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青海各地

分享到:

唱响久治脱贫的幸福欢歌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湘琳    发布时间:2020-08-11 07:18    编辑:田才

年保玉则群山,无人为活动干预的天然本色。

义诊现场,村医讲解药品使用方法。

专家对恢复后的草场进行测产。

驻村第一书记走村入户。

牧民参加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上海援建的久治县医院住院楼。

  2019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生产总值5.26亿元,县属固定资产投资5.7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62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8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下一步,该县将按照“四个不摘”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在政策延续、资金投入、产业发展、扶志扶智等方面持续用力,确保与省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2005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16年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为25%,9个贫困村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40.9%,建档立卡贫困户1528户6423人,占全州贫困人口的3.2%、全省的0.03%,贫困量多、面广、占比高、程度深。

  四年来,久治县9个贫困村全部实现退出,1528户6423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精准脱贫。2019年底,经省级脱贫验收检查,全县综合贫困发生率降为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63%;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6%;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214元,达到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1.43%。“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全面实现。

  精准产业扶贫靶心

  增强脱贫“造血”功能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果洛腹地的久治草原,班巴一家早早起来挤牛奶、打扫庭院,忙得不亦乐乎。而牛圏里一坨坨牛粪等待着发挥更大的功效。

  世代以来,居住在草原的牧人对牛粪有着深厚的感情,牛粪可以烧火做饭,可以砌围墙,可以盖房屋,牛粪灰甚至可以做为止血的药物使用……可以说牧民已经将牛粪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

  2015年,全国上下吹响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角,久治也随势而动,但怎么让牧民群众如期实现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如何实现县有龙头企业带动、乡有特色品牌支撑、村有集体经济发展、户有致富门路可走、人有创业技能可用,却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也是贫困牧民心中长久的期盼。

  一次偶然的下乡调研中,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滕亚廷在牧民家的火塘边,看着牛粪熊熊燃烧的火焰,想到在电视上看到有机肥的报道,灵光一闪,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挥牛粪的特色功效。经过多方调研,2017年久治县投资兴建了索乎日麻有机肥加工厂,当年完成订单合同4000吨,实现产值656万元,纯利润100万元,用于支付贫困户原材料款40万元,贫困户分红60万元,户均增收2390元、人均增收600元。

  久治县这一成功实践极大鼓舞了扶贫干部的信心和包括班巴在内的牧民的热情。“我们现在卖牛粪可以赚钱了,这是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班巴拿着分红和卖牛粪结算的8000多元钱高兴地说。

  产业发展起来了,如何做大做强牛粪产业这篇大文章,形成产、供、销、研链条、规模效益,让群众持续不断增收致富?2019年,久治县整合上海援建和中国电信援建资金1700万元,在智青松多镇新建了青海省天空牧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取得质量检测合格证、青海省畜牧厅登记证、国家农业部国家级登记证,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清册了“索乎日麻有机肥”“天神花园”两个商标。

  “我们的初衷就是将牛粪‘变废为宝’,将单纯的燃料变为可循环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产品。现在以牛粪为原材料生产的有机肥广泛应用在人工种草、黑土滩治理、草场恢复当中。”天空牧场总经理才让加说,草场茂盛了,载畜量升高了,产生的牛粪也多了,牧民再去捡拾牛粪,这就形成了生态良性循环的局面。

  如今,以天空牧场有机肥为辐射点,索乎日麻有机肥厂为支点,带动了久治县五乡一镇牧民群众增收和有机肥产业链条的延伸。“我们不仅要发展好县域内的有机肥产业,还要进一步把有机肥产业拓展到外县、外省,让更多的贫困群众受益。”滕亚廷说。

  多渠道促进就业扶贫

  锻造脱贫“金钥匙”

  清晨,尼玛穿着标志性的迷彩服,手臂上佩戴着生态护林员大红袖套,来到他负责的草场,开始了新一天的巡护工作。今年50岁的尼玛,家住久治县索乎日麻乡索乎日麻村。2016年,拿了几十年牧鞭的他穿上迷彩服戴上袖章,成为了一名年保玉则保护分区的生态管护员,每个月都有2000元的工资,让尼玛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

  尼玛负责的管护面积大约有66.67公顷,每天巡护3小时左右,每两天就要把这片草场走一遍。

  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管护员,在家门口就业,尼玛心里十分地感激:“政府找上门,聘我当生态管护员,本身就是对我的一种信任,每年还给2万多元管护费,既让我发挥了价值,又不耽误家里的其他活,这个政策真的是太好了!”谈起对未来的打算,尼玛说:“我没什么文化,加上我家住得比较偏,能维持现有收入,已经很满意了。我想继续守护这片土地直至自己干不动为止。”

  据了解,索乎日麻村草场面积58万亩,全村现有生态护林员73名,覆盖全部4个社,生态管护员通过“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政策年均增收2万元,真正做到“一人管护全家脱贫”。

  索乎日麻村的生态管护员由村级推选、乡级评定、县级审核合格后再由乡镇聘用的方式产生,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不仅增强了森林资源保护力量,还解决了部分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助力贫困户尽快脱贫,实现生态建设与扶贫的双赢。

  易地扶贫

  “搬”出脱贫新路径

  一家老小都在马上,几头牦牛驮着帐篷和锅碗瓢盆,两三只忠实的藏犬照应着牛羊边走边吃。这就是90年代哇赛乡的牧民生活。

  7月,记者来到年保玉则雪山下的久治县发现,曾经放牧的牧民竟坐在缝纫机前,学习编织精美的手工艺品。

  从大山深处生活到城镇集中安置,从土坯房到现代化住宅,从泥泞颠簸的土路到整洁通畅的水泥路,从牦牛驮水到自来水入户,从“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收入到户户有致富产业的可持续增收……

  2016年以来,久治县累计投资1.722亿元,对居住在五乡一镇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861户3562名牧民群众统一规划建设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入住率100%。为33户124人开展挖掘机操作、汽车驾驶、手工艺编织、唐卡制作、草原管护等内容的技能培训,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有保障、能致富。

  从家到沿街的茶餐厅,不到5米的距离。这5米距离虽然很短,却记录着36岁的依毛从普通牧民到餐厅老板的蜕变过程。

  起初住在久治县智青松多镇果江村的依毛由于家庭困难,只上了一年小学就辍学回家,挑起了家务重担。煮饭、烧茶、挖虫草……时间流逝,依毛的生活就在这样的家庭琐事中循环往复。只是,循环的生活轨迹中带着些许艰辛与苦涩。家里6口人的生活只能依靠父亲当门卫每月1000元的收入和依毛自己打零工、挖虫草的微薄收入。

  2016年,依毛的生活迎来转机。伴随国家各项脱贫政策不断落地,依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逐渐变为了现实——2016年11月,易地搬迁项目实施,依毛一家搬出深山,住进了县城78平方米的新居。

  多年操持家务,依毛练就了一手好茶饭,也逐渐对烹饪产生了兴趣。2018年12月底,依毛参加了久治县人社局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烹饪培训班,她希望通过学习让自己的手艺更精进一些,为开餐厅做好准备。

  2019年4月,依毛的茶餐厅正式开业。餐厅在旺季时一个月纯收入达到4000多元。

  餐厅里除了常规的装饰,书本成了依毛餐厅里最重要的点缀,这或多或少反映了依毛对知识的渴望。小学都没上完的她,创业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带来的无力感。因此,依毛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她的三个孩子一到上学年龄,依毛就把他们送进了学校。如今,大女儿在县藏文中学上初中,剩下的一双儿女都在县民族小学上学,依毛开餐厅也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安稳的学习环境。2019年底,依毛被评为全县脱贫光荣户。

  现在随着餐厅经营步入正轨,依毛已经有了下一步计划。今年她花费4400元报名参加了驾照培训。依毛期盼着自己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买一辆车,带着孩子和母亲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正如久治县委宣传部部长许显洛所说:“易地搬迁不是盖新房子给福利,而是通过阻断致贫的自然条件因素,转变贫困户听天由命的思想,激励他们勇于改变贫困现状,扶起脱贫的志气。”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