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青海生态

科技支撑:“生态之窗”24小时全景记录绿色青海

来源:西海都市报    作者:赵俊杰   发布时间:2017-01-08 09:19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作为我国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作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的诞生地,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省以“四个转变”理念推动“四个扎扎实实”,将青海生态环保事业置于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启动青海“生态之窗”建设工作暨三江源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远程视频观测系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监测数据实时传回西宁

  1月4日17时,距离下班还有1个小时。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这个面积两百多平方米的房间,一切井然有序。几名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不时切换屏幕,实时掌握每个监测点位的情况。他们足不出户,坐在电脑前就可以观看监测点位的基本情况。

  时间:1月4日17时10分

  地点:果洛玛多野马岭

  现场:随着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王菲移动手中的鼠标,展现在屏幕上的是白雪皑皑的壮美景观。王菲将焦距拉近,寻找觅食的野生动物,茫茫草地里,难觅野生动物的身影。一条绵延的公路上,可以看到一辆缓慢行驶的货车。王菲告诉记者,这里是果洛玛多野马岭,眼前的公路是通往玉树的214国道。

  时间:1月4日17时10分

  地点:青海湖泉湾湿地

  现场:看着眼前的屏幕,显示出的是一处湿地。通过屏幕可以看到,湿地雾气较重,即便王菲将焦距调整到最大,仍没有看到在这里越冬的大天鹅的影子。一旁的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告诉记者,最近天冷,加之三江源地区下雪,动物活动得少了。

  从西宁到玛多野马岭、青海湖泉湾湿地,仅行程就需要一天的时间,算上人工现场监测,最少需要四五天的时间,而利用“生态之窗”的高科技设备,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这项工作,省时又省事。如今,“生态之窗”系统覆盖西宁、海东、海西、玉树、果洛,格尔木6个州市,监测点位达到18个。李宏奇说,在全省重点生态区域要安装24台监测设备,届时,通过“生态之窗”,可以实时监测观看我省重点生态区域的基本情况。

  视频还原藏羚羊迁徙大场景

  寒冷的冬天,尽管通过“生态之窗”并没有看到珍稀野生动物嬉戏、觅食的景象,李宏奇却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他打开“生态之窗”系统监测的储存设备,还原了四百多只藏羚羊迁徙的盛大画面。

  这是2016年8月4日“生态之窗”摄像机记录的一幕:午后的暖阳下,在五道粱青藏铁路大桥下,成群的藏羚羊顺利通过迁徙通道,它们排成长队,有大的,有小的,欢快地从屏幕底下消失。

  “这是位于五道梁的监测点,从画面中看到,成群的藏羚羊里,有身体健壮的,也有幼小的,我们细细数了,有四百多只。这些健壮的藏羚羊是带着幼仔从产房‘卓尕湖’返回栖息地的。”李宏奇说,藏羚羊迁徙的盛大场面,人工难以捕捉,而悬挂在铁塔顶的“生态之窗”摄像机,不干扰藏羚羊正常生活,就能轻松完成拍摄任务。“生态之窗”可以24小时实时拍摄监测点位所发生的情况,即便在监测点内出现盗猎者身影,也能视频记录。

  对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王菲来说,此前没有去过三江源,藏羚羊也只是在书本或电视里看到过,此次大规模近距离观看藏羚羊还是第一次。王菲说,当在五道梁监测点,看到成群结队的藏羚羊大规模迁徙的画面时,为之震撼。震撼的不仅仅是藏羚羊大规模迁徙的壮观景象,更是“互联网+”带给环保人的新理念、新思维。

  通过“生态之窗”高端设备,从没去过三江源的王菲看到了野马岭的藏野驴、玉树隆宝湿地的黑颈鹤,还有青海湖泉湾湿地的大天鹅。最近一次观测中,她又发现了岩羊的身影。

  2016年11月28日,王菲打开位于澜沧江源头的昂赛大峡谷的监测点时发现,。浅黄的岩石上貌似有东西在晃动,她拉近摄像头焦距,发现有数只羊在半山腰上觅食,羊的颜色酷似岩石,不同于牧区常见的羊,后来她得知那是岩羊。

  360度24小时连续高清拍摄

  安装在三江源地区“生态之窗”设备拍摄的数据,如何实时,准确传输到位于西宁的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助理陈良博解答了记者的疑问。陈良博说:“‘生态之窗’使用高端摄像设备固定在监测区域的中国移动塔上,通过光缆线将数据实时传回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数据库。高端摄像设备系统前端使用的是200万像素高清、星光级重载云台摄像机,可实现360度连续旋转,摄像机物理变焦范围为16.7毫米至2000毫米,是目前长焦镜头最为成熟的应用。观测距离从5公里、10公里到15公里,夜晚最远观测距离可达3公里,视频内容保存8年到10年。此外,还可以实现绊线入侵、区域入侵、徘徊检测、快速移动、智能跟踪等智能分析功能,实现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智能检测、分析、跟踪和预警功能。”

  我省“生态之窗”观测系统是2016年6月建成使用的,项目选址绝大多数在高海拔无人区,其中14个监测点位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长江源玉珠峰南坡海拔5100米、黄河源鄂陵湖海拔4300米、澜沧江源昂赛大峡谷海拔也有4000米,并且这些观测点距离省会西宁平均在800公里以上。

  李宏奇说,三江源生态情况复杂,有草原、湿地,冰川等多种生态系统,还有雪豹、藏羚羊等多种珍稀物种。此前所利用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由于遥感监测频率低,无法提供实时观测数据。为近距离观览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他们在此基础上启动“生态之窗”远程高清实时视频观测系统的建设,实现了远程实时高清视频观测和监控。

  自动监测110家重点污染源

  随着“生态之窗”环保云建设完成,我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及预报预警、生态环境监管系统和.全省环保系统政府网站群已经开始向云平台迁移,完成环境信息化基础资源从分散管理向集约化模式转变。

  从横向来说,我省已建成青海省生态环境监管综合平台,集成了环境质量监,测、质量控制、信息实时发布及预测预警,污染源在线监测与视频监控,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环境应急监测预警及决策指挥系统、三江源生态监测综合服务平台、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遥感数据服务门户等20余个子系统。

  从纵向来说,青海省环保业务专网已覆盖全省所有环保部门,以及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重点污染源等环境监管对象,上联环境保护部。此外,还建成覆盖环境质量自动监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和减排综合业务的省,州(市)两级纵向数据传输与交换平台,并实现与环境保护部的同步数据上报。省级、6个州(市)级和4个县级污染源监控中心及全省1 10家重点污染源426套自动监控设备、102套视频监控设备已实现与环境保护部污染源监控中心的四级联网和数据交换。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青海省环境空气质量质控与发布平台实现全省40余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实时数据向州(市)、省和环保部的三级实时数据报送及发布。环保业务专用数据传输网、环境质量监测及污染源监管等数据纵向的有效传输、交换及协同应用,已开始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建成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

  . 按照预先规划,我省环保部门加快建设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业务专网,保证监测数据快速实时上传,争取在今年底,实现州(市)环保局到省环保厅100M带宽、县级环保局到州(市)级环境保护局10M带宽。继续推进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并实现横向到相关各部门,纵向到省、市(州)、县坏保部门三级的数据贯通和共享应用。

  此外,初步规划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路径。今年底,将初步建立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探索建立预测预警模型,服务综合决策。到2020年底,建立数据汇交、共享、质控管理平台,实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等环保核心业务的大数据应用、管理、分析及共享能力,形成大数据支撑的环境管理新模式。

  李宏奇说,“生态之窗”的运行,不仅将获取的数据及视频资料通过环保业务专网传输至环保云存储平台,还对我省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技术支撑作用。未来还将开展湿地、冻土、冰川、环境质量等因子的长期全面监测,系统全面掌握青海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状况及变化规律,为国家重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成效评估、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