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青海新闻

与时间赛跑,为生命护航
——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马龙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十梅    发布时间:2022-12-03 07:34    编辑:张启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高原的秋夜,萧瑟而寂静。马龙和他的团队顺利救治了一位患脑溢血的病人。结束手术后,已是月辉满天。他不打算回家了。他的办公室里有一张沙发床,那是他的第二个家。

  马龙,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首席专家、主任医师。从医二十余年,马龙已经记不清救治了多少患者。每天,他或者做手术,或者研究学术,或者关注手机微信群里同行和患者的信息……总之安排得满满当当。

  躺在沙发床上,马龙拿出手机,看微信群里是否有重要的消息。凌晨两点多,马龙刚睡着不久,便听到手机的声音,湟源县人民医院的张大夫发来信息:“患者男性,64岁,突发头痛两小时,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无头部外创伤。神志清、精神差,问答切题。大概一小时到。”看到这则消息,马龙和他的同事陆续回复“收到”后,便匆匆赶往手术室,他们要在病人到达后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手术。救护车呼啸而至,病人被快速而有序地送入了手术室……

马龙为术后病人进行检查。图片由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要让青海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

  年少懵懂时,马龙有一事不解,为什么有的亲人刚刚还好好的,头一晕人就没有了,甚至来不及送往医院。为此,他立志长大后要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搞懂原因,救助病人。

  1992年,马龙如愿考入了青海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从事神经内科工作,师从青海省著名神经内科专家汪如源教授。就像一位提灯人,汪如源教授带领马龙进入了神经病学的世界,这个精妙而又神奇的领域深深地吸引了马龙。

  五年时间,马龙在汪如源教授的指引下,很快成为本专业的新秀。可是,当时青海在急慢性脑血管病治疗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某些方面甚至是一片空白。当一位脑血栓病人送到医院时,大夫能做的工作非常有限,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用药物保守治疗。“绝大部分医院,几乎不敢轻易使用静脉溶栓药物,手术取栓更是不敢想象。因为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只能被动地等外地专家‘飞过来’手术,可是很多时候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生命就此完结……”马龙说。

  直到有一天,因不能及时做手术,又一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他们面前闭上了眼睛,马龙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那天晚上,马龙辗转反侧,他更加深刻地感受了医学的进步、医疗技术的成熟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意味着什么。

  德国作家格里美尔斯豪森曾说:“好事总是需要时间,不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是做不成大事的。想吃核桃,就得首先咬开坚硬的果壳。”

  马龙知道,青海的神经内科想要与国际前沿接轨,必须要掌握神经介入技术。于是,他立志要走出去,学回来,让青海的乡亲得到最好的治疗。他要努力“咬开”神经介入技术这个“坚硬的果壳”。

  2012年,已在青海神经内科专业崭露头角的马龙,有了一次前往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学习一年的机会。那一年的马龙,就像一块海绵被放入了大海,不断汲取着知识。他每天穿梭于出租屋和唐都医院神经介入室之间,白天穿着40多斤重的铅衣不停地观看手术,晚上看书、看手术视频。除了吃饭睡觉,每天的生活只剩下工作和学习……看马龙那样认真,一起进修的医生总是开玩笑地说:“马哥不是在手术,就是在去手术的路上……”因为超负荷工作和接触射线,加上饮食不规律,马龙一度出现眼睛干涩、流泪、脱发、膝关节疼痛等症状,但这些也无法阻挡他在神经介入领域前行的步伐!

  功夫不负有心人,对专业的挚爱和对工作的狂热,终于让马龙在神经介入领域有了较深的造诣,神经介入技术日臻完善,从此,经他治疗的脑血栓、脑动脉瘤患者救治成功率大幅度提升。

马龙和科室医生做进一步诊断。图片由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为患者打通生命的绿色通道

  马龙时刻关注着一个名为“市一脑卒中绿色通道群”的微信群,里面有282位成员,大多数是青海省各大医院的大夫,马龙是“群主”。每天,群里总会不时发来全省各地的求助信息,病人所患大多数是脑溢血、脑梗塞、脑血栓……这些疾病都有发病时间快、死亡率高的特点。在脑卒中的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

  “市一脑卒中绿色通道群”是2021年马龙到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后建立的一个快速绿色通道。很多医院遇到棘手的脑卒中患者时,就会在群里发出信息。马龙会根据大夫的初步判定作出评估,病情严重的,尽快送至大医院救治。因为有了这个快速绿色通道,往往病人未至,大夫已做好了手术的准备,为患者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青海地广人稀,很多脑卒中病患者往往未到大医院便失去了生命。在“市一脑卒中绿色通道群”里,也有不少大夫发来紧急救援信息,马龙会用视频等形式,远程指导救治,为患者赢得生机和时间。

  “市一脑卒中绿色通道群”不仅仅是一个交流群,更是一个救死扶伤的生命通道。仅今年10月1日至7日,马龙和他的团队便通过绿色通道接诊评估及手术病人共17人次,都得到了良好的疗效。为了不错过每一个求助信息,马龙的手机24小时保持畅通,连休息时也不敢睡得太沉。

  每次,当一位濒临瘫痪的患者的脑血栓被取出来时,一枚“颅内不定时炸弹”(动脉瘤)被排除时,马龙悬着的心才能放下来。从与患者家属耐心细致的沟通,到手术中精准的操作,再到围手术期近乎苛刻的精细管理……无论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急诊手术,他和团队成员都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投入到手术中。

  很多时候,马龙和他的团队成员一个月的手术不下40余台,每台手术的时间短则一个小时,长则六七个小时,因为神经介入手术的特殊性,手术时医护人员还得穿着重20多公斤的铅衣,长时间手术下来,身体负荷非常大,让医护人员疲惫不堪。

  作为我省神经介入方面的领头人之一,马龙也会在群里分享一些知识和专业授课视频,让群里的大夫们学习、交流。马龙对团队的要求非常严格,因为他清楚地知道,整个治疗过程是环环相扣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失误和差错。每一位重症患者的救治,从术前准备、术前谈话,到手术操作,再到围手术期管理,就像盖一栋大楼,要严格质量管控,才能成就摩天大厦,况且一条生命的延续,比盖一栋大楼要复杂得多。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在马龙和他的团队共同努力下,“市一脑卒中绿色通道群”犹如一束光,照亮了许多人的生命。

马龙在查看电子病历。图片由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

  拼尽全力,只为有生命相托

  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卒中中心的楼道里,挂满了病人送的锦旗。“关爱患者如亲人,医术精湛医术高”“医德高尚暖人心,笑暖黎民天使情”,洋溢着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马龙不一定记得他救治过的每一个人的名字,但被他和他的团队救治过的病人却深深记住了他。

  39岁的唐华(化名)还记得,五年前的一个雨夜,本来好端端的他突然失语,而后偏瘫,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

  接到紧急电话后,本已回家的马龙冒着大雨急匆匆地赶往医院。在手术室门口,唐华的家人跪倒在地,泣不成声,乞求他一定要救救唐华。当时马龙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拼尽全力!

  经过及时抢救,唐华很快好转,一周后便能下床走路。后来马龙才得知,唐华是一名职业司机,是家里的顶梁柱。病愈的他继续从事老本行,现在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还有一次,一位中年男性突发颅内蛛网膜下腔出血,经检查发现是血泡动脉瘤。推进手术室时,患者挣扎着对马龙说了一句话:“医生,一定要救救我,我有4个孩子。”随即,患者陷入昏睡状态。患者的这句话深深触动了马龙。手术成功的那一刻,马龙激动得哭了。

  马龙不是天生精力旺盛,也不是天生睡眠少,而是他清楚地知道,做脑血管手术,医生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他说,大脑是人的神经中枢,结构复杂而精微,稍有损伤,轻则功能丧失,重则危及生命,脑血管手术对医者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病人的生命安全就在毫厘之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给病人的时间多了,给家人的时间自然就少了,对家人他内心是有所亏欠的。马龙记得,女儿高考那年,有人问她女儿是几班时,他居然回答不上来。那一刻,马龙的心里五味杂陈。

  也有患者和马龙成为了好朋友。有位马龙救治过的患者到北京去复查身体,北京天坛医院的专家说,青海的医生能把血泡动脉瘤手术做得这么好,我深感欣慰,说明我们国家的心脑血管病整体救治水平在上升。这样的肯定更坚定了马龙继续前行的信心。

  当年立志要做一名医生的少年,用二十余年的时间,为青海省神经病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让青海的神经介入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是热爱和责任让马龙走到了今天。他的努力与付出也得到了医院、患者和上级部门的肯定:2014年马龙被青海省卫健委评为“省卫生计生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被青海省卫健委评为“高原好医生”;2020年,被青海省总工会授牌青海省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马龙职工创新工作室”;2022年,被西宁市委组织部授牌西宁市名医工作室“马龙神经医学中心工作室”……

  为了更好地开展和推广神经介入技术,也为了加强医院之间的学术交流,2020年6月,青海省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成立,马龙被推选为主任委员。他深知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同时他也欣喜地看到有更多的医务人员加入到神经介入治疗的行列中。众人拾柴火焰高,脑血管病治疗最困难的时期在慢慢过去,青海神经介入治疗的春天也慢慢到来。

  岁月变迁,时光流转。未来之路,马龙依然会在自己的医学道路上不断前行,并为进一步培养神经介入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而努力。朋友圈里,那些被马龙和他的团队治愈的病人幸福的身影,是马龙的骄傲与幸福,也是他不懈前行的动力。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