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聚焦青海

【聚焦全省两会·图景展望】融合,让城乡区域协同共进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谭梅    发布时间:2023-01-19 08:28    编辑:孔令磊

报告摘登

  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发展整体效能。坚持全省一盘棋,健全统筹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共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农牧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城市生命线工程,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让城镇功能更加贴近群众需要。

  积极培育区域发展新增长极。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深度融入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快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推动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均衡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高原美丽乡村。摄影:谭梅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举目满眼绿,白云伴蓝天。宽阔的马路、错落的楼房、精致的绿化、完善的设施……走在青海高原,不论身处何地,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一条条整洁干净的乡村道路,一户户窗明几净的百姓人家,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村庄,犹如一幅幅油墨画卷,镌刻在高原大地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总体思路,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带动力,着眼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发展中逐步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道路。乡村振兴的“家底”更厚实了,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的基础更牢、成色更足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向愈发清晰,高水平谋划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基调显现,人民群众生活显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良好态势。

  乡村兴旺 产业向前

  振兴乡村,发展产业是关键。作为青海省五星级乡村文化旅游接待点、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和乡麻吉村依托区位优势,打出一个又一个响亮招牌,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田园乡村。

  近年来,依托“油嘴湾花海农庄”,麻吉村旅游收入、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建起农家院,盖起小楼房,村民的生活也是焕然一新。来旅游的游客多了,村级项目综合收入也逐年增多,村里人积极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2022年全村旅游收入1000万元,村民直接分红90万元,全村300多户,至今有200多户人家买了小汽车。

  村子大发展,村里人精气足。很多农民不光积极参加当地县、乡组织的技能培训,掌握了电焊、木工、挖掘机、驾驶员等技艺,还有农民学管理、善经营,在家门口寻上致富路,成为新一代的乡村致富带头人。一件件乡村创业实事正在改变农村、农民的面貌。

  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景区董事长任臣义将这些改变看在眼里,靠着发展乡村旅游,东和乡麻吉村走出了一条产业振兴的宽阔大道。“未来,我们计划对麻吉村的乡村旅游进行提档升级,以发展乡村民宿为主,在农旅结合、文旅结合上多做文章,进一步提升景区吸引力,在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让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青稞、油料、枸杞、藜麦、冷水鱼、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全链条发展,推进‘百企兴百村’行动,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这让省人大代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多松乡党委书记仁青措倍感振奋:“要发展好乡村产业,就要激活内生动力,趟出乡村振兴新路子,增强防返贫能力。希望政府给我们更多的支持,将家乡的绿水青山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品,建成一批中高端个性乡村旅游接待点,融入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打造中,增强农牧民自身造血功能,探索出一条符合高原特色的乡村振兴生态振兴之路。”

  “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载体,全面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借助百企兴百村,推动村集体‘强村’工程,提升发展整体效能。”省政协委员、海东市互助县工商联专职副主席阿生青表示。

  宜居宜业 美丽城乡

  “原来一家5口人挤在2间土坯房里,现在通过危房改造和国家补助,盖起了宽敞明亮的阳光房,既干净又暖和。”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林川乡河欠口村村民张长善家,砖混结构的房屋窗明几净,灰色的地砖,蓝色的落地窗帘,绿意盎然的绿植把新房装扮得古朴典雅。

  为了统筹城乡区域同进步齐发展,海东市把解决农牧民群众住房困难、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本生产生活设施和村庄环境整治作为工作推进的重点,大力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调动农牧民群众积极性,主动参与乡村建设,使农牧民群众在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河欠口村,曾经是产业发展空白、村民生活艰难的贫困村,通过在海拔2800米的高原上发展中药材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起当地经济。种植的当归丰产丰收,村民的牛羊出栏率也有所增长,家家户户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破损的硬化路变成了柏油路,村容村貌大大改善。

  “城乡统筹发展,实实在在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也为基层乡村工作明确了目标,注入了新动力。”省人大代表、海东市互助县林川乡乡长席金莲花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印象深刻。“新的一年,我们还要进一步优化提升农牧区安全饮水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努力让农牧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的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等内容,让省人大代表、西宁市多巴新城管委会主任徐进深受鼓舞。作为西宁市城市副中心、融入“一带一路”新平台的多巴新城,未来将与西宁主城等共同构建“一主两副、两翼并进、生态环抱、组团发展”的生态山水城市格局,成为西宁市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城市空间拓展、功能结构完善、主城区人口疏解、城市建设品质提升的重要空间载体。“政府工作报告为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将积极跟进公共配套设施,助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西宁城市副中心。”徐进说道。

  协同推进 各美其美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村民富裕、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环境优美,让人民群众享受到现代化的服务和配套,还要协同推进城市群建设,形成各区域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柴达木优势资源综合开发水平,增强格尔木省域副中心城市带动能力。这对格尔木市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对标对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各项任务内容落地见效,如何勾勒格尔木未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省政协委员、海西州政协党组书记、主席李科加也对此进行了思考。

  李科加介绍,当前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立足国家赋予格尔木发展定位,按照省政府陆港规划建设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园区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各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初步完成,格尔木陆港园区已批复设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开展,在推进陆港建设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此,他建议,优化管理运行机制,批准成立格尔木市国际陆港建设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加大国家物流枢纽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及补短板项目争取力度,推动“大宗商品+物流金融+保税物流+供应链集成服务”模式各类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惠条件,大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企业和项目,精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而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重要节点城市的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在新的一年中也积极做出规划和布局。

  省人大代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县长马晓瑜表示,要全力打造区域合作先行区。扎实推进“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积极与甘肃省红古区、积石山县、永靖县、永登县开展跨省区生态共治共享,合力打造黄河、湟水河生态绿色廊道。借鉴红古区设施农业先进经验,发展高效高质果蔬产业,打造川海蔬菜生产基地。优化两县区产业布局,延链打造新型铝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全面深化与红古区在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的合作,推进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更大实效,努力让民和成为甘青两省群众生态宜居、绿色宜游、创新宜业的目的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海篇章作出民和贡献。

  记者感言:在青山绿水间书写乡村振兴“亮丽答卷”

  袁家村、云谷川小镇、边麻沟村、红光村……说起青海的乡村,人们总能从特色发展中洞察出她的魅力所在。

  近几年,依托特色资源、产业结构调整,我省各地乡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在川水地区、浅山地区、高海拔地区分别发展果蔬产业、规模化露地蔬菜产业、冷凉蔬菜和食用菌产业,努力打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地……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乡村振兴,也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

  过去的一年,我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打造,坚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耕地保护三条底线,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成果丰硕: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增长,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新建高标准农田21.39万亩(约1.43万公顷),全省高标准农田总量达到458万亩(约30.55万公顷);复种作物、冬小麦、冬油菜、冬蒜种植面积均创历年之最;种业振兴行动成效显著,完成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西宁)建设;乡村建设全面推进,425个村开展乡村振兴试点,互助土族自治县入选全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成效明显的激励县;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建设30个千头牦牛藏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和50个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

  一系列的数据表明今天的青海乡村,正在以产业兴旺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发展现代农业,通过产品、技术、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提高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和标准化,不断推动农业、牧业、渔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升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有所增加。

  同时,全省各地乡村也加大力度整洁村容,完善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保护自然的同时,保护乡村景观和乡村生态系统,适应自然,治理乡村环境污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积极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

  随着我省不断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家传授的产业发展技艺,返乡创业、乡土人才的大量涌现,农牧业科技创新的加持,让农村牧区实现了更多可能,既“富口袋”也“富脑袋”。相信未来,大力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发展的青海,在新征程上定能绘就出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