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青海新闻

【听党话 感党恩 跟党走·和谐青海行】
“幸福清泉”润藏乡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晶    发布时间:2023-03-24 07:30    编辑:何继红

生产线上工人正在忙碌。西宁市大通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3月17日,风和日丽,阳光正好,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村文化广场的大喇叭正放着歌,村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晒晒太阳聊聊天,生活格外惬意。

  伴随歌声,走进上滩村的天然饮用水生产车间,3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明亮宽敞,三五位工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蓝色工装正忙着用叉车把包装好的饮用水运至卡车。走上二楼,透过玻璃墙,可以看到,一大箱瓶坯正在进行紫外线消毒,作无菌处理。处理后的瓶坯进入吹瓶车间,制作成标准大小的水瓶,用于后期罐装。

  “灌装车间是一个高标准的洁净车间,确保每瓶水都在无菌状态下罐装。”车间工作人员赵成才说。包装饮用水在生产线上完成吹瓶、罐装、旋盖等工序后,经过贴标机和封装机,打上商标,打包成箱。自动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生产流程,既高效,又整齐。

  “小方,谢谢你,刚来的时候我看着这些机器就头疼,多亏你一遍一遍地教我,现在我也是熟练工了。”休息时间到了,藏族女工龚彦梅从操作室出来,亲热地拉着一位女孩的手说。

  龚彦梅口中的小方是上滩村90后村民方存莲,水厂建设好后她就来务工了,技术比较熟练。平时,村子里有谁遇到困难,她总是热心帮助。“客气啥,咱们是少数民族村落,村子里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兄弟姐妹都是一家人。自从驻村工作队来了以后,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咱们的日子就能越过越好,您说是不。”听到方存莲这样说,龚彦梅不住地点点头,脸上笑意更深了。车间里工作氛围愉快和谐,各民族同胞互相交流帮助,都在为未来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2021年7月,向化藏族乡党委协调联系上滩村帮扶单位——青海省自然资源厅和派驻工作队单位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立足上滩村泉水资源优势,投资3000万元在此建设天然饮用水厂,并成立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

  “经国家饮用水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青海省有色地质测试中心等单位检测,上滩村的泉水富含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钾、锶等多种矿物质,特别是锶含量较高,水质清澈甘洌无污染,呈天然弱碱性,适宜作为水源使用。”上滩村驻村队员郭磊说。

  由此,一瓶山泉水成功打开上滩村水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之路。

  青海锶之源饮用水有限公司每年可为上滩村村集体经济带来15万元收入。此外,水厂施工建设期间,村民务工收入就达到140万元。如今,天然饮用水厂4条自动化矿泉水生产线设备已经就位并开始试运行,正式投产后预计年生产量可达3.6万吨。

  “多亏了党的好政策,这些年村里不仅新建了村文化广场、老年幸福院、村活动室等,现在还修建了水厂。在这工作我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工资,休息的时候还能陪陪家人,在‘家门口’工作让我感觉很幸福。”看着曾经贫困的小村庄焕然一新,47岁的龚彦梅脸上露出笑容。目前,饮用水厂吸纳劳动力20余人,人均月工资可达到3000元,真正实现村民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愿望。

  过去,上滩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生活状态落后闭塞。星辰转换之间,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精巧别致的农家小院,宽敞通畅的村庄道路,干净美丽的宜居环境……随着配套设施持续完善,村容村貌愈发亮丽,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们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栖息在这片热土的各民族群众凝心聚力、不懈奋斗,达坂山下唱响的民族团结之歌,成为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源动力。

  “饮用水厂的实施,壮大了上滩村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达1.37万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未来,我们要继续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新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打开土鸡、马铃薯、粉条等农副产品销路,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拓宽村民收入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上滩村第一书记王一点坚定地说。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