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文化娱乐 / 文化娱乐

闽剧《梅玉配》青年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 传承经典剧目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8-05 14:58    编辑:李娜
  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闽剧《梅玉配》青年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在福州举行。 记者刘可耕 摄

  中新网福州8月5日电(记者刘可耕)恰逢七夕夜,梅玉结良缘。4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闽剧《梅玉配》青年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在位于福州的福建省闽剧艺术中心举行。15名闽剧优秀演员新苗登台献演,受到观众们的青睐。

  演出结束后,参加闽剧《梅玉配》青年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的指导教师、主创、演员等合影。 记者刘可耕 摄

  闽剧《梅玉配》作为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从被誉为“北梅南奏”,有“福建梅兰芳”之称的闽剧泰斗郑奕奏1918年首演,距今已100多年;他也凭借出演剧中主角苏贞玉一举成名,这部戏还成就了李铭玉、郭西珠、林瑛、周虹、陈洪翔、陈琼等多位闽剧名家,已传承七代演员,经久不衰,至今演出已超千场,是剧院的“看家戏”。

  闽剧《梅玉配》青年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精彩献演。 记者刘可耕 摄

  2021年,闽剧《梅玉配》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闽剧《梅玉配》比较好地保存了闽剧的传统科介,行当非常齐全,正旦、花旦、彩旦、小生、老生、三花等都有出彩的表演,每个角色都被赋予了鲜明的个性,鲜活生动,让该剧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对守护与传承剧种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入选此次人才培养项目的闽剧青年演员平均年龄仅21岁,这些闽剧新秀虽然年纪不大,但有些已在国家级、省级赛事中崭露头角。在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学习培训中,不论是剧本围读、坐唱、分角色排练、连排,项目教师团队的老师们兢兢业业、细心指导,青年演员们认真学习、不断揣摩、实践、提升,才有了在舞台上的最终呈现。

  演出前,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左)为参加演出的青年演员做指导。 记者刘可耕 摄

  在剧中饰演嫂子沈红芳的青年演员文焱称,通过这次培训使自己受益匪浅,感谢老师的悉心教导,让她从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人物的内心,明白了演戏要用心感受,真听真看真感觉。

  青年演员严慧馨在剧中饰演苏贞玉。她说,参加此次一个月的集中培训,机会非常难得。“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教学,让自己在身段、唱腔、表演细节上都得到了进步提高,非常感谢老师们的用心良苦。”

  闽剧《梅玉配》青年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精彩献演。 记者刘可耕 摄

  该项目教师代表、剧目复排导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林瑛受访表示,《梅玉配》是自己的代表作之一,剧中的沈红芳也是她最喜爱的戏曲角色,作为此次培训班授课老师,是一份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把闽剧经典剧目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职责,同时通过经典剧目的传承发现好苗子,形成传戏出人的良性循环。”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该项目总策划周虹告诉记者,在国家艺术基金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大力支持下,这次剧院继《贬官记》《双蝶扇》青年人才培养之后,第三次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三次项目累计受益的闽剧青年演员达到近60名。

  闽剧《梅玉配》青年表演人才培养结项演出举行。 记者刘可耕 摄

  “这种通过优秀经典剧目进行传承培养青年艺术人才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能够在院校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再一次得到专业上的系统学习,这对于传承非遗闽剧、保留精品,培养优秀的青年演员新苗,效果显著。”周虹表示。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迄今为止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唯一的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州方言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完)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