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马涛:扎根高原写青春 丹心灼灼护山河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3-24 11:19:02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扎曲河水在脚下奔腾,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24岁的马涛正蹲在自动气象站前校准传感器。虽然他的眼睛因先天性眼球震颤而微微颤动,但他的指尖却精准地调试着设备参数。这个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农村里走出的青年,用八个月的坚守,在雪域高原写下了新时代气象人的奋斗诗行。

微信图片_20250320145032

  “第一次看见杂多的天空,蓝得能让人忘记呼吸。”马涛回忆起初到高原的震撼。刚走出校门的他,2024年夏天就背着行囊从海拔2000米的家乡门源县来到海拔42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高原反应引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了整整三周。但当他在预警中心提前监测到一次较强的雷暴过程时,并及时发布预警后,缺氧的眩晕感竟被一种奇妙的亢奋取代——“那些跳动的数字,仿佛是高原对我的呼唤。”

  作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马涛深知气象观测对三江源生态的特殊意义。在海拔4800米的无人区,他与同事顶着七八级的大风,对区域站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缺氧导致嘴唇发紫,他却在笔记本上兴奋地写下:“这里的每一阵风,都在讲述生态变迁的故事。”

  2024年9月的强降水事件,是马涛职业生涯的重要一课。当时19毫米的雨水在20分钟内倾泻而下,他坐在业务平台前,握着鼠标的手微微发抖。带教师傅林琦的声音沉稳如钟:“记住,每个数据都是牧民的救命符。”这句话成了他的职业信条。

  为弥补视力缺陷,马涛发明了“触觉记忆法”:在仪器按钮上做标记,把操作流程编成汉语顺口溜。同事们常看到他深夜独自在机房,闭着眼睛反复练习设备拆装,额头沁出的汗珠在月光下闪烁。这份执着让他在三个月内成为业务能手,在工作之余练习业务各个平台的操作,通过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他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很多。

微信图片_20250320145012

  “牧民需要的不是专业术语,而是能听懂的‘天气话’。”马涛带着翻译深入牧区,用牛粪火塘边的家常话解读气象预警。2024年冬季,他手绘的《雪灾防御图》让牧民索南扎西及时转移了200头牦牛。“小马老师的图太灵验啦!”牧民的玩笑话里满是信任。

  五个月里,马涛累计完成23次设备巡检,足迹遍布全县18个观测点。当同事心疼他奔波劳累时,这个大男孩总是腼腆一笑:“林师傅在高原坚守四十年,我这点路算什么?”

  如今,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两张照片:一张是门源金黄的油菜花田,另一张是杂多璀璨的星空。“这里的星空特别亮,因为每颗星星都是气象人的眼睛。”说这话时,窗外的自动气象站正闪烁着绿色信号,像一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推荐阅读
省委中心组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结业
省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召开 吴晓军主持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大美青海”客户端申请办理记者证人员名单公示
青海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推荐人选名单公示
西宁市城北区持续推进“筑牢堡垒夯基行动”
青海省湟源县靶向施策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24H热点
青海第一条铁路迎来首次集中“大手术”
《全力救治凌小蛰》后续报道 凌小蛰能独立爬行进食了
供岗2000余个!我省开展退役军人专场招聘活动
单日参观人数破5000人:红色文化受追捧
【人勤春早 实干争先】解锁青海招商引资“新范式”...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逐“绿”启“新”,驰骋绿算...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一张“气象数据身份证”说...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抢抓春日好时光 刷新项目“...
定制客运全面铺开 多元出行惠及百姓——“巩固拓展...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买全球卖全球” 青海西...
热点图片
青海第一条铁路迎来首次集中“大手术”
青海第一条铁路迎来...
【让好人上头条】春风不问路 善行自成蹊
【让好人上头条】春...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
《全力救治凌小蛰》后续报道 凌小蛰能独立爬行进食了
《全力救治凌小蛰》...
供岗2000余个!我省开展退役军人专场招聘活动
供岗2000余个!我省...
单日参观人数破5000人:红色文化受追捧
单日参观人数破5000...
【人勤春早 实干争先】解锁青海招商引资“新范式”瞄准“高精尖” 产业链招商图谱全面升级
【人勤春早 实干争先...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逐“绿”启“新”,驰骋绿算发展新赛道——“青海绿算一年来”系列报道④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马涛:扎根高原写青春 丹心灼灼护山河

青海新闻网
2025-03-24 11: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马涛:扎根高原写青春 丹心灼灼护山河

青海新闻网
2025-03-24 11:1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报效祖国 建功西部】马涛:扎根高原写青春 丹心灼灼护山河

  • 2025-03-24 11:19:02
  • 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报道)扎曲河水在脚下奔腾,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腹地,24岁的马涛正蹲在自动气象站前校准传感器。虽然他的眼睛因先天性眼球震颤而微微颤动,但他的指尖却精准地调试着设备参数。这个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农村里走出的青年,用八个月的坚守,在雪域高原写下了新时代气象人的奋斗诗行。

微信图片_20250320145032

  “第一次看见杂多的天空,蓝得能让人忘记呼吸。”马涛回忆起初到高原的震撼。刚走出校门的他,2024年夏天就背着行囊从海拔2000米的家乡门源县来到海拔4200米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高原反应引发的剧烈头痛持续了整整三周。但当他在预警中心提前监测到一次较强的雷暴过程时,并及时发布预警后,缺氧的眩晕感竟被一种奇妙的亢奋取代——“那些跳动的数字,仿佛是高原对我的呼唤。”

  作为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马涛深知气象观测对三江源生态的特殊意义。在海拔4800米的无人区,他与同事顶着七八级的大风,对区域站故障的设备进行维修。缺氧导致嘴唇发紫,他却在笔记本上兴奋地写下:“这里的每一阵风,都在讲述生态变迁的故事。”

  2024年9月的强降水事件,是马涛职业生涯的重要一课。当时19毫米的雨水在20分钟内倾泻而下,他坐在业务平台前,握着鼠标的手微微发抖。带教师傅林琦的声音沉稳如钟:“记住,每个数据都是牧民的救命符。”这句话成了他的职业信条。

  为弥补视力缺陷,马涛发明了“触觉记忆法”:在仪器按钮上做标记,把操作流程编成汉语顺口溜。同事们常看到他深夜独自在机房,闭着眼睛反复练习设备拆装,额头沁出的汗珠在月光下闪烁。这份执着让他在三个月内成为业务能手,在工作之余练习业务各个平台的操作,通过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他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很多。

微信图片_20250320145012

  “牧民需要的不是专业术语,而是能听懂的‘天气话’。”马涛带着翻译深入牧区,用牛粪火塘边的家常话解读气象预警。2024年冬季,他手绘的《雪灾防御图》让牧民索南扎西及时转移了200头牦牛。“小马老师的图太灵验啦!”牧民的玩笑话里满是信任。

  五个月里,马涛累计完成23次设备巡检,足迹遍布全县18个观测点。当同事心疼他奔波劳累时,这个大男孩总是腼腆一笑:“林师傅在高原坚守四十年,我这点路算什么?”

  如今,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两张照片:一张是门源金黄的油菜花田,另一张是杂多璀璨的星空。“这里的星空特别亮,因为每颗星星都是气象人的眼睛。”说这话时,窗外的自动气象站正闪烁着绿色信号,像一盏永不熄灭的航标灯。

编辑:赵生欣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