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图片头条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西宁倾心倾力书写“绿美答卷”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文月婷
发布时间:2025-06-10 08:16:59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2024年西宁向全国递出一张与众不同的生态名片——雪豹之都。

  这里,一个个救助繁育雪豹的故事引发高度关注!

  当下,野生雪豹幼崽“凌小蜇”再次引起网友们“围观”,万千网友共同见证这场生命救助的奇迹!

  同时,近几年野生雪豹在我市大通县、湟源县等郊野频繁现身,这些都是西宁人民持之以恒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西宁,正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为方向,以建设产业“四地”中心城市为支撑,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

  数字无声,却最有力地诉说着西宁生态环境的蜕变:2024年湟水流域(西宁段)纳入国家及省级考核的13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8天,优良率93.1%……

  今天的西宁,树立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的雄心和决心。人们看到,从自然的山川之变,到市容的细节之变,再到民心的感受之变,日新月异的西宁,正奏响一阙恢宏的绿色交响诗。

  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月的西宁,满眼翠绿,生机盎然!

  天蓝、地绿、水秀的生态美景早已成为让人记忆深刻的西宁印象。山水共治,清波安澜,西宁秉持生态为基、民生为本的理念,在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蓝天、碧水、净土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治理的宏伟蓝图,一步步细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近日,西宁发布《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公报》显示,2024年湟水流域(西宁段)纳入国家及省级考核的13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8天,优良率93.1%,完成省定目标考核任务;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为“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固体废物综合安全处置利用率达100%……这一组数据,是西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定位,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持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024年,西宁绿色发展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以实际行动交出绿色答卷。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征程上,西宁凝心聚力、集思广益。

  “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服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上挑大梁、勇争先。”采访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宁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不断提升生态高水平治理能力,高质量系统谋划“十五五”重点生态治理项目,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有力提升生态服务水平,深化生态损害赔偿和流域补偿制度改革,以更高准入标准、环保标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力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以“绿”为笔,擘画产业发展新图景

  生态于西宁,是亮丽底色,更是驱动城市发展的命脉。

  西宁正以“绿”为笔,擘画产业发展的崭新图景。

  高质量发展必须与守护“中华水塔”的庄严使命同频共振。“逐绿而行”已成为西宁产业面向未来的坚定选择与澎湃动力。

  近年来,立足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建设中“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西宁持续明晰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承接并培育极具西宁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场关于绿色的产业革命正澎湃上演,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的景象扑面而来。当前,高景单晶硅生产系统节能优化、丽豪多晶硅还原副产蒸汽回收利用、黄河鑫业电解槽应用磷生铁浇铸及石墨化技术等一大批节能技改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锚定“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高质量现代化工业园区”目标,西宁开发区不断向新逐绿,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生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这是西宁选择的产业发展之路,亦是西宁书写的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精彩答卷。

  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方面,西宁开发区积极鼓励企业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持续扩大绿色制造队伍。截至目前,开发区4个园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累计创建绿色工厂44家(国家级2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国家级2家),开发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5项,省级绿色设计产品42项,创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省首位。

  西宁开发区的绿色实践,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醒目注脚,从传统生产到智能智造,从粗放加工到低碳循环,传统产业借力绿色改造焕发新生,驱动着西宁这座高原中心城市向更加可持续的绿色未来坚定迈进。

  生态向好,市民幸福感提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曾经满眼是土黄色,干旱缺水、缺林少绿的生态桎梏让外地游客闻之却步。今日之西宁,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李永业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特别的经历:“有一次我的大学同学来西宁旅游,一下车就被西宁的蓝天与街头的绿色所吸引。现在,‘西宁蓝’‘丁香之城’等城市名片吸引不少游客来到西宁,让我特别自豪。”

  带着对绿色的珍惜和挚爱,一辈辈西宁人挥洒汗水、接续奋斗,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南北两山从荒芜秃岭蜕变为森林覆盖率达79%的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实现从7.2%到37%的跨越式攀升,获得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这些成就见证着高原人用汗水浇灌的绿色奇迹。

  早上,山间空气清新,松林苍翠挺拔,大通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山林深处,生态管护员白海云踏着露水,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

  说起周围环境的变化,白海云难掩激动:“看着周围的山地越来越绿,能明显感觉到风沙天气在逐渐减少,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环境变好了,与野生动物也会经常“偶遇”。提起见过的野生动物,白海云说道:“现在时常能看到岩羊在陡峭的岩壁跳跃飞奔,白臀鹿、马鹿、狍子、狐狸、狼等动物悠闲散步……野生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看着生态保护的成果,心里满是自豪感。”

  (来源:西宁晚报)

推荐阅读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吴晓军主持
吴晓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定方向擘画蓝图
`2025“第一缕阳光”全球同拍中国年在青海启动
青海省30名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员受聘上岗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2024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
2024年青海"昆仑英才·青海学者"项目拟入选人员
西宁倾心倾力书写“绿美答卷”
青海省果洛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24H热点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
青海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携手宁德时代推动锂电产业...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
【文化中国行】每一次雕琢,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告白
热点图片
2025青海·同德“宗日杯”高原越野跑挑战赛鸣枪
2025青海·同德“宗日...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旧梯焕新,“梯”升幸福新高度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退役不褪色 助力高考行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虫夏草的产业升级与生态共赢之路
从雪山到全球 青海冬...
【乡村振兴在青海】供港菜田农事忙
【乡村振兴在青海】...
【乡村振兴在青海】“驻村”更“助村” 实干促振兴
【乡村振兴在青海】...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对话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首席签约摄影师鲍永清
镜头里的生态答卷—...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从“数字种子”到“创业苗圃”——“绿色算力赋能青海实体经济”系列报道②
【洁净青海·绿色算力...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西宁倾心倾力书写“绿美答卷”

西宁晚报
2025-06-10 08:1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西宁倾心倾力书写“绿美答卷”

西宁晚报
2025-06-10 08:1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坚定信心 实干争先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西宁倾心倾力书写“绿美答卷”

  • 2025-06-10 08:16:59
  • 来源:西宁晚报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2024年西宁向全国递出一张与众不同的生态名片——雪豹之都。

  这里,一个个救助繁育雪豹的故事引发高度关注!

  当下,野生雪豹幼崽“凌小蜇”再次引起网友们“围观”,万千网友共同见证这场生命救助的奇迹!

  同时,近几年野生雪豹在我市大通县、湟源县等郊野频繁现身,这些都是西宁人民持之以恒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

  西宁,正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为方向,以建设产业“四地”中心城市为支撑,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象。

  数字无声,却最有力地诉说着西宁生态环境的蜕变:2024年湟水流域(西宁段)纳入国家及省级考核的13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8天,优良率93.1%……

  今天的西宁,树立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的雄心和决心。人们看到,从自然的山川之变,到市容的细节之变,再到民心的感受之变,日新月异的西宁,正奏响一阙恢宏的绿色交响诗。

  绿水青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六月的西宁,满眼翠绿,生机盎然!

  天蓝、地绿、水秀的生态美景早已成为让人记忆深刻的西宁印象。山水共治,清波安澜,西宁秉持生态为基、民生为本的理念,在高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蓝天、碧水、净土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将生态治理的宏伟蓝图,一步步细化为市民触手可及的幸福日常,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近日,西宁发布《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公报》,交上了一份亮眼的生态答卷。《公报》显示,2024年湟水流域(西宁段)纳入国家及省级考核的13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100%;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8天,优良率93.1%,完成省定目标考核任务;城市区域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为“好”;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固体废物综合安全处置利用率达100%……这一组数据,是西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生态文明高地上的中心城市定位,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决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持续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2024年,西宁绿色发展指数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以实际行动交出绿色答卷。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征程上,西宁凝心聚力、集思广益。

  “我们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强化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服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中心城市上挑大梁、勇争先。”采访中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宁市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不断提升生态高水平治理能力,高质量系统谋划“十五五”重点生态治理项目,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有力提升生态服务水平,深化生态损害赔偿和流域补偿制度改革,以更高准入标准、环保标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力推进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动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以“绿”为笔,擘画产业发展新图景

  生态于西宁,是亮丽底色,更是驱动城市发展的命脉。

  西宁正以“绿”为笔,擘画产业发展的崭新图景。

  高质量发展必须与守护“中华水塔”的庄严使命同频共振。“逐绿而行”已成为西宁产业面向未来的坚定选择与澎湃动力。

  近年来,立足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建设中“一个创新服务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定位,西宁持续明晰产业发展定位,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承接并培育极具西宁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场关于绿色的产业革命正澎湃上演,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的景象扑面而来。当前,高景单晶硅生产系统节能优化、丽豪多晶硅还原副产蒸汽回收利用、黄河鑫业电解槽应用磷生铁浇铸及石墨化技术等一大批节能技改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锚定“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高质量现代化工业园区”目标,西宁开发区不断向新逐绿,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生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这是西宁选择的产业发展之路,亦是西宁书写的生态保护与产业协同发展的精彩答卷。

  在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方面,西宁开发区积极鼓励企业大力推行绿色设计,开发推广绿色产品,持续扩大绿色制造队伍。截至目前,开发区4个园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绿色园区,累计创建绿色工厂44家(国家级28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国家级2家),开发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25项,省级绿色设计产品42项,创建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绿色制造名单总数居全省首位。

  西宁开发区的绿色实践,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醒目注脚,从传统生产到智能智造,从粗放加工到低碳循环,传统产业借力绿色改造焕发新生,驱动着西宁这座高原中心城市向更加可持续的绿色未来坚定迈进。

  生态向好,市民幸福感提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曾经满眼是土黄色,干旱缺水、缺林少绿的生态桎梏让外地游客闻之却步。今日之西宁,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民李永业向记者讲述了一段特别的经历:“有一次我的大学同学来西宁旅游,一下车就被西宁的蓝天与街头的绿色所吸引。现在,‘西宁蓝’‘丁香之城’等城市名片吸引不少游客来到西宁,让我特别自豪。”

  带着对绿色的珍惜和挚爱,一辈辈西宁人挥洒汗水、接续奋斗,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南北两山从荒芜秃岭蜕变为森林覆盖率达79%的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实现从7.2%到37%的跨越式攀升,获得西北地区首个“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荣誉,这些成就见证着高原人用汗水浇灌的绿色奇迹。

  早上,山间空气清新,松林苍翠挺拔,大通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山林深处,生态管护员白海云踏着露水,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

  说起周围环境的变化,白海云难掩激动:“看着周围的山地越来越绿,能明显感觉到风沙天气在逐渐减少,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环境变好了,与野生动物也会经常“偶遇”。提起见过的野生动物,白海云说道:“现在时常能看到岩羊在陡峭的岩壁跳跃飞奔,白臀鹿、马鹿、狍子、狐狸、狼等动物悠闲散步……野生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多,看着生态保护的成果,心里满是自豪感。”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 文月婷
编辑:张小千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