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图说青海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以文化人,夯实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魏爽    发布时间:2022-09-22 09:27    编辑:冯丽娟

尕布龙事迹宣讲现场。海晏县委宣传部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形成了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风貌更加昂扬、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明创建氛围日益浓厚、文明之花开遍青海大地。

第十八届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省文旅厅供图

  以榜样力量引领社会价值导向 让核心价值观彰显力量

  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在榜样模范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在文化作品的成风化人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在青海各地蓬勃展开,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深入开展,凡人善举层出不穷,志愿服务随处可见,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尕布龙这样的人,应该是我们学习崇拜的榜样。”“这么好的领导干部,真是青海人的福气。”“泪水夺眶而出,真切感受到一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更加坚定了我的初心使命。”……5月20日,根据尕布龙事迹改编的传记电影《牧民省长尕布龙》在全国上映。那些发生在尕布龙身上的一桩桩、一件件故事,感动了无数观影者。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从机关到基层,从城市到农村,从瀚海戈壁到河湟谷地,从三江之源到祁连草原,文明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群众推、群众评、群众选,树立了一大批“最美人物”,涌现出时代楷模2人,全国道德模范5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4人,中国好人112人,最美青海人66人。先进典型如同灯塔,闪亮着精神光芒,传递着无穷的道德力量。

  先进典型以其鲜明的价值导向引领着全社会的价值追求。时代楷模尕布龙、“时代楷模”廉福章、“最美基层干部”昂嘎、“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尖措、“七一勋章”获得者吴天一、高原绿化事业的奉献者张锦梅、“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尼都塔生、倾情甘为“孺子牛”的尹发旺、忘我付出的索拉、真情奉献的援青干部陈水芳、守护黑河源头的生态管护员叶金俄日……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为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起榜样。

书香浸润校园,阅读点亮人生。摄影:李娜 达春霞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浸润人心 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内核与丰富内涵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之中,使精神文化产品既具思想性又有艺术性,让人民群众享受丰富多彩而又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盛宴。

  西宁市城中区礼让街街道党工委七一路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挂牌以来,市民王先生经常到这里“报到”,看书、练字、唱歌、健身、做志愿者,日子过得很充实。在礼让街街道七一路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成为群众的精神驿站,组织开展读书、健康讲座、普法宣传、红色主题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明实践触角延伸至基层。

  “我要摘下五颗星,颗颗红星向光明,幸福不忘党恩情,句句赞歌在心底……”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塘川镇双树村,20多位农民曲艺爱好者组成的红色曲艺队,用青海小调《百年辉煌颂赞》、音乐快板《学党史感党恩》,讲述双树村开辟青海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首创故事,让党员、群众听得入脑又入心。

  “打竹板,响连天,文艺队伍走向前,一号文件说些啥,听我给你来宣传……”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百姓话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志愿者李洪盛正在用青海地方曲艺“打搅儿”,为村民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用接地气的艺术表现形式,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百姓心窝里,现场不时传来农民群众阵阵叫好声。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青海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整合各类资源、对接群众需求,大力开展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统筹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大道理”变为“小故事”,“普通话”变成“地方话”,用“花儿”“打搅儿”“西宁贤孝”“青海道情”“河湟皮影戏”等地方曲艺形式进行宣讲,让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集中开展政策学习宣讲活动。省委宣传部供图

  以高质量文化供给 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到文化馆唱歌跳舞”“到图书馆阅览学习”“到博物馆看展打卡”“到户外开展全民体育锻炼”……现如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在青海各族群众中成为时尚。

  “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今年4月23日是世界第27个“世界读书日”,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更好推广全民阅读,让阅读的边界延伸得更远,省图书馆联合五家少儿分馆开展了“4·23”世界读书日主题阅读分享活动,引领少年儿童踏上精彩的阅读之旅。

  全民阅读不断升温,书香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在乡村,农家书屋成了村民们经常去“打卡”的文化栖息地。“以前村里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大家闲了就是看看电视、串串门,自从农家书屋建成后,大家都喜欢前来借阅书籍,业余生活丰富了许多。”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白草台村村民贺存芳说。走进宽敞明亮的书屋,上千种书籍刊物分类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种植养殖、文化艺术、政策法规、生活保健等各类书籍应有尽有。

  文化下乡受到追捧、全民阅读热度升级、文艺活动不断丰富……说起这十年群众文化生活的新变化,大家有目共睹——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一项项务实举措陆续推出,一个个文化民生工程逐步展开,一次次文艺活动走进群众。

  使人民文化权益得到更充分、更切实的保障,需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近年来,青海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通过增加文化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公共文化需求。各级公共文化场馆面向不同年龄段群体开展阅读推广、展示展览、文艺演出、手工艺作坊、艺术普及等文化服务活动,同时,结合地域特色开展流动文化活动,形成以阵地服务为主、流动服务为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每年开展文化活动达1万余场次。持续实施戏曲进乡村、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下基层演出,每年演出3000余场次。民间文艺团队呈遍地开花之势,截至目前,全省各类民间文艺团队达2766支,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日益高涨,群众自发性开展的社火、非遗展示、“花儿”会、赛马节等富有民族民间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样,惠及城乡广大群众。

  新时代展现新文化。站在新的起点,青海精神文明建设必将以更大的感召力,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凝聚起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强大力量,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记者感言:要为各族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放眼青海大地,一个个深入人心、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呈现出勃勃生机,引导人们自觉践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万人锅庄跳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欢乐的轮子秋转起来,吼秦腔、唱红歌、听贤孝、读名著、看画展、逛图书馆、看电影、听音乐、开展文体活动……处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尚有机融入群众精神文化的生活场景,目之所及皆是风景,构成一幅文明和谐新画卷。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和时代文明需要的必然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为建设新青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丰润的道德滋养。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一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打造热贡艺术等多个文化品牌,红色文化、河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唐蕃古道文化彰显时代魅力,厚植了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对于青海来说,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推动和促进青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题中应有之义。要持续深化文明创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更加贴近民生、体贴民意,真正把文化惠民实事一件件办实,一年年办好,让公共文化生活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丰富起来,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广大人民群众。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让我们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