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人物故事

包太燕:好支书带领群众致富,以生命兑现入党誓言

来源:青海省文明办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1-11 16:18    编辑:王海莲

   包太燕   ,男,1969年10月生,中共党员,原青海省都兰县香日德镇柴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22年8月20日因疫情防控期间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他带领村民群众试种玛卡、藜麦增收致富,设立卡点抗击疫情、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脱贫攻坚,村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有他的身影,疫情防控一线有他的身影,村里的大事小情中都有他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柴兴村2019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2022年,包太燕被追授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他是防疫一线“排头兵”。2020年疫情之初,柴兴村因为疫情防控经验不足,宣传引导不到位,群众防控意识不强,工作比较被动。包太燕带领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属地负责制”,多措并举查漏补缺,一边加强对辖区109国道路段巡查和过往人员车辆排查,一边管好交通要道卡口,及时开展“敲门”行动和“扫街”行动,健全“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组建党员抗疫突击队,在村口设置疫情防控卡点,用“小卡点”筑牢防疫“大屏障”。2022年8月疫情发生后,包太燕立刻行动,按照上级部署,带领村“两委”成员,第一时间组建党员志愿队,全力落实疫情防控措施。8月18日晚,在村口疫情防控卡点处值班值守的包太燕突然晕倒,20日凌晨5点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去世,生命定格在53岁。

  他是支部建设“主心骨”。2015年担任柴兴村党支部书记后,包太燕设置民情代办点,按“定人、定时、定责”要求做到为民办实事“有记录、有答复、有反馈、有签名”,有效解决了群众来回跑、费时费力、办事效率低等问题,切实打通了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利用“村级大喇叭+远程教育”工程、村级为民服务微信群等媒介,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各项理论政策及会议精神,实现党员思想教育常态化。

  他是群众致富“领头人”。包太燕扎根都兰县香日德镇柴兴村,该村常住人口仅有86户275人,村集体经济薄弱、外出务工者多、农田无人耕种,属于典型的“空壳村”。包太燕立足村情实际进行调研,先后引进桃树、枣树、玛咖育苗进行试种,其间经过多次失败和不断摸索,玛卡试种终于取得成功。随着玛卡试种成功,包太燕联系种植公司将全村2000余亩土地以平均900元/亩的价格流转出去种植玛卡,以每天200元务工费的价格为村民积极争取务工机会,全面提高村民收入。尝到种植经济作物“甜头”的包太燕又将目光聚集到了村级产业发展上,按照村集体经济“一村一品”发展思路,探索藜麦试种550亩,初次试种便大获丰收,为群众分红320万元,柴兴村成为都兰县第一个藜麦种植村,包太燕也被评为“都兰县致富带头人”。2017年,柴兴村藜麦种植规模达6000亩左右,年收益1100余万元,村民人均仅藜麦种植增收14000余元,全面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21年,包太燕通过积极与浙江援青都兰工作组对接,从桐乡引进杭白菊种苗在自家田地试种,最终推进落实80亩杭白菊扩种项目。2022年4月,在村民的热切期盼中,43万株杭白菊种苗从桐乡跋涉千里在柴兴村落地扎根。柴兴村村集体经济收益从2016年14.36万元增长至2021年29.46万元,五年增长105.15%。

  他是服务群众的“勤务员”。2021年,村民反映田间地头没有通路,运输粮食、化肥等特别不方便,包太燕第一时间实地走访,测算铺设路桥所需材料及费用,从村集体资金中列支费用购买修筑材料,修建路桥8座,为村民开展农田作业提供了极大便利。2014年,包太燕看到村里62岁老人李燕青独自一人生活,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异常艰难,便带老人到自己家中一起生活,直到2018年政府为李燕青修建了房屋后,才让他搬入新房居住。2014年,包太燕将李燕青安排到合作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保证老人每年有了1.6万元的稳定收入。建档立卡户李文业由于儿子身患白血病,导致家里债台高筑,包太燕第一时间组织村民捐款为其筹集医疗费,为他争取到无息金融扶贫贷款5万元,支持他成功承包煤场,让他的生活有了更好的保障。 (青海省文明办)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