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聚焦青海

西宁奏响双拥共建工作最强音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王琼   发布时间:2015-10-19 07:47    编辑:崚子

  青海新闻网讯 西宁市秉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以巩固和发展双拥模范城成果为基础,以发展地方生产力、提高部队战斗力、增强军民凝聚力为目标,双拥工作由点到面纵深推进,呈现出军地重视合力强、宣传教育氛围浓、拥军优属思路新、拥政爱民力度大、优抚政策落实全、军民共建成效实的特点,“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军政军民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市连续七次荣获全省双拥模范城、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六大做法

  谋划双拥新格局

  做法一

  落实“12345”双拥领导责任制

  核心:高度重视、完善机制,增强双拥工作凝聚力。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出发,切实加强对双拥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落实“12345”双拥工作领导责任制。

  “1”是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主要领导挂帅审定双拥工作计划,落实双拥工作任务,形成了党政军主要领导亲自抓双拥工作的新格局。

  “2”是建立健全“两级”组织机构,2012年,配齐配强了市、区(县)两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成立了组织机构,落实了双拥工作人员、编制和经费。

  “3”是各级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抓工作落实做到“三化”,即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军会、军地联席会、军政座谈会制度化,军地双方研究双拥工作思路、共商共建大计、破解工作难题经常化,党政军协调、交流、沟通双拥工作常态化。

  “4”是把双拥工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做到“四纳入”,即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议事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和部队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范围、纳入文明城市创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

  “5”是推进双拥工作做到“五个到位”,即机制措施到位、宣传教育到位、履行职责到位、政策落实到位、创新创绩到位。

  目前,全市形成了党政军“三位一体”、群众团体组织广泛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双拥工作领导体系和组织网络,建立双拥工作领导小组520个,拥军优属工作领导小组561个,拥政爱民工作领导小组312个,各类拥军服务组织网点1686个,结成军民共建对子126个,军民共建基地52个。

  做法二

  双拥模范典型事迹传递正能量

  核心:强化宣传、丰富内涵,增强双拥工作感召力。

  ●宣传载体和内容丰富多彩。每年把1月和8月确定为“双拥活动月”和“国防教育宣传月”,重点开展了《国防法》、《兵役法》、《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主题宣传,双拥法规政策知晓率和群众接受国防教育面不断扩大。

  ●宣传形式和宣传方法灵活多样。做到了报纸常有文、广播常有声、电视常有影。

  ●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更具特色。投资5000万元新建和改扩建了全国唯一的综合性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投资3600万元新建了西北地区首家青少年航空科普教育和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双拥模范和典型事迹传递了正能量。通过对以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三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县“七连冠”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和“用责任和担当书写消防人生”的城北区消防大队大队长张勇等一批具有时代特色双拥模范和典型事迹的宣传,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

  做法三

  全面落实军人优惠政策

  核心:注重实效、狠抓落实,增强双拥工作辐射力。

  ●在支持部队建设上竭尽全力。各级把支援国防和部队建设所需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把帮助解决部队发展和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列入为部队办实事项目。四年来,先后投资2.28亿元,帮助消防部队购置了新装备、资助19个部队实施“煤改气”项目、改善了部队办公条件,开展了慰问驻宁军警部队和“西宁舰”等活动。

  ●在配合部队进行军事训练上特事特办。把配合部队军事训练、战备执勤作为地方支持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先后为4个部队过境长途军事训练提供宿营场所和安保工作,并开展慰问活动。

  ●在为部队办实事上步调一致。全市投入基层武装部建设和征兵保障经费3500多万元;出台了现役军人子女中小学入学优惠政策;全市旅游景点、车站、医院等均设置了现役军人、残疾军人优先服务窗口,140多个公共停车点全部对军车免费停放,全面落实了军人优惠政策。

  做法四

  双拥共建为民办好事

  核心:坚持宗旨、发挥优势,增强双拥工作亲和力。

  ●自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全力支援地方重点工程建设,积极参与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活动,主动融入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

  ●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消防部队参加灭火等急难险重任务5388起,出动警力5.7万人次,出动车辆7980余台次。在青洽会、环湖赛等重大节会活动中,驻宁军(警)部队与地方联执联控、联防联守。

  ●热心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展“富一村、扶一校、帮一站、助一生”的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活动。军地各级各层加大征兵宣传动员力度,适龄青年应征报名参军率达95%以上,保证了兵员数量和质量。军地共同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4000多亩首个解放军青年林。

  ●积极投身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西宁警备区、市民宗委、湟中县人民武装部等六家单位与塔尔寺签订了军民共建塔尔寺长期共建协议,开展“一寺六方”共建活动,筹集115万元实施了寺院照明亮化、景区净化、道路硬化建设。每年组织医疗队为僧侣进行健康体检,解放军第四医院设立了民族病房,专门制定了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减免10%至40%医疗费用优惠政策。

  做法五

  优抚保障和安置工作五落实

  核心: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增强双拥工作保障力。

  【全面落实优抚政策】优抚抚恤标准每年以20%的幅度实现自然增长,全市优抚对象优待面保持100%,年足额兑现优待金1.3亿元。

  【全面落实安置政策】全市66名转业干部安置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安置率达100%;安置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515名,安置率达98%;义务兵家庭优待金标准达到10000元/年;为715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发放一次性补助金1237万元,并免费开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妥善解决退役士兵安置的遗留问题。

  【全面落实关爱功臣政策】全市重点优抚对象纳入低保实行双重保障,医疗报销实行“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一至六级优抚对象住院费全额报销,“三属”和在乡复员军人在定点医院住院补助比例达100%;补助危房改造资金2000万元优先解决了670户农村优抚对象的住房困难;参战、涉核人员生活补贴标准逐年提高;投资200万元修建的西宁光荣院被授予全国文明优抚事业单位。

  【全面落实军队复员干部各项待遇】复员干部医疗保险缴纳、养老保险接续、住房保障、生活困难救助、冬季取暖补助等待遇得到有效解决,维护了社会稳定。五是全面落实为自主择业军官、退休士官和无军籍职工服务的各项工作。接收移交地方的自主择业军官80人,退休士官31人,接收安置军队无军籍职工283名。

  做法六

  基层双拥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核心:全民参与、共建共筑,增强双拥工作向心力。

  【大力开展双拥“七个一”行动】军民共建单位每年分别组织开展一次“军事日”体验观摩活动、一次为“退役老兵送行”活动、一次入伍新兵参观市容市貌活动、一次征兵宣传月活动、一次军民联欢活动、一次走访慰问部队活动、一次征求意见活动,实现共建共赢。

  【广泛开展双拥“八进”活动】把双拥工作进军营、进企业、进学校、进村镇、进街道、进社区、进寺院、进家庭的“八进”活动纳入实绩考评和工作督查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和城市社区建立了以“创新领导机制、创新服务机制、创新共建机制”为基础,以宣传拥军优属政策、构建治安联防网络、建设环境优美环境、关爱孤残鳏寡群体等为方式的“3+N”双拥工作格局,形成了军、警、民共建共育、互动互联,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双拥活动新模式。

  【军地积极参与“五大专题行动”】军民共建单位全部把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军人道德规范》纳入了共建公约,建立了“道德讲堂”。部队官兵和群众积极参与了“让行为与夏都同美”全民学礼仪、讲环保、守秩序、讲诚信、传爱心等五大共建文明城市专题行动和“创文明城·做文明人”签名活动。

  【驻军主动承接“四项军训”】各部队承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军训、大中专院校新生军训、新招录警务人员军训、中小学生军训180余次、12.7万人(次),不同层面的军训已成为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拥工作四大经验体会—

  经验体会一:领导重视,全民参与是加强双拥工作的关键所在。双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强化领导力量,靠实责任,齐抓共管,共筑共建,才能保证整个活动协调运转,扎实推进。

  经验体会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做好双拥工作的永恒主题。双拥工作是新形势下稳定社会、繁荣经济,富国强兵、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围绕发展抓双拥,抓好双拥促发展,才能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经验体会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形成双拥工作特色的重要途径。只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思路,优化工作措施,找准工作抓手,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创造新经验,走出新路子。

  经验体会四:落实政策,办好实事是提高双拥工作成效的根本保证。双拥工作不仅要放在心上、挂在嘴上,更要舍得投入、舍得花钱,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切实增强双拥工作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