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青海生态

【转作风 树新风 建设新青海 喜迎二十大】来自青海长江黄河源头的故事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樊娅楠 黎晓刚 马海龙    发布时间:2022-10-03 07:56    编辑:孔令磊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万里长江、浩浩黄河,她们的源头在哪里?在青海。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一泓清泉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发源,一路向东汇聚成澎湃黄河,开启了万里征程。

  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冰川融水汇聚成涓涓细流,穿越草原、峡谷,一路向东,成为浩荡长江。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心怀“国之大者”,肩负重大责任,不负重大使命。青海全省上下牢记嘱托,统筹江河流域保护和发展,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一个个关于保护生态、润泽经济、滋养民生的源头故事正在这里不断上演。

  【生态故事】从“九龙治水”到“一龙管水”

  时值十月,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玛多县鄂陵湖、扎陵湖湖水清澈澄碧,湖畔寒意渐浓,鹰鹫时而在头顶盘旋,藏野驴、藏原羚等不时出现。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执法大队队长仁青多杰正忙着带队例行巡查。

  作为江河之源的青海,贡献了黄河总水量的近一半,长江流域每年向下游输出约179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被赋予“国之大者”的担当。但因为没有现成模式、成熟经验,之前管护并不轻松。

  “玛多县生态保护点多面广,过去的管理体制,既有国土、林业、环保、水利等条线,又有各类保护地等区块,谁都在管,谁也管不到底。”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干部,仁青多杰曾在玛多县公安、国土等多个部门工作过,他将过去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治理模式形容为“九龙治水”。

  “土地、矿产归国土部门管,草场又归草原站管,水污染有环保执法,水土保持有水利执法,非法捕捞有渔政执法,大家各自对接上级的工作,谁也不会‘越界’,可一旦出现盗采,草场、矿产被破坏了,水也污染了,这就得公安、农牧、国土、环保几家联合出动,否则解决不了,导致执法效率低、证据拿不到。”

  2016年3月5日,中办、国办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黄河、长江源头完整纳入国家公园范围,成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其下组建长江源、黄河源等园区管委会。对源头所在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国土、林业、环保、水利等县级主管部门一体纳入园区管委会,整合下设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负责具体实施园区内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保护,同时将县森林公安、国土执法、环境执法、草原监理、渔政执法等执法机构也纳入管委会,整合下设为资源环境执法局一家,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弊端。

  “生态治理统归国家公园,其他社会管理职能仍归地方政府,实现了用国家公园一块牌子、一套人马将黄河源头管全、管到底,我们从过去的‘九龙治水’,变成了如今的‘一龙管水’,对黄河源头的天然生态系统展开了行之有效的一体化保护。”仁青多杰说。

  与此同时,黄河源园区内还形成了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的管护体系,设置生态公益岗位3042名,实现“一户一岗”全覆盖,让牧民放下牧鞭,从生态利用者变身为生态守护者。

  如今,在我省绵延的长江、黄河源头、干流线上,到处可见野生动物、水鸟群集的景象。它们宛如“自然体检师”,向外界传递我省长江、黄河段水质良好的信息。

  【幸福故事】人与江源实现双赢

  秋日的暖阳,透过窗户照进屋子,家住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加吉博洛镇西顺根夏社区53岁的措忠,正在用玻璃杯为每一位客人倒水。

  为什么不用方便的一次性纸杯?一切还要从一个“新头衔”——长江源头“零废弃”社区试点家庭说起。

  2020年10月,西顺根夏社区召开居民大会,包括措忠一家在内的10户家庭积极报名,成为社区的“零废弃”试点家庭。

  “以前觉得一次性杯子、塑料袋价格不高,经常用也花不了多少钱,但听了村干部的介绍,我们才感觉到,少产生垃圾就是保护我们家乡的生态环境。我们都知道,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生活在三江源地区的我们,更应该从源头管控、从思想转变,保护好家乡的这一方水土。”措忠说。看着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自己也作了贡献,他感到无比自豪。

  一手牵着“生态环保”,一手挽着“富民产业”。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村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热多,忙得不亦乐乎。“牛羊多了,收入高了,草原也更绿了,牧民的好日子来了。”抛弃了破坏生态的粗放型畜牧业,藏羊养殖正逐渐成为当地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的新模式。

  玛多县结合实际,充分利用上海援建政策和资金,在30个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相继建成藏羊繁育基地,打造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

  如今,来自黄河源头的羊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相结合,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长江、黄河源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发展故事】 “青海元素”频频出现

  “汽车领域有句话,‘谁拥有新能源汽车,谁就拥有汽车工业的未来’。”在中共青海省委“中国这十年·青海”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介绍说,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全国1/3的锂电池出自青海。钾肥是粮食的粮食,青海生产的钾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深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地处长江、黄河源头的青海,立足独有资源禀赋和冷凉气候特点,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高速路上,新能源汽车的急速行驶;

  戈壁滩上,光伏发电场向阳而生进行着能源转换;

  北上广高档写字楼宇内,横跨大洋的在线5G商务会议……

  从资源到产品,从生活到生产,从技术到创新,目前,在我国乃至世界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中,“青海元素”频频出现。

  2021年,黄南藏族自治州完成文化旅游投资9.3亿元,文化旅游产业营业收入达62661.1万元,同比增长8.9%,民族手工业销售收入65295.8万元,同比增长6.3%。海东市喇家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以河湟文化为核心的千里黄河文化走廊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青海独具特色魅力的历史和文化,与长江黄河有着割不断的缘分,我们要挖掘其中的博大内涵和时代价值,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透过文旅发展将文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讲好青海故事,增强青海山水文化、江河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们的幸福笑脸、归来的野生动物、复绿的江河两岸、快速发展的产业,在青海,“源头责任、干流担当”八个字变得越来越具象,越来越立体,一个个波澜壮阔的治水兴水故事,成为青海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的“生动注脚”。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