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青海新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道不完古镇新韵 诉不尽和美隽永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公保安加    发布时间:2022-11-29 07:02    编辑:冯丽娟

在大力推进乡村建设的几年里,保安镇乡村从地下管网到村庄外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讯员 张海麟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沐浴冬日暖阳,穿行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镇幽深的街巷里,脚下的青色石板和两面栉比相连的土黄色院落,还有一步一景的文物遗址……浓厚的军屯文化气息弥漫在村落每一处,若不是那条由村口延伸的柏油路、如织的车流和喧闹的商业街,定能给人带来“穿越时空”的错觉。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56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11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保安镇城内村非遗传承展示中心剪纸展示厅看到,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整整齐齐挂在墙面上,摆在展柜里。每一张出自保安镇民间工艺美术师、非遗剪纸艺人之手的作品里,党的二十大报告“金句”与各民族欢歌起舞的喜庆画面相映成趣,栩栩如生。

  “学习宣传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文艺界要带好头。我要制作出更多的金句作品,在宣传上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这个美好的新时代歌唱。”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在展示厅,青海省民间工艺美术师、非遗剪纸艺人王绍良开心不已。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保安镇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从事剪纸、书画等艺术创作的民间艺人也很多,开发文化旅游大有可为,这些年来,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乡村建设上,让基础设施建设快速跟上来,下一步,将继续扬优势,在文化旅游和设施农业这两篇‘文章’上下功夫。”保安镇党委书记赵菊萍介绍,保安的地名由来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历史上,历朝历代驻守保安、屯垦戍边的营兵,为这片原以游牧为生的土地带来了农耕文明,形成了保安堡“闲时为农,战时为兵”的独特屯耕文化。

  置身新时代,在日新月异的变迁中,保安古镇凭借独具特色的军屯文化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成为同仁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这一特色文化已演变为保安镇对外展示的窗口和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引擎。

  立足这一优势,这些年来,保安镇将主要精力用在乡村建设上,整合4100万余元资金,落实了污水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电力改造、厕所革命、道路硬化等11个项目,为打造古镇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新时代新征程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描绘了美好图景。

  今年,城内村人居环境改善项目落地建设,实施了农村院落外立面改造、屋顶防水、雨污分流等项目,这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也让村民生活品质有了质的提升。就在不久前,城内村雨污分流项目顺利竣工,每家每户的新建洗手间也随之安装了热水器、淋浴器、洗手池和冲水马桶,这让村民们乐开了花。

  侍奉95岁的婆婆吃完午饭,同仁慢性病防治院退休职工辛雪莲开始精心打理自家新建的洗手间。搬回村里居住,让辛雪莲的退休生活变得异常充实且充满乐趣,她打趣道:“现在比以前上班的时候还要忙。”

  清晨8时准时来到文化广场打太极拳,上午打理院内的花草蔬菜,下午打乒乓球或者到文化大院排练歌舞,晚饭后在亮堂的巷道里散步个把小时,这是辛雪莲一天的生活,回村以来的近一年时间,除了细心侍奉老人,这也已经成为她每天都要完成的“功课”,她点赞道“环境变美了,生活条件提高了,很多退休职工都像我们一样了城里的楼房,陆续回到村里居住,目前大概有50人呢。”

  在党委政府的指引和扶持下,乡村变得宜居宜业,产业亮点纷呈,群众增收致富,村民获得感、幸福感随之油然而生,人们将由心流出的幸福感凝结成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真情“告白”祖国,祝福祖国。

  保安镇民间书法、刺绣、剪纸等艺术历史悠久。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在镇党委政府的组织下,老党员、老干部、书法爱好者和来自各村的村民齐聚一堂,挥毫泼墨、巧手剪纸,用“写、剪、评、展”歌颂党恩,为日益强盛的祖国点赞,现场的气氛异常热烈。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城内村书法展示厅,映入眼帘的是民间书法爱好者们精心书写的书法作品,他们用饱蘸激情的笔墨自由挥洒,将一句句寓意深远、直抵人心,闪耀着思想光芒的“金句”融入每一件作品里,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谈及城内村的发展,党支部书记贾有林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屋顶分布式光伏、蔬菜基地、村集体商铺,每一个项目的落地,每一项产业的发展,都推动着全村由外而内发生深刻的变化。

  “再过几年等西成高铁贯通时,高铁站就要设在我们保安,我还听说高铁物流园区和绿色产业园区都要落户保安,这对我们来说是好消息,也是难得的机会。”贾有林信心满满地说,城内村将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推动古城旅游和设施农业这一优势产业,争取在未来几年,依靠高铁穿境而过的先决优势,将古镇旅游和特色种植业做得越来越红火,为实现共同富裕不懈努力。

  保安镇滩地海拔较低,地势相对开阔,土地丰沃,被誉为“同仁粮仓”,在同仁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在位于隆务河岸的蔬菜种植基地,400余栋温室大棚一栋挨着一栋,菜农们正忙着为新播种的蔬菜搭藤架。城内村党支部书记贾有林介绍,基地通过城内村和城外村流转土地而建成,随着基地的发展,村民有了就近就业的平台,也由此增加收入鼓了腰包。

  如今,还是那块地,却不再贫瘠,变身文旅融合的景区;还是那栋老房,却换了新颜,变成充满乡愁的民宿;还是那些村民,却有了新的身份,在家门口就业增收……保安镇不断推进产业发展新格局,重塑美丽村庄新面貌,种下乡村振兴新希望……

  采访手记:在创造幸福生活上做实功

  在由特色养殖、高铁物流园区、绿色产业园区、黄果生产基地、粮油生产基地、果蔬生产基地、古城游、文化游、生态游、体验游组成的“一特二区三地四游”产业大布局中,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保安镇一路高歌勇进,让乡村旧貌换了新颜,乡村振兴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保安镇位于素有“金色谷地”之称的同仁市北端,海拔相对低,滩地开阔,历史文化富集,交通便利,是同仁最具发展潜力、最为宜居宜业的乡镇之一。在历史长河中,保安镇各民族相互交融、和睦共处、共同发展,书写了一部民族团结进步的壮美史诗,是同仁市乃至黄南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地生根的典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保安镇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开发文化旅游,打造保安古城非遗展示中心,成立保安古城文化旅游合作社,让历史悠久的军屯文化得以重现,成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主要支撑,同时,依托地理资源优势,倾力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设施农业发展呈现出一派新气象。

  置身保安镇幽深古朴的街巷里,一股军屯文化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悬挂在巷道两侧墙面的铜制浮雕和伫立路旁的人物塑像,以及铁城山、都司衙门、上下城门等每一处都向人们展示着源远流长的特色文化,引人入胜。

  如何立足这一底蕴深厚的文化资源,提升乡村生活品质,打造文化旅游名片?

  这些年来,保安镇聚焦乡村建设,整合资金,高标准落实了污水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电力改造、厕所革命等11个项目,让乡村由内而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着眼发展,扬鞭奋蹄,10年的奋楫笃行换来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风生水起的新保安。如今的保安,西成高铁即将穿境而过,高铁园区即将落成,富民产业亮点纷呈,柏油路通向村村落落,土坯房变成了小庭院,看病不出村、快递到门口,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分红的高品质新生活令人应接不暇。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一切以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倾力推动乡村发展,随着水、电、路、网、厕等基础设施得到质的提升,保安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油然而生,凝聚力和向心力日益增强。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