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青海新闻

分享到:

【身边的感动】用敬业奉献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记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李玉兰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魏爽    发布时间:2021-11-14 08:01    编辑:崔永焘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敬业奉献就是最好的担当作为。”这是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退休干部李玉兰对敬业奉献的定义。她说,敬业奉献是党员该做到的,也是每个人行动的方向,只有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才能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隆治乡桥头村,之前因行路难、吃水难、缺技术、缺资金……因此被贴上了脱贫“老大难”的标签。

  可如今,新建的砖瓦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道路干净整洁,乡亲们腰包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而这一切还要从2015年说起。

  2015年10月,51岁的李玉兰主动请缨,来到了隆治乡桥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大家都疑惑她为什么要申请当第一书记?原来,李玉兰早年间曾欠下数十万元债务,对贫困家庭有一种特殊感情,而且也曾经在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6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一直是她心里的愿望。

  面对全村24户贫困户,李玉兰会同村两委班子成员,不急于求成,而是走进贫困户家中聊家常,摸实底、解疑惑、定措施。桥头村早年就有种植软梨的历史,但因种植不成规模、栽种不科学等原因,群众辛苦一年无效益,李玉兰得知后,农闲时节邀请当地农林专家到田间地头讲解种植管护实用技术,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护的农民土专家。2016年在她的争取下,全村种植软梨20公顷,为今后的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了解到灌溉水渠老化、村道泥泞不堪,严重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时,李玉兰找来了村干部,一边测量村道里程,一边征求群众意见,召开支委会,商议解决办法。2016年下半年在一次党员大会上,支部书记宣布全村实现水渠、村道硬化全覆盖时,党员们个个向李玉兰竖起了大拇指。

  2019年,李玉兰任期已满要回单位工作,村民们知道这个消息后,连夜写请愿书,摁上200多个红手印交到民和县委组织部部长的手里,请求留下玉兰书记。面对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她决定继续留任为乡亲们服务。

  留下来的日子里,李玉兰更加努力地工作,她把每一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她常说,“若保住脱贫成果,一定要把产业做大做强,让农民工有工作可干。”2020年,她指导村里的扶贫产业光林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互循环的现代农业,种植有机农产品,当年的销售额达500万元,给本村务工的农民工发放人工工资80余万元。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她和村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携手前行。

  李玉兰不仅关心着群众的增收致富,还时刻关注着每一户群众的生活冷暖。她四处奔走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来,用一副热心肠带给桥头村群众无限温暖,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桥头村干部群众的信任和尊敬。近年来,她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 5 年时间,李玉兰累计落实项目资金1800余万元,引导村民回村投资2800万余元。先后建成家庭小牧场4户,引导贫困群众发展产业;修建了一个800平方米的冷藏库,解决了软梨无法储存的困难;建成软梨酒厂,为产业化发展开辟新路;还建成乡村旅游接待中心。几年下来,村里的面貌大变样,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建成了,幼儿上学难、群众出行难问题解决了,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有场地了,农民也实现了租赁土地有租金、合作社务工有薪金、年底有分红金的“三金”梦想。

  “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咱们桥头村的软儿梨产品,这都是我们当地种植的无公害农产品,香甜多汁,柔嫩无渣,恰到好处的甜和酸……”说这话的不是网络上的带货“网红”,而是李玉兰。2021年7月,57岁的李玉兰正式退休。面对当下的疫情防控形势,为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李玉兰退休不退岗,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余热、无私奉献,走进抖音助农直播间,化身主播,为桥头村农特产品代言,助力乡村振兴。

  谈到未来,李玉兰说,“我能发挥余热为大家服务是我的幸运。作为一名老党员,今后我要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传递优良作风、弘扬正能量,真正做到听党话,感党恩,一辈子跟党走!”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