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图说青海

巍巍雪山下,奋蹄凌云的玛沁新气象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兴发 石成砚 秦睿    发布时间:2022-12-08 08:08    编辑:李娜

  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玛沁自然风光。玛沁县委宣传部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党的二十大精神,似春风化雨,滋润着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玛卿腹地、黄河源头。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各族儿女在蓝天白云下的广袤草原上,凝心聚力,奋蹄扬鞭,涌起拍岸激荡的大潮。

  玛沁县委、县政府依照党的二十大精神对各项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做好结合文章,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玛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正如冬日里的一股暖流,党的二十大精神激励着这片草原上的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朝着建设现代化玛沁的新征程阔步前行。

  打造绿水青山的江源生态

  行走在江源地区的草原上,有时会见到一片片牧草稀疏甚至寸草不生的黑色土地,这种现象被称为“黑土滩”,是高寒草甸草原严重退化的表现,如果不及时治疗,将蔓延危及周边草场。黄河青海流域黑土滩、黑土坡占到全省黑土滩、黑土坡面积的一半以上。玛沁县地处“三江源”核心区,当地党委政府持续加大黑土滩的治理力度,拉开了一场与黑土滩、黑土坡的“斗争”,交出了一份治理成效显著的“玛沁答卷”。

  当洛乡位于玛沁县县境西部,据当地人描述,此前部分草场退化为黑土坡后,几乎寸草不生,原本在这生存的野生动物几近消失,牧民们也逐渐废弃了这块原本水草丰美的草场。

  12月3日,在当洛乡赛拉龙瓦山岭的黑土坡上,寒风凛冽,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当洛乡黑土坡治理技术服务小组组长贡保加带着技术人员,正在对今年初夏播种的披碱草、青海冷地早熟禾等草种进行长势普查。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黑土坡治理时间紧,任务重,我们搞技术的,做事心要细、往前赶,掌握好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各项技术指标。”贡保加说。项目实施以来的头一个月里,像贡保加这样草原站的技术人员,每天都要蹲点驻扎在种草修复的现场,此后经常下乡了解植被生长、恢复情况也是家常便饭。

  据了解,视气候、土壤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具体实施修复的过程存在一定差异,技术攻关成为了黑土滩、黑土坡治理成效的关键所在。

  在当洛乡面积300多公顷的赛拉龙瓦山地草场,曾被黑土滩侵蚀的面积达96公顷。玛沁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草原站站长更藏等科技人员创新治理模式,采用抗紫外线强、耐寒性好的草种同比例混播,借用新型农耕地膜保墒技术,草种发芽率从每平方米160株,提升到了现在的400株,一次性播种治理效果从50%提高到了90%,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经验。在当洛乡贡龙村治理的500公顷黑土滩上,记者看到今年新种的草已实现自然生长,长势明显优于原来的草场。

  项目在推进黑土滩、黑土坡治理中具有重要的中轴支撑作用,其完成落实情况关乎治理的最终成效。玛沁县从抓项目作业设计入手,确保黑土滩、黑土坡治理项目的最终效果“不打折扣”。

  据更藏介绍,玛沁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实施全程跟踪管理,每个标段安排技术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蹲点开展现场监督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为项目进展“保驾护航”。今年全县顺利完成黑土滩、黑土坡治理项目及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总面积达到1.6万公顷。

  玛沁县自然资源和林业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祝正甲表示,玛沁县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在行动中,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明年还将实施阿尼玛卿山脉水源涵养与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目标完成人工种草3万多公顷,草原改良4万多公顷。

  擘画畜牧振兴的蓬勃图景

  冬日耀眼的阳光投射在海拔3800米的草场上,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牦牛悠闲地低头吃草,形成一幅高原特有风光图。对于玛沁这座高原小城而言,生态畜牧业地位举足轻重。

  “生态畜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玛沁推进农牧产业兴旺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玛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崔保说,然而长期以来,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完善,运行不规范、科技水平低等问题,致使当地广大农牧民群众未能由此致富。

  乡村要振兴,其中产业振兴居于首位。为牵住生态畜牧业这个产业振兴的“牛鼻子”,今年以来,玛沁县重点推进生态畜牧业联合总社,对重要农牧业生产资料、农畜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按照“建基地、扩规模、打品牌”要求,以持续快速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示范引领全县从业者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生态畜牧业。

  “当下大力推进联合总社建设工作,是玛沁县农牧干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产业振兴的务实举措。”玛沁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局长才让当周说。

  12月3日,位于玛沁县大武镇联合总社所属牦牛牧场,一场由当地农牧局干部组织的集中出栏活动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中,记者在现场看到,出栏的主角并非膘肥体壮的黑牦牛,而是400余头毛色花白、体格瘦小的杂畜。

  优良基因是牦牛产业的核心密码。记者在调研中发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本地优良品种的保护和引入外来优良畜种,随着天然放牧过程中近亲繁殖带来的基因缺陷与日俱增,劣质畜种的产品附加值低,成为玛沁县诸多合作社及牧户增收道路上的绊脚石。

  玛沁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干部杨吉表示,此次出栏是联合总社对本地牦牛品种的初步筛选,今年以来联合总社着手牵头本地品种改良、培育和推广工作,目前已引进优良高原牦牛525头、白藏羊1000只,通过优化本地畜种帮助牧民群众增收。

  不仅如此,如何帮助县域内35家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79个牧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和广大牧民群众,从靠天放牧的落后局面转变到半舍饲的高效养殖,今年联合总社率先做起了试点。

  记者在联合总社下属白藏羊养殖场采访时了解到,今年联合总社通过试点自种饲草,按照专家建议搭配营养饲草料进行喂养,目前羊群体质显著增强,母羊怀胎率从原来的40%翻番增长,羊羔死亡率也从此前的20%降至10%。据杨吉介绍,下一步,联合总社将把成功经验进一步向全县范围内推广,为全县广大合作社和牧民群众带去高效化养殖红利。

  聆听雪山脚下的幸福之声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玛沁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借助上海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的“东风”,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走进玛沁县大武镇雪山路南社区,色彩鲜艳的楼栋两侧都融入了藏式建筑风格的彩绘元素,其中“千年游牧话沧桑,万代定居颂盛世”等由藏汉双语组成的宣传标语格外醒目,一个足球场大小、有健身器械的广场坐落于小区中心,漫步在小区里,70多岁的尕俄心里美美的。

  “上下水全通、水电暖齐全,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日子,人到晚年能获得幸福感,不容易呀。”今年入冬前,玛沁县2022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落成,作为低保户的尕俄一家与201户棚户区居民入住了政府给安顿的新房。老人口中的安逸与幸福,不仅是住上了楼房,更多的是家中老少基本医疗、义务教育有了保障。

  在对口支援工作、东西部协作的春风下,玛沁县民生改善的一幕幕场景正不断上演。

  “从西宁籍同事那里得知,这样的幼儿教育是和城市里一样。我们小时候没有这样优质的教育,把孩子交给你们放心!”翻阅着学生手册中的家长意见栏,这些年幼儿园在上海援建下发生的可喜变化,在朱金梅的脑海里跃然浮现。

  自2008年担任园长以来,朱金梅见证了大武幼儿园从最早几间砖瓦房到如今标准化的教室,从炒面糌粑、清淡的稀饭到讲究营养均衡、荤素搭配的科学化配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又指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现如今我们牧区的幼儿也能享受到普惠性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朱金梅说。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对口支援工作通过采取“组团式”帮扶措施,组织医生专业人才团队参与玛沁县医疗工作,使得玛沁县偏远地区广大牧民群众看病有了“医”靠。

  8月4日,上海市虹口区江湾医院携手玛沁县人民医院,成功实施了玛沁县人民医院首例多趾症矫正手术。此前,48岁的患者阿布(化名)右足六根脚趾,由于其病例罕见迟迟未能接受手术治疗。

  “让患者能在当地接受治疗,是上海援青医生们的初衷。”援青医生郭延皖与当地外科大夫携手,仅用28分钟就为阿布顺利完成了手术,解除了她的“心病”。

  驻玛沁县人民医院上海援青医疗队队长朱鑫璞表示,此次首例多趾症矫正手术的成功实施仅仅是一个开端,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在沪果携手下,玛沁县未来将会有更多、更复杂的关键医疗技术在当地深入开展,切实让当地牧民群众在县域内享受到更加科学的优质医疗资源和健康红利。

  【记者点评】拿出实干实绩主动担当作为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天气逐渐寒冷,实践依旧火热。草场上、畜棚内、医院里……处处是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在谈到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时,玛沁县干部说得最多的,就是“落实”和“行动”,体现着“实”字当头、“干”字为先的坚持。

  “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掷地有声、催人奋进。推动党的二十大决策部署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关键在干部立足本职、主动作为、笃行实干。

  广大党员干部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以实际工作成效作为检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标尺,把落脚点放在干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上,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同各族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成果,守护山山水水,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实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已经明确,但道路并不平坦。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见效。广大党员干部勇于担当、敢于负重、直面挑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真抓实干、砥砺奋进的工作成效,就能以实干实绩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到实处,展现出新时代的新风貌新气象。

  【采访手记】朝着“三生共赢”发展方向迈进

  地处神奇壮美、风光无限的三江源地区,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因阿尼玛卿雪山而闻名,蓝天白云映衬下,牛羊在广袤草原上悠然自得,共同构成了玛沁美不胜收的高原风光。

  在玛沁县大武镇永宝村,全村244户牧民全部入股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牧户入股+饲草基地(集体草场)+白藏羊养殖”的循环经营模式。

  “成立合作社发展生态畜牧业以来,牧民群众增收了,积极性也高了,想要创业致富的决心更大了,最重要的是我们永宝村草地植被逐步得到恢复,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沙化,草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一切都在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永宝村党支部书记角巴太说,多年来探索发展的经历让大伙儿清楚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一直以来,畜牧业是玛沁县主导产业、基础产业,也是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对于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的玛沁县而言,推动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玛沁县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前沿阵地,维护生态安全的迫切需要。

黑土坡上进行的机械化耕种。资料图

牧民在黑土坡耕地种草作业。资料图

  在位于玛沁县西部的当洛乡,看到今年5月刚刚亲手播种的草长势喜人,查雀贡麻村村民贡三满脸笑意。

  “看到黑土滩上又长出了草,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非常感谢政府给我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通过两个多月的种草务工,钱挣到了,家乡草原生态也修复好了。”贡三说。

  贡三口中的“家门口就业”是今年玛沁县乡村振兴局为促进群众增收推出的新举措。近年来黑土坡治理、人工种草、退化草地改良等各项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产生了大量用工需求。今年以来,该县乡村振兴局联合各乡镇成立乡镇劳务公司,致力于掌握基层劳动力就业情况,将生态修复项目用工和本地劳动力就业联系起来,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端上了绿色碗,吃上了绿色饭”,开启了草场供养农牧民、牧民反哺草场的良性循环,也使得生态保护优先的观念深入人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玛沁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朝着“三生共赢”的发展方向迈进,我们看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生产生活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玛沁正款款向牧民走来。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