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生态管护员】护鸟,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护林员王延明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发布时间:2025-04-14 09:05:34
编辑:赵婕

王延明(右)和同事在野外开展鸟类监测记录。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王延明说,每年候鸟春季迁徙的时候,也是他们巡护监测的关键期。从三月开始,王延明和同事几乎天天都在野外,疫源疫病监测、生态环境巡护、草原防火、水鸟和普氏原羚监测,是他们近期的工作重点。

  说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生态护林员,但王延明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巡护监测员。这些年,对青海湖的变化看在眼里,青海湖水域“变大”、记录到的鸟种不断刷新纪录、周边的生态环境好了风沙也小了。

  王延明是西宁市湟源县人,23岁时应聘成为保护区的一名汽车驾驶员。“当时到野外的机会比较多,时间一长就学会了鸟类监测,后来机缘巧合成为生态护林员。”王延明坦言。

  采访过程中,王延明句句离不了鸟,青海湖的主要繁殖水鸟、雁鸭类水鸟、鸻鹬类水鸟,说起鸟类的专业知识滔滔不绝。王延明告诉记者,刚开始一种鸟都不认识,就到青海湖鸟岛去认鸟,那里斑头雁、普通鸬鹚、棕头鸥等夏候鸟的种群数量比较多,也就更容易记住,时间一长能认得的鸟种也就多了。

  一晃而过的二十多年,从一个对鸟类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为扎根青海湖畔的“土专家”。记者问他到现在为止能辨识出多少种鸟时,他含蓄地说,只要在青海湖周边记录到的鸟种几乎都能认出来,不对照鸟类图册,能一眼认出的鸟类有四五十种。

  一项工作或一个领域,从完全陌生到轻车熟路,必定要付出很多。对于王延明而言,“观鸟护鸟”的前提是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说,以前什么都不懂时,会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尤其和科研团队一起到野外工作时,只要不懂就会请教,久而久之知识储备逐渐变多,也让他能在工作中更游刃有余。但他还是把每次工作当成学习的过程:“我每次外出开展调查监测工作时,都会把专业的鸟类图册带在身上,如果发现没见过的鸟都会现场对照,现场学。”

  说到监测记录,也是王延明平常主要做的工作。他说,每次在野外调查监测时,对24个水鸟监测点都是心中有数,像黑颈鹤这些数量较少的鸟种会一只一只数,比如凤头潜鸭、赤嘴潜鸭等鸭类数量,在七八月繁殖季时种群数量多时可能会过万,这时在保持一定距离不干扰鸟类活动前提下,通过望远镜以100只或500只为整体来监测记录。其实这时就考验着巡护监测人员的眼速和心算的速度,王延明说:“我们干的时间长了,按照区域大小就能估算出鸟的数量,‘眼过’的一片中有多少只都比较精准,这些都是在干久了以后积累出来的经验。”

  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的重点区域,也是水鸟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每年候鸟迁徙季,到此栖息或“中转”的水鸟种类多数量也多。去年4月初青海湖监测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东方白鹳,王延明正是第一时间记录到的那个人。“当时从望远镜里能分辨出它是白鹳,首先意识到是此前青海湖无记录鸟种,立刻拍下照片,回去经过专业核实后是东方白鹳。”一年后再问起当时是什么心情时,他只是淡淡笑过觉得只是工作而已,但他把自己的专业学以致用,也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的不断向好,作为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的一份子,也是无比欣慰。

  二十多年来,他把青春最好的时光留给了青海湖,起初是因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迫于生计无法离开,后来时间一长越来越离不开。离退休还有10年时间,他的目标很坚定,就是要继续干下去,还要把工作干好。

推荐阅读
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召开
2025年义务植树活动举行 吴晓军罗东川参加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青海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拟入选名单的公示
青海西宁:工伤保险待遇“直达快享”
青海海西:沙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4H热点
大河滩水库工程顺利下闸蓄水
湟中露地冷凉蔬菜开种 预计今年种植面积将达到12万...
探访减重管理门诊:科学减肥 各有妙招
青海“春日经济”持续升温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生态管护员】绿色情怀汇成诗...
2025年义务植树(种草)活动举行 吴晓军罗东川参加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生态管护员】34年,用青春交...
【乡村振兴在青海】畅连幸福“线”——“巩固拓展...
揭秘青海菌类王国 解锁高原生态密码
【经济聚焦】这座青海职校何以成为海尔伙伴
热点图片
青海互助:小湿地背后的温馨守护
青海互助:小湿地背...
守护生物安全 人人都是主角
守护生物安全 人人都...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川青铁路青海境内首个特大桥高位落梁完成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青海西宁:沈家寨学校科技嘉年华燃起来
青海西宁:沈家寨学...
进北京 近世界——2025“美美与共”拉面访谈暨(美心)青海“家宴”菜品北京首发活动侧记
进北京 近世界——20...
【为建设美丽青海增绿添彩】尖扎:全民植树正当时
【为建设美丽青海增...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寻找水獭的踪迹就是寻找我们的幸福”——“走进新玉树”系列报道①
【感党恩 听党话 跟...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也是青海第7处拥有“世界级”称号的自然保护地
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生态管护员】护鸟,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护林员王延明

青海日报
2025-04-14 09:0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生态管护员】护鸟,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护林员王延明

青海日报
2025-04-14 09:0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最美高原奋斗者·最美生态管护员】护鸟,从“门外汉”到“土专家”
——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生态护林员王延明

  • 2025-04-14 09:05:34
  • 来源:青海日报

王延明(右)和同事在野外开展鸟类监测记录。受访者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王延明说,每年候鸟春季迁徙的时候,也是他们巡护监测的关键期。从三月开始,王延明和同事几乎天天都在野外,疫源疫病监测、生态环境巡护、草原防火、水鸟和普氏原羚监测,是他们近期的工作重点。

  说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生态护林员,但王延明觉得自己就是一名巡护监测员。这些年,对青海湖的变化看在眼里,青海湖水域“变大”、记录到的鸟种不断刷新纪录、周边的生态环境好了风沙也小了。

  王延明是西宁市湟源县人,23岁时应聘成为保护区的一名汽车驾驶员。“当时到野外的机会比较多,时间一长就学会了鸟类监测,后来机缘巧合成为生态护林员。”王延明坦言。

  采访过程中,王延明句句离不了鸟,青海湖的主要繁殖水鸟、雁鸭类水鸟、鸻鹬类水鸟,说起鸟类的专业知识滔滔不绝。王延明告诉记者,刚开始一种鸟都不认识,就到青海湖鸟岛去认鸟,那里斑头雁、普通鸬鹚、棕头鸥等夏候鸟的种群数量比较多,也就更容易记住,时间一长能认得的鸟种也就多了。

  一晃而过的二十多年,从一个对鸟类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的“门外汉”成为扎根青海湖畔的“土专家”。记者问他到现在为止能辨识出多少种鸟时,他含蓄地说,只要在青海湖周边记录到的鸟种几乎都能认出来,不对照鸟类图册,能一眼认出的鸟类有四五十种。

  一项工作或一个领域,从完全陌生到轻车熟路,必定要付出很多。对于王延明而言,“观鸟护鸟”的前提是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他说,以前什么都不懂时,会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尤其和科研团队一起到野外工作时,只要不懂就会请教,久而久之知识储备逐渐变多,也让他能在工作中更游刃有余。但他还是把每次工作当成学习的过程:“我每次外出开展调查监测工作时,都会把专业的鸟类图册带在身上,如果发现没见过的鸟都会现场对照,现场学。”

  说到监测记录,也是王延明平常主要做的工作。他说,每次在野外调查监测时,对24个水鸟监测点都是心中有数,像黑颈鹤这些数量较少的鸟种会一只一只数,比如凤头潜鸭、赤嘴潜鸭等鸭类数量,在七八月繁殖季时种群数量多时可能会过万,这时在保持一定距离不干扰鸟类活动前提下,通过望远镜以100只或500只为整体来监测记录。其实这时就考验着巡护监测人员的眼速和心算的速度,王延明说:“我们干的时间长了,按照区域大小就能估算出鸟的数量,‘眼过’的一片中有多少只都比较精准,这些都是在干久了以后积累出来的经验。”

  青海湖鸟岛国际重要湿地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管护的重点区域,也是水鸟繁殖地和迁徙通道的主要节点,每年候鸟迁徙季,到此栖息或“中转”的水鸟种类多数量也多。去年4月初青海湖监测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东方白鹳,王延明正是第一时间记录到的那个人。“当时从望远镜里能分辨出它是白鹳,首先意识到是此前青海湖无记录鸟种,立刻拍下照片,回去经过专业核实后是东方白鹳。”一年后再问起当时是什么心情时,他只是淡淡笑过觉得只是工作而已,但他把自己的专业学以致用,也见证了青海湖生态的不断向好,作为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的一份子,也是无比欣慰。

  二十多年来,他把青春最好的时光留给了青海湖,起初是因为一份稳定的工作,迫于生计无法离开,后来时间一长越来越离不开。离退休还有10年时间,他的目标很坚定,就是要继续干下去,还要把工作干好。

作者 宋明慧
编辑:赵婕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