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本网原创

分享到:

青海:给种业插上科技翅膀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4-24 21:29    编辑:马振龙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记者 崔永焘 报道) 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离不开种业这张“芯片”。近年来,青海省不断增强油菜、马铃薯、青稞、蚕豆、牧草、牦牛、藏羊等特色优势产业科技创新支撑力度,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通过精心组织实施的一大批种业科技专项,初步构建形成了以商业化育种为方向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创新体系,为特色农牧业良种保障能力提升奠定了基础,判定农业产业战略性高质量发展基础。

  加强规划引领,青海省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长效机制

  我省结合全省农牧业产业布局,聚焦种质资源的挖掘与创新利用,“十三五”期间,累计支持项目36项,支持专项经费5485万元,在东部农业区,重点开展春油菜、马铃薯、八眉猪、海东肉羊及特色果蔬等品种培育及扩繁技术示范;在环湖农牧交错区,重点开展青稞、饲草、多胎藏羊等新品种创制和提纯复壮新机制研发;在青南地区,重点开展牦牛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欧拉羊定向选育等技术示范;在柴达木盆地,重点开展柴达木三元杂交牛高效繁育体系构建等,基本形成了契合农牧业产业布局的种质资源创新链布局。

  我省科技工作者围绕全省油菜、马铃薯、蚕豆、青稞、蔬菜、牧草等农业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应用遗传学、基因组学与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产量、形态建成、生育特性、抗逆性、品质、生态适应性、生态价值因子等基础研究,建立高效品种分子设计育种与资源创新技术体系,实现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

  全省围绕牦牛、藏羊、八眉猪等特色畜种开展高效繁殖技术研究,以常规选育与分子选育相结合,通过性别分化,性发育、性行为,雄性动物精子发生,雌性动物卵泡发育和排卵,受精、胚胎发育与妊娠、分娩、泌乳等一系列生殖活动的发生、发育规律及其调控机理等研究,提升特色畜种种业发展水平。

  推进联合育种攻关,提升种业创新水平

  全省不断优化完善杂交油菜、马铃薯、青稞、牦牛、藏羊等特色产业,以项目为纽带、以品种为基础、以基地为依托,政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创新体系。青杂系列油菜、青薯系列马铃薯、青春系列春小麦、昆仑系列青稞、青蚕系列蚕豆及饲用燕麦、多年生优质牧草品种等新品种已走向全国乃至国外。培育出青杂系列杂交油菜品种14个,其中国家审定品种10个,已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种植区和“一带一路”沿线推广种植,累计推广面积8000多万亩;马铃薯育种工作先后育成高原系列、青薯系列品种23个,青薯9号因具有高产、抗旱、抗病、优质菜用及加工兼用型等特性,已在青海、甘肃、宁夏、山西、云南、四川等十四个省区推广种植,目前全国累计推广面积5820万亩。藏羊多胎基因挖掘和扩繁、无角型欧拉羊定向选育和扩繁、海东羊新品种培育三个方向上取得阶段性成果,青海高原牦牛、雪多牦牛、环湖型牦牛3个地方品种和大通牦牛、阿什旦牦牛2个培育品种等奠定了全省牦牛之都、藏羊之府产业地位。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现代草业科技有限公司、玉树黄河源良种繁育有限公司等一批商业化育种企业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科研平台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我省不断健全完善重点实验室体系,建成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青稞和牦牛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两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青海省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高原家畜遗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实验室等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在海东、海西、海南、西宁等地先后建成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小麦、青稞、豆类作物以及食用菌、果蔬等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不断提升重点实验室在种质资源创新、利用方面的研究条件。以油菜种业为例,推动建成国家油料改良中心青海分中心、农业部春油菜科学观测实验站、青海省春油菜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青海省春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并与青海互丰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建成国内最大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研发设备总资产800余万元,基地年均制种面积1.5万亩左右。2018年5月,成立青海牦牛产业联盟,联盟会员由3家科研教学育种单位、5家技术咨询服务单位、1家信贷担保公司、17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单位组成,涵盖了全省从事牦牛的科研、教学、推广、养殖、生产、加工的相关单位和合作社、金融和销售部门,为产学研结合、省内外协同攻关提供了便利条件。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渐成规模

  青海省全面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人才支撑强度。以青海大学农科院、牧科院、农牧学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为主体,采取引育并举的方式,以高层次和急需人才为重点,加大创新创业类人才引进与培育力度,加强科技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以科技部“三区人才”专项计划为核心,广大科技特派员面向基层一线开展服务,纵向协同,横向互动的基层农村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发力。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