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聚焦青海

分享到:

青海:打造创新驱动的“科技王牌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翠茹    发布时间:2021-04-09 07:18    编辑:田才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力军。青海正踏上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拉满弓、箭在弦,蓄势勃发。

  3月25日,记者从青海省科技厅了解到,2020年度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7家,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18家,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倍增目标。现如今,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青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已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态势,在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火车头”作用。

青海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反应工序车间。

  2020年,青海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成果创造了新高,科技创新实现了新突破。尤其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等,企业围绕传统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攻克关键技术,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新路径,继续引领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领域,青海建成兆瓦级系统集成与规模化小试平台,实现极端天气下熔盐吸热器安全稳定运行,并以此为基础建成50兆瓦光热塔式熔盐发电站,实现光热熔盐时长达7小时、连续运行13天的最佳运行记录。

  新材料领域,国内首条万吨级高性能高精度极薄锂电铜箔生产线、国内首套年产4.4万吨大型金属镁人工智能化连续铸造线、年产30吨区熔多晶硅棒生产线在青海陆续建成。

  生物医药领域,青海开发出黑果枸杞冻干粉、菊苣白刺青麦粉、白刺果佛手片、白刺百合片等13种生物医药类新产品……一批批重要科技成果正“落地开花”!

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人员进行沙棘提取物产品分析。

  创新引领,科技成果叠出

  2020年,亚洲硅业再一次迎来“荣耀时刻”,据公司总工程师宗冰介绍,公司大规模生产的电子二级产品正式通过全球单晶硅片龙头企业隆基股份N型超高效单晶电池用硅料认证,成为我国多晶硅企业中首家通过该认证并批量供货的供应商。同时,公司半导体用硅基电子特气产品在2020年底首次实现了对外出口,开始客户验证。

  “我们的梦想是为全国、全世界提供清洁能源。”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的豪言壮语,宗冰仍然掩饰不住脸上的自信。

  这份自信,源自亚洲硅业立足于青海省清洁能源供应优势,以清洁能源制造绿色光伏能源产品,成为目前全国同行业中使用绿色能源比例领先的多晶硅制造企业。公司紧紧扭住技术创新这个战略基点,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2020年,通过技改创新,N型超高效单晶电池用硅料刷新了科技创新高度。

  不仅仅是亚洲硅业,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青海圣诺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业从事高纯氧化铝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据公司研发部主任张成荣介绍,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内生动力,凭着优势和明显的竞争力使新材料成为青海的优势产业,并以此为契机,使得蓝宝石抛光材料、透明陶瓷粉生产位列国内排名第一。

  现在,一批像亚洲硅业、圣诺光电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青海广袤的产业腹地快速崛起。

青海中水数易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部。

  不畏艰难,“领跑”行业发展

  科创企业有很多,手握核心技术的也不在少数。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道路上,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顺风顺水。资金、技术、人才、产业配套、市场政策环境,无一不是自主创新路上的“拦路虎”,克服这些困难,需要企业家精神,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创新主体的不懈坚持,还需要全社会的包容与呵护。

  在青海中水数易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睿军看来,技术是创新的原动力。成立于2015年的这家企业,正通过自主研发信息化系统,让“大数据+”为灌区管理保驾护航,为全省水利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据黄睿军介绍,他们依托清华大学、青海大学等科研资源,已经开发了三江源水文生态数据平台、全球河流信息系统、灌区智慧管理系统、灌区高精度计量水表等软硬件。该公司研发的智慧水利产品在全国各省及地区完成近100个项目,合计约4000万元,保持年度增长率100%,在湖南、湖北、内蒙古等省份应用推广,在青海省各地区业务服务率达75%,产品应用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用户广泛好评。

  “要让青海的企业走出去,有一定的竞争力,就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要手握尖端科技,要‘领跑’行业。”7年过去,黄睿军和他的团队已经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在资金、技术、人才、上下游产业配套、市场政策环境等方面来应对挑战。

  青海的浆果资源必然要走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之路。而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特色浆果集群的异军突起,正演绎着向绿色要效益的新业态、新模式,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生态产业优势,助推青海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家专业从事沙棘、枸杞等高原特色植物的提取和深度开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青海康普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对发展高原特色生物资源产业的信心更加足了。

  “我们要围绕高原特色植物资源,打造全产业链,创造最佳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推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依靠科技创新,全力做好研发,来做特、做精、做强、做大高原特色健康产业。”公司总经理助理解芳说,这是青海康普人的目标。如今,青海康普生物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创新能力等在我国植化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

亚洲硅业(青海)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级硅料生产线。

  联动服务,提供“源头活水”

  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观察和评价地区创新能力的一扇重要窗口。虽然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质量与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省充分认识到高新技术企业在支撑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的引领作用,正在从政策供给的层面补齐短板。

  “科技创新的落实是一个系统务实的过程,创新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显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现在很多高新技术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崭露头角,就需要政企协同发力,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形成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竭力发挥优势。”青海省科学技术厅高新技术处副处长赵以莲说。

  共识在凝聚,信心在提升,一个个创新举措也在出台落地。为支持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发展,青海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先后出台《青海省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二十条(暂行)》《青海省关于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举措及管理办法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政策支持。

  在工作机制上,青海联动精准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梳理全省高企、科企基本情况,制定推进工作具体方案,对相关企业进行政策培训,增加第三方审计机构备案数量,规范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降低服务成本,审计服务机构从6家增至13家。

  随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青海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已呈现出量质齐升的态势。2020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家、重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家;新认定科技型企业141家、复审科技型企业112家。2020年底,全省统计科技型企业457家、高新技术企业218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2家,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

  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发展,培育后备企业梯队是关键。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强化载体培育,厚植“双创”沃土。全省围绕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共建共享模式,增强从“技术开发-工程化试验验证-产业化和应用示范”的创新成果转化全过程服务能力;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省级科技型企业150家,基本形成了从“种子期-孵化器-加速器”的完整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实现“双创”载体数量和质量双提升,累计带动就业1.6万人。通过年度绩效评价,择优支持奖励孵化器、众创空间共57家(次),支持金额2435万元;全省首个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落户海东河湟新区。

  “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除了需要一个公正、公平、公开的有序市场环境外,也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共同攻克一系列需要很长的研发周期,研发成本非常高昂的战略性关键核心技术。这光靠企业单方面的力量难以支撑,需要政府长期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高质量的人才输入是企业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重点。”青海省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杜青华由衷地说。

  远方不远,未来正来。而今,站上全新起点的青海,在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时代,具有“赋能”效应的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大量的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带来高质量税源,带动高层次消费,从而产生发展的乘数效应,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先行地,以此实现从追赶型发展向引领型发展转变,全面提升青海的创新能力。

  【采访手记】在创新赛道上跑出自己的精彩

  新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跟跑”凭耐力,“并跑”靠勇气,“领跑”是魄力。越是落后地区越需要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凭借自己的优势,跑出自己的精彩。

  87家高新技术企业全部通过审核,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18家……这是青海省2020年度交出的闪亮成绩单。精彩数据背后,是青海省为企业持续创新营造优厚、便捷、高效的发展环境最有力“回响”。

  从高原医学、盐湖化工、高原生物、高原农畜牧到机械、水电……青海的科技事业历经了从无到有;而今,依靠科技创新,经过转型与蜕变,形成了一系列可感可知的成果,展现在世界面前的青海已今非昔比!

  当下,青海高新技术企业正以价值创新为引领,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些领军企业的核心就在创新:新能源领域,建成兆瓦级系统集成与规模化小试平台;新材料领域,国内首条万吨级高性能高精度极薄锂电铜箔生产线投产;特色农牧业领域,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实现早熟结球甘蓝越冬苗培育和甘蓝、辣(甜)椒、西葫芦标准化制种技术应用;生物医药领域,开发出黑果枸杞冻干粉……青海用科技创新谱写出精彩的故事。

  创新的核心是人才。高质量发展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采访中,记者和采访对象每每谈及科技创新时,不论是企业“领头羊”还是政府相关领域的负责人都释放出了一个共同的信号:希望吃螃蟹的人再多一些。

  此言何解?意思是希望有更多的善于和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人。为此,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很重视年轻人的培养,在他们看来,虽然培养年轻人意味着更长的周期、更多的投入,但他们有干劲,有后劲,越往后越强大。而如今,拥有“80后”总裁、“85后”总经理、“90后”总监等的年轻化管理团队渐成趋势,也让人们看到,年轻人有未来,企业才有未来。

  世界在变,唯有创新不变,企业和政府也都要在创新上下功夫。只有创新才会有活力,才能出现新机制、出现新的资源整合,才能真正做到“四两拨千斤”。同时,要形成共识的还有,我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交汇点,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发展基础、科技发展优势与创新发展潜力,要想进一步契合全国创新发展的新方式,突破传统渐变式系统,重塑现代多元多点多方式的新型创新体系,就需要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基点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建设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当前,我省的一些高新技术型企业将科技创新作为内生动力,凭着优势和明显的竞争力跻身国内行业前列,成为青海的优势产业,这也是一次发展的契机,有利于把青海建设成为相关行业的集群产业基地,将辐射带动产业链周边企业发展壮大,同时辐射中亚地区与国内西北地区,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贡献力量。

  “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奋鞭策马。”面向未来,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青海,需要创造更多原始创新、产生更多转化成果、培养更多创新团队,为新青海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将科研成果早日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力量,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辉煌,我们需要更多科技创新的“领跑者”。向前看,“十四五”期间青海发展更加令人期待,在创新驱动下,应和着发展的铿锵足音,青海向着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行。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