火最大的亮点就是12名赤膊上身的‘哑巴身子’,村里的演出队有200多人,小伙子都想演这个角色,所以这12个人是通过抓阄选定的。年轻人觉得这不仅是荣耀,更是责任。”王发智说。
非遗展演、民俗演出让更多人了解青海文化底蕴,也为青海带来了旅游人气。在携程发布的《2025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中,青海的入境游订单量显著增长,西宁凭借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