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随着天气转暖,西宁市大大小小的广场上又热闹了起来。青海体育中心东北角的广场上,锅庄奔放又热烈;不远处,新疆舞柔美又热情;广场中心,喜爱街舞的年轻人释放着青春的活力……各族群众徜徉在一片祥和中,感受岁月静好,生活安康。
在青海,这样和美的画面处处可见。在家庭、在社区、在村庄、在乡镇、在机关、在学校、在企业、在市场,随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全省各族群众自信地走在新时代的坦途上,手足相亲,团结和睦,凝心聚力,砥砺奋进。
青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全过程,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手相牵,奏响各民族团结奋进、同心同向、繁荣发展、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时代乐章。

当好“贴心人” 让“石榴籽”籽籽连心
“卓玛,我来办高龄补贴,都需要哪些手续?”早晨一上班,西宁市城西区文亭巷社区办事服务大厅民族事务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卓玛永吉就忙了起来,这个窗口是针对社区“小区多、人口多、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的显著特征设置的,尽可能为辖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
得知拉毛老人没带齐资料,还需要再跑一趟的情况后,卓玛热情地对老人说:“不着急,您先回家准备,我下午要去小区入户,顺便来你家里取,您年龄大了,不要来回跑。”
自从社区在辖区各小区组建了包括卓玛永吉在内的“一家亲”服务团后,社区工作人员都定期到居民家中宣讲政策、送服务。慢慢地,原本不认识的邻居成了好朋友,社区工作人员的身份也从“客人”悄然变成了“贴心人”。

如今,文亭巷社区依托“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创新“点单式”服务供给模式,建立在职党员资源库与辖区各族居民需求库“双库对接”机制,精准聚焦全龄段服务需求。
“在我们社区各个小区里,我感受到各族居民融合交往不断加深,大家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更要用心用情,把服务做到居民心坎儿上。”卓玛永吉说。
这般温情的故事在全省各地每天都在上演,群众的感受最真切。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之一。人心合、力量聚,才能共筑和谐美丽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青海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依托社区“石榴籽家园”,试点开展“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社会治理,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条件,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累计建成388个社区“石榴籽家园”。通过党建引领,努力将每一个社区“石榴籽家园”打造为党群连心园、民族团结园、文化认同园、平安幸福园,让各族群众在共创共建共享中找到归属感、增强认同感、得到幸福感。

架起“连心桥” 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去年,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锡伯族学生陈鑫参加了第六期青年大学生“团结与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培训班,给他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记忆。
他和同学走进学校设立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大思政课“第二课堂”,参观了高校、博物馆、纪念馆等共17个教育基地,接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中国历史文化、生态和科普文化、建筑文化、地域文化、大学文化等教育学习内容。
和他同行的还有藏学院2023级藏族学生西然塔生,大家观看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后,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同学们纷纷挥舞着国旗,齐声说着“进德修业、自强不息,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度实践和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海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核心要义、评价标准和衡量尺度。全省各行各业都在各自领域,充分挖掘青海独有的历史文化、人文资源等,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结合青海实际,大力实施“三项计划”“十项行动”,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于是,炕头上各族绣娘的绣品摆进国际进博会;“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脚尖上的旅游”“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雪豹之都”“南关街特色美食”等系列具有青海特色的品牌享誉国内外;民族传统射箭、民族赛马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散发着独有魅力;切阳什姐、仁青东智布、冶建军等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运动员在国际国内赛场争金夺银,为国争光、为省添彩;“青超”联赛促进“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玉树牦牛队”前往贵州榕江挑战“村超”,向全国观众展现了青海特有的非遗歌舞和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情,有效扩大了大美青海的影响力……
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浇灌民族团结之花,让它盛开怒放,娇艳欲滴;每一帧,每一幕都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成果正在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人民。

做好“民生事” 促各民族共同繁荣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青海省人民医院派出的“组团式”医疗帮扶工作队的帮扶工作已经开展了4个年头,帮扶队员也从“来客”变成了“亲人”,在高原大地播撒着医者大爱,筑起了一道雪域高原上的医疗卫生健康保障线。
“提高受援医院的医疗水平,帮助老百姓解决病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队伍。”这是队长王有全心里的三件事。因为他知道,治病救人是医者本分;让更多涉藏地区患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促进民族团结是他们的另一重使命。
于是,他们帮助玛多县人民医院在找短板、补短板过程中不断加强“活血、造血”,实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双提升”。带领医院医生开展新技术手术,不但填补了医院疼痛专业方向的空白,更重要的是新技术疗效好,花钱少,患者和家属抹着眼泪,竖起大拇指不停地说:“是省城的大夫救了我的命,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救了我的命。”工作队还充分发挥队员的专业特长,开展各类技术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县医院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为玛多县留下一支“带不走的高原医疗队”。
其实,在青海的广大农牧区,像省人民医院这样的“组团式”帮扶在各个领域还有很多。青海依托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与援青省份和对口支援地区的交往交流交融,去年落实援青资金18.55亿元、实施项目449个。

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去年以来,青海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产业“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切实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基础。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效明显,民族特色产业、农牧业等稳步发展;民族地区民生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公共服务均等化、便利化条件日趋成熟……这些,各族群众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青海持续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书写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