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青海经济

青海六盘山片区脱贫攻坚调研行
撂荒地里长出了“金枝玉叶”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兴发   发布时间:2017-07-07 08:48    编辑:紫涵

  青海新闻网讯 正是盛夏时节,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回族乡的夏吾湾,阳光下大黄花紫里透着红,绵延千亩美不胜收,这里种植的中草药长势喜人。

  “两年前,这里一部分是荒草滩,一部分是被撂荒的耕地。”今年66岁的王昌英是这片大黄种植区的除草工之一。她告诉记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村里就有人外出打工,这几十年,外出打工成为了村里年轻人谋生的首选,留下来的都是老弱病残,就种几亩薄地。而家庭经济收入也呈现出了这样的变化,家里子女多收入高,子女少收入就低。

  利用当地资源发展产业增收几乎不多,而真正改变这一切的,得从一位离乡30多年、在外打拼衣锦还乡的游子梁龙贤说起。

  2015年4月,在外打拼辗转新疆、山东等地,靠做生意挣了近600多万元财富的梁龙贤回到了故乡石灰窑回族乡下法台村。

  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和几位曾经做生意结交的中草药老板商议后,他决定利用家乡优质的土地资源发展中草药种植产业。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平安龙贤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孕育而生,拉开了石灰窑回族乡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的序幕。

  “以前,为了生活离开了家乡,现在,兜里鼓了岁数也大了,想回乡做点实事,走一条产业发展之路,可以通过产业带动不仅富自己,也带动乡亲们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我开始流转乡亲们撂荒的土地,通过在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的调研,先选定了大黄、当归适合在高原冷凉气候生长的药材。”梁龙贤说,目前,合作社草药种植面积从2015年初的20多公顷已经发展到今年的66.67多公顷。

  2015年开展精准扶贫攻坚以来,如何从“输血型”变成“造血型”,是打赢扶贫这场攻坚战的关键,而利用当地有利资源发展扶贫产业正迎合了“造血型”扶贫的思路。贫困户在参与合作社时可以各取所需,从单一的扶贫走向了多元化的扶贫,对不同层次的贫困户都起到了拉、帮、带的作用。

  在梁龙贤的合作社,除了“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外,还有股份制分红,每五年按比例分一次红。除此之外,他在招工中还优先考虑贫困户和年龄在45岁至70岁之间,外出打工找工作难的人群参与到合作社日常的除草和管理中。目前,合作社成员已从最初的5户发展到了5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达30户。而这30户建档立卡户大多数是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外出务工无技术的贫困户人员,合作社为他们除了提供种苗和技术外,还承担起了收购环节,让贫困户无风险种植。

  “今年,建档立卡户自种当归超4公顷。亩产鲜药材1000公斤-1200公斤,以去年当归的市场价每公斤10-12元的价格计算,每亩产值能达到1万元至1.2万元,除去投入的成本和人工费,每亩净赚6700多元。”梁龙贤告诉记者,除了这部分的收入外,合作社入股的贫困户还能拿到8%至20%的合作社收入分红。若在合作社务工,光每年6个月的除草工作,工人就可以拿到7200元的工资。

  祁多成就是其中受益的一位贫困户,他说,他将近4年的存款2.1万元全部入股了合作社,今年合作社药材出售后他能分到25%的红利。除此之外,去年他们两口子在合作社打工一年就有1.6万元的收入,收入累积下来远比外出打工要挣得多,还不用冒拖欠工资的风险。

  虽然如今的合作社已经初具规模,但梁龙贤并没有维持现状的想法,他打算从明年开始每年扩大33.33公顷的种植规模,计划到2020年药材种植的品种从现在的大黄、当归扩大到党参、柴胡、黄芪等10多个品种。

  为奠定药材种植龙头企业的地位和降低群众种植药材的风险,梁龙贤还打算建立一个药材初加工的工厂,对鲜药材进行烘干和晾干处理。“拿当归来说,加工后干货分三个等级,最次的三等都能卖出一公斤100元的价格,近乎于鲜货的10倍。而一等品拿到广州就能买到100元至120多元,并且便于保存。实现大规模种植后,合作社和群众不必担销售的风险,而赚的钱也不是现在的这点地头辛苦钱了。”梁龙贤笑着说。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