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亩绿意娇 菜园景致妙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李庆玲
发布时间:2025-05-12 09:04:12
编辑:谢青玉

大棚黄瓜长势喜人。记者 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气候渐暖,雨水渐丰,农历谷雨之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田垄间泛起新绿,台子乡向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成贵,来到威远镇西上街村,他踩着松软的泥土,在刚流转的66.66公顷地里来回查看。

  这块地正在申请有机认证,十余名村民躬身其间,蒜种随着妇女们翻飞的锄头没入黑土。

  “今年流转了1000亩地(66.66公顷),长白葱、西蓝花、羽衣甘蓝、西芹等什么都种,最多的是蒜苗,基本都销往外地,还有供港蔬菜……”向成贵搓了搓沾满泥土的手,眼里闪着光。

  15年前,在玉树打拼的向成贵毅然返乡,一头扎进台子乡塘巴村的长白葱田。

  “当时算过账,一亩葱产量近万斤,人工也便宜,一个人工一天30元,一年下来一亩地将近有9000元收入。”

  丰厚的收益吸引了向成贵,但同时,销路成为当时还是市场“小白”的向成贵最大的挑战。

  他至今记得第一车葱运往西宁市场的忐忑:凌晨三时出发,在市场蹲守到日上三竿,赔着笑脸和菜商讨价还价。

  功夫不负有心人,向成贵凭借多年打拼的经验,结识了不少菜商,久而久之,他成了正儿八经的“蔬菜经纪人”,除了自己的葱,还收村民的,一起想办法往外销。

  转机出现在2016年。

  一位甘肃菜商给向成贵传来“金点子”:“可以试试种蒜苗,市场缺口大。”

  彼时全互助县种蒜苗的人寥寥无几,向成贵却嗅到了商机,他成立合作社,和这位甘肃菜商合作,在台子乡、丹麻镇流转了32公顷土地。

  绿油油的蒜苗一上市,便成“爆款”,订单从甘肃追到成都、江西、福建、云南市场,亩均收益突破万元。

  “现在村里人都跟着种,蒜苗车直接开到地头装货!”他笑称这把“绿钥匙”打开了乡村的“致富门”。

  如今的向成贵不仅是有名的“菜老板”,也是很有头脑的“菜专家”,他说自己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

  2019年,互助县开始建设“供港”蔬菜基地,2020年11月,互助县有了青海首家成功备案“供港澳”手续的企业。

  政策的东风让向成贵迎来二次发展。

  政府扶持的保鲜库拔地而起,深圳客商的订单接踵而至,2.66公顷试验田里,小茴香、苦菊等精细菜破土而出,次年扩种至6.66公顷,亩产值飙升至1.5万元。

  市场火热,危机却潜伏。“前年400亩(26.66公顷)蒜苗因冰雹损失将近200万元,整夜睡不着。”

  向成贵转身打入“脱水蔬菜”这条“赛道”,那些不耐储存,或者行情不好的蔬菜,做“脱水烘干”,附加值提升将近40%。

  今年,向成贵的蔬菜订单迎来“历史峰值”,一入春,他就开始走村社、下基地,如今他的种植基地从当初的0.26公顷增加到了66.66公顷,涉及全县9个乡镇,雇佣人数每年达万人,去年发放工资逾200万元。

  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向成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站在种了一大半的蒜苗地里,摩挲着手里的蒜种说:“下一步要打响自有品牌,让土乡菜走进北上广超市。”

  “小菜篮”托起县域经济“大民生”,向成贵的创业史,恰是互助蔬菜产业升级的缩影。

  自1995年“菜篮子工程”实施,这个高原小县实现从零星菜地到“供港澳”基地的跨越,如今,75家合作社、152户种植大户、300余名经纪人织就产销网络,长白葱、紫皮蒜等百余品种远销全国。

  2024年,互助县生产各类“供港澳”蔬菜约4万吨,产值1.2亿元左右,全年带动约20万人次从事“供港澳”蔬菜种植生产活动,全县果蔬产值达6.2亿元以上。

  暮色渐浓,向成贵一边跟着妇女们种蒜,一边问起大家的收入,跟着向成贵干了八九年的董凤兰说:“以前不出家门,也没有收入,现在跟着向老板四处种地,工作稳定,还能顾上家,得谢谢他。”

  向成贵心中喜悦,展颜一笑,他的目光投向这片肥沃的土地,深切感受到“蔬菜革命”正蓬勃展现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青海日报)

推荐阅读
吴晓军在省委学习教育工作专班调研
吴晓军在省信访局接待来访群众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全省新闻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公示
2025年青海省全民阅读优秀项目公示
青海西宁:北川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多点开花
玉树州6家企业亮相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
24H热点
【高原GOAL精彩 青超向未来】青超联赛不仅仅是...
青海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圆满举办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足球牵线“高原臻品” 赛事...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330千伏玉树二回接入工程保...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来自雪豹之都西宁的“礼物”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一场精彩难忘情谊深厚的揭幕战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桥——青海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绿茵作画布 高原起欢歌——...
【高原GOAL精彩 青超向未来】城管环卫联动全力护航...
热点图片
千年藏药遇上现代科技
千年藏药遇上现代科技
共赴健康邀约 多学科专家联合义诊
共赴健康邀约 多学科...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绿茵作画布 高原起欢歌——第二届“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开幕式侧记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
玛尔挡水电站年累计...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桥——青海共青团服务青年就业专场招聘会见闻
以青春之名 筑梦想之...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一场精彩难忘情谊深厚的揭幕战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来自雪豹之都西宁的“礼物”
【大美青海·高原足球...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330千伏玉树二回接入工程保供电“大会战”全面打响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亩绿意娇 菜园景致妙

青海日报
2025-05-12 09:0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亩绿意娇 菜园景致妙

青海日报
2025-05-12 09:04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一亩绿意娇 菜园景致妙

  • 2025-05-12 09:04:12
  • 来源:青海日报

大棚黄瓜长势喜人。记者 牛玉娇 摄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气候渐暖,雨水渐丰,农历谷雨之际,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田垄间泛起新绿,台子乡向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向成贵,来到威远镇西上街村,他踩着松软的泥土,在刚流转的66.66公顷地里来回查看。

  这块地正在申请有机认证,十余名村民躬身其间,蒜种随着妇女们翻飞的锄头没入黑土。

  “今年流转了1000亩地(66.66公顷),长白葱、西蓝花、羽衣甘蓝、西芹等什么都种,最多的是蒜苗,基本都销往外地,还有供港蔬菜……”向成贵搓了搓沾满泥土的手,眼里闪着光。

  15年前,在玉树打拼的向成贵毅然返乡,一头扎进台子乡塘巴村的长白葱田。

  “当时算过账,一亩葱产量近万斤,人工也便宜,一个人工一天30元,一年下来一亩地将近有9000元收入。”

  丰厚的收益吸引了向成贵,但同时,销路成为当时还是市场“小白”的向成贵最大的挑战。

  他至今记得第一车葱运往西宁市场的忐忑:凌晨三时出发,在市场蹲守到日上三竿,赔着笑脸和菜商讨价还价。

  功夫不负有心人,向成贵凭借多年打拼的经验,结识了不少菜商,久而久之,他成了正儿八经的“蔬菜经纪人”,除了自己的葱,还收村民的,一起想办法往外销。

  转机出现在2016年。

  一位甘肃菜商给向成贵传来“金点子”:“可以试试种蒜苗,市场缺口大。”

  彼时全互助县种蒜苗的人寥寥无几,向成贵却嗅到了商机,他成立合作社,和这位甘肃菜商合作,在台子乡、丹麻镇流转了32公顷土地。

  绿油油的蒜苗一上市,便成“爆款”,订单从甘肃追到成都、江西、福建、云南市场,亩均收益突破万元。

  “现在村里人都跟着种,蒜苗车直接开到地头装货!”他笑称这把“绿钥匙”打开了乡村的“致富门”。

  如今的向成贵不仅是有名的“菜老板”,也是很有头脑的“菜专家”,他说自己运气好,赶上了好时候。

  2019年,互助县开始建设“供港”蔬菜基地,2020年11月,互助县有了青海首家成功备案“供港澳”手续的企业。

  政策的东风让向成贵迎来二次发展。

  政府扶持的保鲜库拔地而起,深圳客商的订单接踵而至,2.66公顷试验田里,小茴香、苦菊等精细菜破土而出,次年扩种至6.66公顷,亩产值飙升至1.5万元。

  市场火热,危机却潜伏。“前年400亩(26.66公顷)蒜苗因冰雹损失将近200万元,整夜睡不着。”

  向成贵转身打入“脱水蔬菜”这条“赛道”,那些不耐储存,或者行情不好的蔬菜,做“脱水烘干”,附加值提升将近40%。

  今年,向成贵的蔬菜订单迎来“历史峰值”,一入春,他就开始走村社、下基地,如今他的种植基地从当初的0.26公顷增加到了66.66公顷,涉及全县9个乡镇,雇佣人数每年达万人,去年发放工资逾200万元。

  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向成贵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站在种了一大半的蒜苗地里,摩挲着手里的蒜种说:“下一步要打响自有品牌,让土乡菜走进北上广超市。”

  “小菜篮”托起县域经济“大民生”,向成贵的创业史,恰是互助蔬菜产业升级的缩影。

  自1995年“菜篮子工程”实施,这个高原小县实现从零星菜地到“供港澳”基地的跨越,如今,75家合作社、152户种植大户、300余名经纪人织就产销网络,长白葱、紫皮蒜等百余品种远销全国。

  2024年,互助县生产各类“供港澳”蔬菜约4万吨,产值1.2亿元左右,全年带动约20万人次从事“供港澳”蔬菜种植生产活动,全县果蔬产值达6.2亿元以上。

  暮色渐浓,向成贵一边跟着妇女们种蒜,一边问起大家的收入,跟着向成贵干了八九年的董凤兰说:“以前不出家门,也没有收入,现在跟着向老板四处种地,工作稳定,还能顾上家,得谢谢他。”

  向成贵心中喜悦,展颜一笑,他的目光投向这片肥沃的土地,深切感受到“蔬菜革命”正蓬勃展现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牛玉娇 李庆玲
编辑:谢青玉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