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图说青海

喜迎十九大 砥砺奋进的五年·建设新青海
“用心用情扶贫,只为此生无悔”
——记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获得者、互助县台子乡哇麻村“第一书记”马锁安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何敏   发布时间:2017-09-22 11:26    编辑:朱月琴

马锁安(右)到田间了解三叶长白葱生产情况

  青海新闻网讯 经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城威远镇往西北十余公里,蜿蜒的山路,一头连着喧嚣繁华的城镇,一头挑着寂静贫困的哇麻村。

  寂静源于村子地处脑山,交通不便又信息闭塞,外面的人很难走进来,里面的人也难以走出去;而贫困,则体现在凋敝的村容村貌上,也体现在2015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0元、62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2500元的单薄的数字里。

  穷则思变。远眺山路那头的繁华,哇麻村人在期盼,渴望有人带着他们走出贫困,走向富裕。

  2015年10月,青海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调研员、省组工干部培训办公室副主任马锁安被选派到哇麻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驻村以来,马锁安倾心为民、默默奉献,攻坚克难、干在实处,一心一意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在实践中探索富民强村的有效途径,带领贫困群众走上了一条发展致富、稳定脱贫的新路子,也为183户村民实现美好的人生期盼绘就了新蓝图……

  脚踩土地、干在实处的“第一书记”

  山里的秋天似乎来得更早。国庆刚过,哇麻村就已经笼上了浓浓的寒意。顶着山风,马锁安裹紧身上的衣衫,和驻村干部一起,高一脚低一脚到农户家里“摸家底”。

  到哇麻村的第二天,86户贫困户信息摸底调查表就拿在了马锁安的手里。全村183户人家,贫困户占了将近一半,这个数字究竟有没有水分?马锁安决定以此作为工作的切入点,逐户开展调查。

  正值秋收季节,为了不干扰大家的生产生活,入户调查只能在晚上开展,个别村民不理解,干脆把马锁安他们拒之门外,而在更多农户家里,马锁安听到的是不信任的询问:“你们真的要在村里住下来吗?不会来两天就走吧?”

  在村民的观望中,整整两个月的入户调查工作依然扎扎实实地做了下来,期间,马锁安走遍全村,走进了每一户当时登记在册的86户贫困户的家里,对于那些拒人于门外的村民家,他后来又跑了好几趟;那条全长4.5公里的村间小路,他也走了数十个来回……

  摸底调查结果令人震惊,86户在册贫困户中,既有村“两委”全体成员,还有不少村里的“富裕户”。针对这一情况,结合摸底调查的真实数据,扶贫工作队和新任村“两委”班子严格执行制度规定,该清退的坚决清退,该纳入的坚决纳入,最终核定村里的贫困户为62户,而之前的86户当中,只有13户符合条件。

  62户贫困户核查信息的公布,在村民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都不敢相信,新来的“第一书记”竟把村里好多年都没端平的那碗水给端平了。公示结果让大家真正相信村里来了个干实事的好书记。

  利用开展精准识别工作的间隙,马锁安还带着队员到田间地头,跟贫困群众一起收油菜、挖土豆,了解生产情况和村情民意。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出全村基础设施落后、部分农户用水难用电难、支柱产业选择难等8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并着手加以解决。同时,他还组织召集村干部会、党员会、团员会、妇女会、群众会,宣传精准扶贫的理念和政策,讲解识别贫困户的方法和程序,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通过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民主讨论,疏通思想、消泄情绪、化解矛盾,理清了精准扶贫的思路,研究确定了扶持项目。

  两个多月的操心和奔波,也拉近了马锁安和村民的距离,村民对他的称呼,从原来的“马处长”,不知不觉变成了如今的“马书记”。

  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第一书记”

  来村里不久,马锁安就发现,哇麻村家家户户养牛养羊,村民大多都有比较丰富的种养殖经验,依据这个村情,他决定把补助资金用来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帮助贫困群众脱贫。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补助资金怎么发放却成了困扰他的一个难题:牛羊养殖周期性较长,资金发少了,帮扶作用会大打折扣;发多了控制不好则会造成有限资金的流失浪费。

  究竟该怎么解决资金发放问题呢?在听取民意的基础上,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和斟酌,马锁安决定,补助资金分成3批发放:牛羊圈建起来,发放第1批资金,这样农户买牛羊的定金就有了;牛羊买好后,发放第2批资金,用来付尾款;牛羊进圈了,发放第3批资金,剩余的可以用来买饲料。同样,针对精准扶贫产业扶持项目中牛羊如何采购的特殊问题,马锁安也想出了解决办法,就是把原来的集中采购方式转变为农户自主采购、政府报销补贴资金,既节省了运费等一大笔开支,还能保证农户买到满意的牲畜。

  马锁安的这些想法却“吓坏”了乡上和县上的干部:“以前买牛羊都是政府集中采购,现在你让农户拿着钱自己去买,从来没人这么干过,这个办法能行得通吗?要是出了问题谁负责?”

  “只要你们同意这么办,出了问题我负责!”

  从村干部到乡镇干部,马锁安一遍一遍地给身边的人做工作,挨个跑遍了所有涉及的部门,最终,县领导被他的执着和坚持打动,同意了他的想法。

  很快,在与农户签订承诺书的前提下,马锁安的新办法在哇麻村得以推行。没想到的是,贫困群众积极性高涨,他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访,最终都买到了自己满意的牛羊,高高兴兴地建起了自家的畜棚。

  哇麻村党支部书记朱广寿还记得,2016年,在建设美丽乡村项目实施过程中,马锁安也“没按常理出牌”。按照惯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主要是用来修路、搞基础设施建设的,但在哇麻村,项目资金除了用来修路,还有一部分用来改造了农户家院墙、大门。

  “马书记说了,不管是干什么,只要我们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老百姓身上,用在了改善群众生活上,那就是对的,是正确的!”朱广寿动情地说。

  凭着坚韧不拔的担当和创新精神,一年多时间当中,马锁安为哇麻村村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并先后争取到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水电路基础设施等项目10个,落实资金1135.73万元,还通过危房改造工程,让13户贫困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如今,哇麻村面貌焕然一新,139户人家安上了新大门,1400多米残破土墙修成了砖墙,在村广场和村道两旁,栽植了云杉、青杨、山杏、丁香等各类苗木3600株。同时,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清除了乱占乱建的棚圈,拓宽了村庄巷道,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胸怀真情、心有大爱的“第一书记”

  2016年,哇麻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仅通过发展特色种养业,人均增收1500元,实现了预定目标。实现了初步目标的马锁安没有放慢脚步,没有丝毫懈怠,却以加倍的努力和辛苦投入到了培育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稳定脱贫的工作当中。因为马锁安更长远的目标是,除了保证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他还想让哇麻村更多的老百姓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2016年,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马锁安集思广益,确定了崭新的哇麻村发展思路,而这个发展思路,总结起来就是“西头种药养牛羊,北头办起土鸡厂;荒山种出牡丹香,游客走上山梁梁”。

  所谓“西头种药养牛羊”,就是在村子西部的农户家附近盖起牛羊养殖棚、种上当归等药材和经济作物。哇麻村处在一个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1公里多的狭长地带,西面地势较高、日照时间较长,村民家多数位于西面。把牛羊养殖棚建在农户家门口,既利于管护又利于牛羊繁育,同时,利用庄户间的空地种植当归、长白葱等药材和经济作物,既增加收入又方便田间管理。2016年,村里共投资334万元扶持47户养殖杂种肉牛87头、8户养殖土猪88头、5户养殖肉杂鸡550只。

  “北头办起土鸡厂”,投资56.25万元,在村子北部的荒山坡上新建占地2亩的葱花土鸡养殖场1个,一年分两批养殖,每批4000只,两批就是8000只,以每只鸡赚20元纯利润算,仅这项产业,年收入就可达20余万元。

  “荒山种出牡丹香”,实施“坡改地”项目,分两期投资400万元平整出80公顷梯田,计划种植油用牡丹,这种牡丹花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都比较高,既可提炼加工化妆品,还可制成牡丹茶,如果项目顺利实施,每年都能带来比较可观的收入。

  “游客走上山梁梁”,就是在位于村庄西面的互助县试验林场的山上,开辟长2.6公里的斜沟徒步路线和长3.5公里的寺沟潭徒步路线,吸引众多徒步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争取徒步旅游基地建设资金26万元,在哇麻村建成了徒步旅游小营地,日均接待游客近百人,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

  两年时光转瞬即逝,年驻村300天以上、年行程上万公里的山村生活,让这个藏族汉子原本就很淳朴的脸庞变得更加黝黑,也让他和哇麻村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人的一生能有几次这样的经历?我不求其他,只愿能为老百姓做点事情,只愿今生无悔!”

  如今,上述各项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哇麻村逐步实施,为了保证项目落地,为了哇麻村百姓未来的幸福生活,42岁的马锁安依然在操劳奔波,他的足迹所及之处,这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心为民的温暖深情,那头牵着山乡群众齐心奔小康的梦想……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