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图说青海

分享到:

【我们的“十三五”】
从庄稼汉到职业农户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郑思哲    发布时间:2020-10-16 11:23    编辑:易 娜

十一长假,前往云谷川印象小镇的游客络绎不绝。

如今的陶北村一改往日的旧貌,农户们都住进了高楼。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每天看着有那么多游客进入小镇游玩,我们打心底里觉着高兴,村里所有人都觉着今后的日子有盼头。”

  这个十一长假,54岁的褚云虽然整日在大棚里忙活,但脸上始终带着笑容。这一抹笑容里,透露着对当下富足生活的知足,也透露着对未来美好光景的期许。

  同样是在大棚里干活,但与五年前相比,褚云的心境已经截然不同。“之前纯粹是为了生计种菜,一年下来一万多元的收入也就只够解决一家人的温饱。现在不一样了,这已经不单单是我自己的营生,更是全村发展奔小康的基础嘞。”

  褚云家住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五年前,陶北村还是个土路串联着田地的小村落。如今,包括褚云在内的486户村民住进了楼房,开上了小车,摇身一变成了城里人。平日里,老人们在休闲广场上闲聊拉家常,孩子们在一旁的运动场追逐嬉戏,村里的幼儿园里不时飘荡着稚嫩的歌声,村级政务服务中心里为村民们提供着贴心的便民服务。

  五年前,褚云哪想到会有如今的一切,他认定土地就是自己今后人生的依托,家里的三个大棚支撑着一家人的全部生活。

  2016年之前,借着乡村旅游的东风,他也短暂的利用采摘热尝到了旅游的甜头。“但那会儿搞的规模小,也没赚到什么钱,自己也不会经营,没过多久就放弃了。”

  2016年,他迎来了转机。

  2016年,陶北村被列入城中村改造项目,整村需要拆除重建。与此同时,村民们的生计也一下子成了问题。陶北村就是一个农业村,村里的大部分人都靠种植蔬菜为生。但村子重建后,周边将不再有土地供包括他在内的庄稼汉们种植。包括褚云在内的486户村民都很迷茫,不知道以后该靠什么生活。

  这个时候,村两委提出搞乡村旅游,但要走出去,发展乡村“飞地经济”。

  “现在全省都在强调生态保护,我们要利用生态资源,而不是破坏它。只有这样,村里的发展才能长久,咱们的小康生活才能实现。”

  为了说服村里人同意在柳树庄村搞“飞地经济”,包括陶北村党支部书记陈俊良在内的村两委班子成员连续一个多月不断到每户去做工作,并带头拿出拆迁补偿款入股,这才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也给村民们的心里种下了梦想的种子。

  这块陶北村的“飞地”,就是如今的云谷川印象小镇。这座位于湟中区李家山镇柳树庄村的旅游小镇古朴别致,很多建筑都是当年农村旧居,石板铺筑的小路曲折蜿蜒穿梭在这些旧居之间,清澈见底的流水缓缓流过小路旁的沟渠。小镇入口处的驼队铜雕与湟中暖锅楼外墙上的一个个铜制暖锅交相辉映,向八方游客展示着河湟谷地曾经的辉煌。小镇入口处矗立着一个硕大的暖锅,与入口转角高筑的戏台遥相呼应,承载着河湟流域的文化缩影。

  “小镇建成了!”“梦想成真了!”

  小镇完工的那天晚上,褚云清楚记得,村里的很多人都没能睡着,大家都在为梦想照进了现实而感到兴奋与自豪。

  “村里建设这个小镇一是为了给村民们谋个生计,同时也是为了向外传播咱们的乡土文化。”褚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对这个小镇的建设有着清晰的认识。

  今年十一长假,褚云已经记不清接待了多少游客。“苦点累点没什么,就怕没有人来呀。”褚云说,现在他最害怕闲着,还是习惯忙一些。“自己忙着,证明咱们的小镇有吸引力,游客们爱来,村子的发展路子就能走下去。”

  如今,200多名陶北村村民和褚云一样在小镇里工作,连带着湟中区周边的两个村的村民也在这里找到了谋生的出路,光褚云一人一年的收入就有近3万元。他说,这些年,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环境变了,村民们的心气儿也不一样了。”至于褚云自己,不仅有了一份稳定收入的职业,自己也没有放下多年的“手艺”。褚云希望靠着这双手,为村里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自己日后的生活描绘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