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一湖碧水里的生态答卷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吴梦婷
发布时间:2025-06-10 08:16:57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的青海湖,波光粼粼的湖水与远处的雪山、广袤的草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高原夏日画卷。作为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一湖碧水见证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青海湖水鸟翔集。图片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提供

  观鸟队伍77个小时内记录鸟类175种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研究高原动物食物链、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在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202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由2004年的4244.5平方公里增大到4650.08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由保护初期的2592吨增加到12.03万吨,栖息水鸟数量由2007年开始监测的21.8万只增加到60.6万只,普氏原羚由2002年的不足300只增加到3400余只,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

  5月26日至28日,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的15支观鸟参赛队齐聚青海湖,开展野生鸟类观测活动。参赛队员深入环湖水禽栖息区及沿线区域,记录鸣禽、猛禽、兽类分布情况,收集影像资料,科学记录鸟类分布、数量与栖息状况,见证了青海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活动期间,15支队伍有效记录鸟类达175种,新增蓝翡翠、栗腹矶鸫、红嘴巨燕鸥、荒漠林莺等青海湖鸟类新记录种,其中荒漠林莺为青海省新记录种。

  每日凌晨,参赛“鸟友”便携带装备出发,沿环湖线探寻野生鸟类踪迹。在甘子河湿地,成千上万只水鸟栖息繁殖,斑头雁携幼鸟在湿地嬉戏,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从青海湖鸟岛出发的参赛队伍,沿环湖西路观察到数百只棕头鸥与游客互动,赤麻鸭夫妇则严格教导幼鸟潜水觅食。这些生动场景被镜头一一记录,展现了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活力与生机。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主任韦铭表示,77个小时内,15支队伍共记录到青海湖鸟类175种。活动不仅传递了观鸟、爱鸟的理念,更提升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青海湖正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守护,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6月9日,游客在刚察县圣泉湾生态体验区拍照打卡。祁晓军 摄

  两万余名群众共享生态旅游成果

  6月9日,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成群的水鸟或展翅翱翔,或低头觅食。湖畔的湿地上,野花竞相开放。

  景区内,来自各地的游客悠然地行走在木栈道上,周围是湛蓝的湖水和连绵起伏的绿意,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打破这片宁静。

  游客们沉浸于高原夏日的纯净与美好,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份美景。“第一次来青海湖,辽阔的湖面和蔚蓝的湖水让我们深感震撼!”来自省外的游客感慨道。景区工作人员也热情回应:“青海湖四季都很美,欢迎你们再来!”

  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24年,青海湖累计接待游客达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其中主景区首次实现经营性收入超过门票收入。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游客收获美景,更让环湖百姓共享发展成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立足环湖资源禀赋,科学规划12个生态观景点,指导二郎剑、仙女湾等核心景区及观景点开展设施升级、业态拓展、自然研学等工作。通过有序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青海湖示范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并进。

  在生态旅游模式创新上,青海湖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全民参与”的运营路径,构建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农牧民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一模式不仅创造了生态管护、旅游服务、研学导师等就业岗位,更辐射带动环湖周边8个乡镇、6400余户、两万余名群众直接或间接受益。农牧民通过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青海湖仙女湾湿地。祁晓军 摄
普氏原羚。图片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提供

  他们共同守护碧波荡漾的青海湖

  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的背后,是各行各业为保护青海湖生态做出的努力。他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只为确保家乡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最妥善的保护。他们的脚步,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对生态文明的坚守,更是对家乡的深情守护。

  青海湖北岸,一边是浩瀚无垠的湖水,一边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夏季,登上克土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望绿亭”,眼前绿意盎然,樟子松、青海云杉、柠条等植被交错分布,形成一道独特的沙漠绿洲景观。沙地中,棋盘状的沙障草方格铺展延伸,有效减缓了风沙侵袭。

  克土沙区地处海晏县西南边、青海湖东北岸,属湖滨沙地。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达15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为控制沙漠化面积持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晏县全面启动沙漠化防治工作。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当地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以“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为原则,引进试种适合优良治沙造林树种,试验应用先进造林种草技术,推广青杨截干深栽造林技术,设置草方格固沙造林技术等沙区造林技术模式。试验成功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干深栽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最大限度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近自然沙漠生态系统,增强了林草植被综合防护效益。

  一代代治沙人接力奋斗,与风沙搏斗,与沙漠化抗争,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生态管护员华什才便是其中一员。十余年来,他扎根克土沙区,巡护山林、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华什才说,十几年的坚持和巡护,让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是因为在巡护过程中了解了更多治沙人的坚守和奉献,让他觉得肩头的责任更重。

  (来源:西海都市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倾心倾力书写“绿美答卷”
青海省果洛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4H热点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
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推动锂电产业...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热点图片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2025青海·同德“宗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升幸福新高度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席签约摄影师鲍永清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绿色算力赋能青海实体经济”系列报道②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一湖碧水里的生态答卷

西海都市报
2025-06-10 08:1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一湖碧水里的生态答卷

西海都市报
2025-06-10 08:1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一湖碧水里的生态答卷

  • 2025-06-10 08:16:57
  • 来源:西海都市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6月的青海湖,波光粼粼的湖水与远处的雪山、广袤的草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高原夏日画卷。作为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一湖碧水见证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青海湖水鸟翔集。图片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提供

  观鸟队伍77个小时内记录鸟类175种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也是研究鸟类迁徙规律、研究高原动物食物链、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宝库,在生态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经过多年努力,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不断改善,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2024年,青海湖水体面积由2004年的4244.5平方公里增大到4650.08平方公里,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由保护初期的2592吨增加到12.03万吨,栖息水鸟数量由2007年开始监测的21.8万只增加到60.6万只,普氏原羚由2002年的不足300只增加到3400余只,高原独有的“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

  5月26日至28日,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的15支观鸟参赛队齐聚青海湖,开展野生鸟类观测活动。参赛队员深入环湖水禽栖息区及沿线区域,记录鸣禽、猛禽、兽类分布情况,收集影像资料,科学记录鸟类分布、数量与栖息状况,见证了青海湖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活动期间,15支队伍有效记录鸟类达175种,新增蓝翡翠、栗腹矶鸫、红嘴巨燕鸥、荒漠林莺等青海湖鸟类新记录种,其中荒漠林莺为青海省新记录种。

  每日凌晨,参赛“鸟友”便携带装备出发,沿环湖线探寻野生鸟类踪迹。在甘子河湿地,成千上万只水鸟栖息繁殖,斑头雁携幼鸟在湿地嬉戏,构成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

  从青海湖鸟岛出发的参赛队伍,沿环湖西路观察到数百只棕头鸥与游客互动,赤麻鸭夫妇则严格教导幼鸟潜水觅食。这些生动场景被镜头一一记录,展现了青海湖生态系统的活力与生机。

  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主任韦铭表示,77个小时内,15支队伍共记录到青海湖鸟类175种。活动不仅传递了观鸟、爱鸟的理念,更提升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青海湖正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守护,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6月9日,游客在刚察县圣泉湾生态体验区拍照打卡。祁晓军 摄

  两万余名群众共享生态旅游成果

  6月9日,青海湖二郎剑景区,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成群的水鸟或展翅翱翔,或低头觅食。湖畔的湿地上,野花竞相开放。

  景区内,来自各地的游客悠然地行走在木栈道上,周围是湛蓝的湖水和连绵起伏的绿意,偶尔有几声清脆的鸟鸣打破这片宁静。

  游客们沉浸于高原夏日的纯净与美好,纷纷用镜头记录下这份美景。“第一次来青海湖,辽阔的湖面和蔚蓝的湖水让我们深感震撼!”来自省外的游客感慨道。景区工作人员也热情回应:“青海湖四季都很美,欢迎你们再来!”

  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数据显示,2024年,青海湖累计接待游客达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其中主景区首次实现经营性收入超过门票收入。

  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让游客收获美景,更让环湖百姓共享发展成果。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立足环湖资源禀赋,科学规划12个生态观景点,指导二郎剑、仙女湾等核心景区及观景点开展设施升级、业态拓展、自然研学等工作。通过有序推进国家公园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青海湖示范区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并进。

  在生态旅游模式创新上,青海湖探索出“公司+合作社+全民参与”的运营路径,构建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农牧民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一模式不仅创造了生态管护、旅游服务、研学导师等就业岗位,更辐射带动环湖周边8个乡镇、6400余户、两万余名群众直接或间接受益。农牧民通过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青海湖仙女湾湿地。祁晓军 摄
普氏原羚。图片由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提供

  他们共同守护碧波荡漾的青海湖

  青海湖生态持续向好、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的背后,是各行各业为保护青海湖生态做出的努力。他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只为确保家乡的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最妥善的保护。他们的脚步,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是对生态文明的坚守,更是对家乡的深情守护。

  青海湖北岸,一边是浩瀚无垠的湖水,一边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夏季,登上克土国家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望绿亭”,眼前绿意盎然,樟子松、青海云杉、柠条等植被交错分布,形成一道独特的沙漠绿洲景观。沙地中,棋盘状的沙障草方格铺展延伸,有效减缓了风沙侵袭。

  克土沙区地处海晏县西南边、青海湖东北岸,属湖滨沙地。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蒸发量却达1500毫米以上,生态环境脆弱。为控制沙漠化面积持续扩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海晏县全面启动沙漠化防治工作。

  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当地采取“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治沙方法,以“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为原则,引进试种适合优良治沙造林树种,试验应用先进造林种草技术,推广青杨截干深栽造林技术,设置草方格固沙造林技术等沙区造林技术模式。试验成功沙棘营养土坨造林、乌柳截干深栽造林等一系列适合高寒沙区的实用技术,有效提高了造林种草成活率和保存率,最大限度形成“乔灌草”相结合的近自然沙漠生态系统,增强了林草植被综合防护效益。

  一代代治沙人接力奋斗,与风沙搏斗,与沙漠化抗争,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生态管护员华什才便是其中一员。十余年来,他扎根克土沙区,巡护山林、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责任。华什才说,十几年的坚持和巡护,让他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也是因为在巡护过程中了解了更多治沙人的坚守和奉献,让他觉得肩头的责任更重。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 吴梦婷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