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现在就像住在福窝窝里啊!”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谢梦茹
发布时间:2025-03-18 08:56:15
编辑:张小千
白哇么措擦拭灶台。谢梦茹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正午的阳光驱散了晨间的丝丝寒意,3月12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牌楼沟村,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村道旁,整齐排列的二层“小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右侧的文化广场上,几位村民悠闲地唠着家常,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文化广场正对面,便是村民马成龙的家。推开大门,走进小院,二层小楼的全貌尽收眼底。进入屋内,房间宽敞明亮,装饰精美,充满藏式风格的客厅显得格外温馨舒适。

  “以前住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现在政府给我们盖的房子变成了砖混结构,上下两层一共有六个房间,住着就像在县城的楼房一样,大家都很满意!”马成龙坐在沙发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古城乡副乡长杨顺娟介绍,2015年牌楼沟村全村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并通过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全村统一规划实施集中搬迁安置,才有了如今焕然一新的村庄。

  “这个房子就是当时实施项目时建起来的,那时候我和老婆在外地打工,盖房子的时候都是村干部跑前跑后帮我们操心,房子建成后我们回来简单装修一下就搬了进来。”马成龙比划着说。“是啊,政府给我们建了新房,我们就像‘甩手掌柜’一样!”马成龙的妻子白哇么措在一旁笑着说。

  不仅是房屋改造,一个个基础建设项目也在村子里陆续实施。“我们对水、电、路等进行重新规划,共投入1445万元,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电网改造、道路硬化等项目,并实施桥梁建设、天然气管网改造、渠道衬砌等工程,还在村中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凉亭和牌楼等。”杨顺娟介绍,目前农户家中水、电、网络、天然气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跟着白哇么措来到厨房,她一边擦拭灶台,一边回忆:“以前家里烧水做饭都得架火炉,不仅烟熏火燎,房间里也是乱糟糟的。”“前两年村里通了天然气,现在做饭又快又方便,厨房也干净多了。自从用上天然气,冬天取暖也更是方便呐,一开始烧暖气,整个屋子就特别暖和。”她继续说。

  当话题转回当下的生活,马成龙笑着说:“以前我们两口子一直在外打工,看到村里的变化,我心里也有了新打算。”2019年,马成龙买了30只羊羔,在村里做起了养殖,后山上围起的羊圈见证着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这几年我自繁自育,逐渐扩大养殖规模,现在羊圈里得有一百多只羊呢!”马成龙说。

  怀着好奇,在马成龙和白哇么措的带领下,我们向后山的羊圈走去。马成龙准备好给小羊羔的“晚饭”,熟练地倒进食槽,听到动静,一只只小羊兴奋地跑来,挤在食槽前自顾自地吃起来。喂完小羊羔,夫妻俩又马不停蹄开始整理羊圈旁的饲草。“现在羊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去年一年我们卖了六七十只羊,年收入也有八九万呢!”马成龙手指着羊圈的方向说。

  白哇么措在一旁补充道:“家里还有20亩地,等天气再暖和些,就把庄稼种上。我们俩一边种庄稼,一边养羊,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现在儿子正在上大学,前两年老两口也搬到了平安城区居住,2023年家里还添置了一辆车,出行方便多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马成龙说,一家五口人安稳踏实的生活,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马成龙家不远处,60岁的唐去地卓玛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她见证了村子多年来的变化。她说:“这些年,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变好了,日子越过越舒坦!”“住着二层‘楼房’,自来水通到了灶台上,天然气既方便又好用,我们现在呐,就像是住在福窝窝里啊!”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朴实的话语道出最真挚的感谢,“要不是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就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啊!”

  不仅村民生活富足,牌楼沟村的村集体经济也逐年发展壮大。记者了解到,通过入股洪水泉回族乡6.9兆瓦光伏电站、平安区“慧停车”项目等方式,牌楼沟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9万余元。这些收入又用于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断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杨顺娟说:“一个个民生项目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依托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牌楼沟村把党建作为引领发展的‘红色引擎’,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为村民谋福祉,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推荐阅读
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
罗东川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调研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2024年青海省出版系列高级职称任职资格人员公示
青海湟中加快推进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青海大通为劳动者追讨工资1019.83万元
24H热点
青海大通:新庄镇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促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江源茫茫皆沃土 千村处处有通途...
【身边的感动】22天,跨越8000公里的真情担当——...
青海海南州举办首届人力资源发展大会
全国冰壶锦标赛青海西宁开赛
青海又一养老康养中心启用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别样分红暖人心
共筑满意消费 促进高质量发展——2025年青海省“3·...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青春“西”行记——记2024届...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西宁开发区:抢眼的首季背后...
热点图片
青海囊谦:扎曲河畔 白鹭起舞
青海囊谦:扎曲河畔 ...
促生产,抢抓“开门红”
促生产,抢抓“开门红”
【身边的感动】22天,跨越8000公里的真情担当——记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李延红
【身边的感动】22天...
【乡村振兴在青海】江源茫茫皆沃土 千村处处有通途——“巩固拓展交通运输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系列报道之一
【乡村振兴在青海】...
青海大通:新庄镇移风易俗 文明乡风促振兴
青海大通:新庄镇移...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下乡】循化:科普惠及民生 新品助农增收
【一宣三促·万名干部...
山水“汇”成水墨画
山水“汇”成水墨画
青海大通:春雪润大地 村民忙春耕
青海大通:春雪润大...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现在就像住在福窝窝里啊!”

青海日报
2025-03-18 08:5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现在就像住在福窝窝里啊!”

青海日报
2025-03-18 08:5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现在就像住在福窝窝里啊!”

  • 2025-03-18 08:56:15
  • 来源:青海日报
白哇么措擦拭灶台。谢梦茹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正午的阳光驱散了晨间的丝丝寒意,3月12日,记者走进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牌楼沟村,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村道旁,整齐排列的二层“小楼”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右侧的文化广场上,几位村民悠闲地唠着家常,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文化广场正对面,便是村民马成龙的家。推开大门,走进小院,二层小楼的全貌尽收眼底。进入屋内,房间宽敞明亮,装饰精美,充满藏式风格的客厅显得格外温馨舒适。

  “以前住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现在政府给我们盖的房子变成了砖混结构,上下两层一共有六个房间,住着就像在县城的楼房一样,大家都很满意!”马成龙坐在沙发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古城乡副乡长杨顺娟介绍,2015年牌楼沟村全村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并通过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全村统一规划实施集中搬迁安置,才有了如今焕然一新的村庄。

  “这个房子就是当时实施项目时建起来的,那时候我和老婆在外地打工,盖房子的时候都是村干部跑前跑后帮我们操心,房子建成后我们回来简单装修一下就搬了进来。”马成龙比划着说。“是啊,政府给我们建了新房,我们就像‘甩手掌柜’一样!”马成龙的妻子白哇么措在一旁笑着说。

  不仅是房屋改造,一个个基础建设项目也在村子里陆续实施。“我们对水、电、路等进行重新规划,共投入1445万元,完成自来水管网改造、电网改造、道路硬化等项目,并实施桥梁建设、天然气管网改造、渠道衬砌等工程,还在村中配套建设了文化广场、凉亭和牌楼等。”杨顺娟介绍,目前农户家中水、电、网络、天然气实现了全覆盖,群众生活有了质的提升。

  跟着白哇么措来到厨房,她一边擦拭灶台,一边回忆:“以前家里烧水做饭都得架火炉,不仅烟熏火燎,房间里也是乱糟糟的。”“前两年村里通了天然气,现在做饭又快又方便,厨房也干净多了。自从用上天然气,冬天取暖也更是方便呐,一开始烧暖气,整个屋子就特别暖和。”她继续说。

  当话题转回当下的生活,马成龙笑着说:“以前我们两口子一直在外打工,看到村里的变化,我心里也有了新打算。”2019年,马成龙买了30只羊羔,在村里做起了养殖,后山上围起的羊圈见证着这些年来发生的变化。“这几年我自繁自育,逐渐扩大养殖规模,现在羊圈里得有一百多只羊呢!”马成龙说。

  怀着好奇,在马成龙和白哇么措的带领下,我们向后山的羊圈走去。马成龙准备好给小羊羔的“晚饭”,熟练地倒进食槽,听到动静,一只只小羊兴奋地跑来,挤在食槽前自顾自地吃起来。喂完小羊羔,夫妻俩又马不停蹄开始整理羊圈旁的饲草。“现在羊的数量越来越多了,去年一年我们卖了六七十只羊,年收入也有八九万呢!”马成龙手指着羊圈的方向说。

  白哇么措在一旁补充道:“家里还有20亩地,等天气再暖和些,就把庄稼种上。我们俩一边种庄稼,一边养羊,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现在儿子正在上大学,前两年老两口也搬到了平安城区居住,2023年家里还添置了一辆车,出行方便多了,想去哪儿就去哪儿。”马成龙说,一家五口人安稳踏实的生活,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在马成龙家不远处,60岁的唐去地卓玛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她见证了村子多年来的变化。她说:“这些年,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变好了,日子越过越舒坦!”“住着二层‘楼房’,自来水通到了灶台上,天然气既方便又好用,我们现在呐,就像是住在福窝窝里啊!”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朴实的话语道出最真挚的感谢,“要不是政府的好政策,我们就没有现在这么好的生活啊!”

  不仅村民生活富足,牌楼沟村的村集体经济也逐年发展壮大。记者了解到,通过入股洪水泉回族乡6.9兆瓦光伏电站、平安区“慧停车”项目等方式,牌楼沟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9万余元。这些收入又用于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不断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杨顺娟说:“一个个民生项目给村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依托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基础,牌楼沟村把党建作为引领发展的‘红色引擎’,积极探索发展路径为村民谋福祉,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作者 谢梦茹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