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图说青海

分享到:

【连线会内外】民生改善,自来水的民生温度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罗珺 赵睿 石延寿    发布时间:2020-01-19 10:39    编辑:张启杰

  【新闻背景】2019年,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持续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万元、增长6.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万元,增长9%。危旧房彻底“清零”、人饮“清零”全面实现,贫困村低压线路电网、下户线全线电路完成升级改造,行政村通畅率、通客车率达100%,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

  医共体向健共体转变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312个行政村卫生室、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投运,住院服务“一站式结算”、家庭医生“双签约”服务、健康扶贫“三个一批”行动全面落实,惠及贫困人口1.24万人(次),发放民政救助保障资金1.73亿元、累计受益6.38万人(次)。

  精准防贫机制全省首创,发放防贫保险金454万元,累计发放“530”信用贷款1.04亿元、互助资金累计使用1.8亿元。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牧业提质增效,饲草转化率达55.9%,草食畜饲养量达75万头(只)。

  全面建成3个美丽城镇,争取建设3个美丽城镇和31个美丽乡村,实施农民居住条件改善1600户,各类厕所3982座。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留客能力持续增强,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78.25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9.1亿元。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8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1.22亿元。

  开展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600人,新增就业再就业282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910人,各类失业人员就业700人,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7%以上。将44所偏远山区巡回支教点、17所小学附设幼儿班改建成公办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打掉涉黑涉恶团伙8个,整治乱点乱象3个,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持续发力治欠薪,追缴农民工工资400万元。(记者赵睿整理)

通水了,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川乡盘格搬迁新村的村民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通讯员 石延寿 摄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的贫困户用上了自来水。

施工人员肩扛管道,徒步涉水进山抢修水源地主管线。

  聆听新时代奋进的足音。在海东市,一张张民生清单、一项项民生实事,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品质,而且让广大群众真切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地生根,激发了海东人民为改革开放贡献智慧和汗水的创造热情。

  “民生实事承诺全部兑现、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海东代表团分组审议的现场,代表们讨论着政府工作报告,结合自身实际谈体会、分享民生改善给百姓们带来的实惠和好处。

  清水入户日子“甜”

  1月18日中午,见到省人大代表、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牙合村村民李发辉的时候,他正在房间里和同县的杨公林代表讨论各自的发言材料。

  “来来来,快进来。”李发辉招呼道。“作为人大代表,今年我已经是第四次参加两会了,听完政府工作报告,真是感人肺腑啊,我们老百姓最关注的民生问题、群众的所想所盼都在报告中体现出来,一会儿我就打电话告诉村里人,让乡亲们赶在过年前也高兴高兴。”

  打开手机,李发辉拨通了牙合村支部书记李培成的电话。

  “老书记,你这几天不是在省里开两会嘛,怎么想起来给我们打电话了?”还没等李发辉开口,李培成先问了起来。

  “我先提前给你们说一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绩喜人啊,尤其是民生方面,等会议结束,我回去了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给大家好好宣讲一下。”李发辉有些激动。

  “那再就好啊,你看这短短十来年天气,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还能住上楼房,做梦都想不到啊。我们以前连喝的水用的电都没有,现在水龙头都接到家里了,内心实话感恩党。”李培成不禁感叹。

  “他说的这是真的。”李发辉转头对我们说,“2017年我们从山上整乡搬迁下来,那时候老百姓最关注的还是水电气的问题。”“那时候在山上吃水困难啊,只能吃雨水,没有雨水就得用牲口去四五里外的山沟里驮水回来,洗完脸的水还要喂牲畜,实话困难。”李培成回忆。

  的确,饮水问题作为民生实事里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彻底解决,才能保障群众的生活。

  于是,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民和县把保障安全饮水作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里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打响了人饮“清零”攻坚战,打通了农村群众安全饮水的“最后一公里”,让清洁的自来水“甜”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科学施策解民“渴”

  民和全县有68处饮水源地,其中已划定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10处,未划定的零星水源地58处。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至“十二五”末,民和先后建成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和改善了全县312个村31.7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但由于易地搬迁、新农村建设等原因,加之部分自来水管道“服役”多年,老旧“多病”,给群众安全饮水带来困难,甚至出现了守着水龙头“喊渴”的无奈。

  为彻底答好这份为百姓“解渴”的民生答卷,民和县自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1.8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使全县22个乡镇312个行政村的43.63万人受益。

  “原来没有自来水时,村民夜里凌晨四五点出门到1公里开外的山沟沟里驮水吃,如今七里寺峡里的‘矿泉水’接进村,吃水难的苦日子可再没有了。”2019年末,转导乡后坪村村党支部书记马正才这样感慨道。

  然而,要使人饮安全工程长久发挥效益,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全方位管护体系,从源头入手,保障人饮安全。

  2019年10月14日清晨,二三十名“全副武装”的进山施工队员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防水靴裤,身负25多公斤重的施工材料乘船经过1公里多的水路,再徒步5公里的崎岖峡谷,才到达施工地点作业。而这样的日子,施工抢修队员们已经过了半年多的时间。

  民和县米拉沟灌区管理所副所长李丰仁介绍,由于去年秋季的强降雨,位于河西沟水库淹没区以内的米拉沟两乡两镇人饮工程的引水口和2.8公里长的输水主管道被全部冲毁,没有施工道路,机械无法进入,施工抢修队只能身负施工材料进山作业。

  齐心协力人饮“清”

  2019年是民和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之年。6月,经县水利部门对全县312个村安全饮水情况的“拉网式”排查,发现未实现自来水入户的还有1000余户。当年,组织实施了总投资7600多万元的贫困村、深度贫困地区、农村人畜的饮水安全,以及非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工程,集中解决了蓄水池、管线、入户等一批重难点问题。

  为彻底解决脱贫路上群众“喊渴”的燃眉之急,民和县制定了人饮“清零”行动的人饮管道进村入户工程实施方案,以“先贫困村后非贫困村、先贫困户后非贫困户、先难后易、先大后小、全面开展”的思路,由乡镇负责进村入户建设任务,水利部门按照“管沟开挖回填按每米10元、拆除恢复硬化路按每米70元”的补助标准将资金拨付到位,一场如火如荼的人饮“清零”攻坚战在民和打响。

  2019年10月上旬,巴州、西沟、古鄯、前河等乡镇的人饮“清零”行动热火朝天。

  在西沟乡四巷村施工地段还出现了百人会战的奋战场景,樊家滩村村委会主任全克成介绍,管沟开挖回填期间,平均每天有100多人参加义务劳动。才丰沟村一社的花甲老人马东拉说:“现在共产党对老百姓太好了,对生活贫困的给帮扶脱贫,对住房困难的给危房改造,吃水困难了又给拉自来水,不出一点义务工,良心上说不过去。”

  同时,民和县水利部门建立健全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工程管网维护管理等规章制度,明确了人饮工程管护主体及责任,形成群众管理、乡镇督导、行业部门指导的管理模式,并在农村全面推行安装IC卡智能水表,以计量征收水费的手段增强农户节水意识。

  七里寺峡水源地管护负责人王启宏说:“全县已安装完成15个集中式水源地监控摄像头25台、设置网围栏19公里、警示牌57座。通过兴建净水厂和净水室,确保自来水水质达标,并定期对全县各人饮工程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检测。”

  水利部门科学指导,乡村两级精心组织,受益群众积极参与,民和县人饮“清零”工程高质量、快进度推进,已完成进村入户和入户管道改造提升1300多户,管网铺设266公里。目前,工程基本完成。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