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青海新闻网 / 青海各地

草、畜、肥 海晏县实现生态养殖“大循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潘玲    发布时间:2023-03-30 08:16    编辑:易 娜

饲草加工。 潘玲/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早春三月,青海湖的风还未吹绿金银滩草原,草原深处已不时传来羊羔叫声。

  在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青海库库诺尔食品有限公司的养殖场,记者见到了成群的小羊羔正茁壮成长,与传统的长时间养殖不同,通过高效养殖的方式,这群满2月龄的小羊羔经过3个月左右饲养,就能出栏,并且肉质鲜嫩,很受消费者喜爱。

  作为一个以牧为主、兼营小块农业的县,海晏县先后被列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目前存栏各类牲畜达85.12万头只。2022年以来,海晏县更是以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样板县”为目标,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统筹推进饲草种植、高效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推动转型升级,建立生态循环链,绿色循环畜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初步形成“种养结合、农牧互补、草畜联动”的绿色循环发展之路。

饲喂藏羊。 李继龙/摄

  饲草种植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前往哈勒景蒙古族乡永丰村的路上,金色的原野上,一群群、一片片牛羊正在悠然啃食着饲草秸秆,让春日的田野涌动着生机与活力。走进青海合方农业有限公司,可以看到成捆的燕麦饲草堆积在仓库里,工人正在把这些燕麦饲草制作成加密包。

  据公司负责人袁剑介绍,通过对燕麦饲草进行加密,可以分拣杂草和腐烂草,做成加密包后,储存时间更长,还能最大程度保留饲草的营养成分。

  记者在现场看到,经过粉碎、揉丝、加密等一系列程序之后,这些成捆的燕麦饲草的小草结长度由原来的10公分变得更短更细。

  “这样的加密包,一个重量在400公斤左右,饲草加密可以让它适口性更好,牛羊爱吃,还能减少饲草浪费。”袁剑告诉记者,2022年公司一共收储了8万捆合计1500吨青干草,优先满足当地养殖企业和周边牧户所需。

  “我们2022年供应给了金藏生态高原藏羊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200吨饲草,剩下的都被其它养殖户买走了。”袁剑说。

  记者了解到,永丰村正探索形成以“草业”为主、衍生其他行业齐头并进的模式,已建成储草规模2万吨的饲草种植储备基地,还开工建设了活畜交易市场,力争打造成饲草种植、活畜养殖、运输、销售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畜牧业产业链。

  “基地建设目前已经投资了1065万元,今年将继续投入600多万元,建设内容还包括饲草料配送中心,流通的饲草都是供给周边大型养殖场和相关公司,比如青海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也是我们的主要客户。我们的目标是建成10万吨级别饲草抗灾保畜基地,现在正在努力中。”永丰村党支部书记更登尖木措告诉记者。

  永丰村是一个纯牧业村,全村可利用草场面积为1.3万公顷,草畜平衡为9733.33公顷。2022年村集体自己种植的饲草面积是193.33公顷,周边村庄的饲草也向永丰村的基地集中,饲草交易量在1万吨左右。

  “我们这个基地的建设助力了全县畜牧业发展,还通过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及订单收草、让利销售等方式,带动了本村50户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今年,我们还打算开展牛羊托管工作,从而实现高效养殖,产生更多效益。”更登尖木措说。

  据海晏县农牧水利科技和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松龙年介绍,为了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海晏县大力发展草产业,打造全州的饲草料生产和储备基地,饲草种植面积达到2400公顷以上,种养结合的产业规模全面形成。

  “大力发展饲草产业,使得载畜量趋于合理,极大地缓解了天然草场放牧压力,从而达到了保护生态与推进生产发展的双赢。”松龙年告诉记者。

有机肥加工。 潘玲/摄

  高效养殖推动数量品质双提升

  惊蛰时节,海晏县甘子河乡热水村的牧户普华加正精心呵护着一批新的羔羊,盘算着新一年的收成。“去年,金藏生态高原藏羊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一共从我这收购了91只羊羔,我繁的羊羔每只重量达到了18公斤,比一般的要重一些,所以每只给我的收购价是650元。眼瞅着这批羔羊马上就到两月龄了,我打算继续卖给合作社,然后继续繁育,这样下来一年四季都有钱挣。”

  青海库库诺尔食品有限公司下属的金藏生态高原藏羊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位于哈勒景蒙古族乡哈勒景村,在合作社的养殖基地,透过干净明亮的玻璃窗,可以看到成群的小羊羔正悠闲地吃着草料。

  “这是两月龄的小羊羔,我们从牧民手里收购回来后,通过科学饲喂,3个月以后就可以出栏了,加速了出栏,而且这样养殖的羊肉质鲜嫩、风味独特。要按以前传统的繁育方式,太小了养不活,要收购12月龄以上的羊才行,收购回来后至少要养4个月才能出栏。”合作社负责人李继龙说。

  这种变化得益于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教授、青海省科技创新平台羊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首席专家侯生珍带领团队坚持多年集智攻关,找到了藏羊母羊妊娠期最佳补饲时间等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关键数据,从而打破了传统藏羊“一年一产”的固有认知,将繁殖规律锁定“两年三产、三年五产”,通过标准化养殖,6月龄羔羊活体重达到了出栏标准,同比提高了112%,实现了藏羊养殖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创新。

  为了推动科技助力畜牧业发展,海晏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与青海大学、青海畜牧兽医科学院建立“校地协作”机制,推广环湖藏羊高效养殖集成、牦牛三增三适、优质饲草丰产栽培等技术,“牧繁农育”“户繁场育”以及“暖季放牧+冷季补饲”的半舍养殖方式成为高效养殖的重要措施。

  记者了解到,按照传统养殖方式,出栏一只羊需要100公斤至150公斤饲料,还另外加40公斤至50公斤饲草,而且因为养殖时间长,会因为饲料不稳定等原因导致肉质不稳定,一只羊能挣80元至100元。采用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后,只需要75公斤饲料和30公斤饲草,而且养殖时间缩短,降低了人力成本,羊的肉质还特别鲜嫩,一只羊能挣上180元。

  李继龙还告诉记者,技术加快出栏提升肉质是一方面,还能缓解草场压力:“采用这个技术以前,羊羔待在草场上12个月,断奶晚,既对草场有压力,还把母羊都拖瘦了,影响后续繁育。”

  目前,金藏生态高原藏羊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年存栏藏羊能达到一万只,通过“户繁场育”的模式,带动周边70余户牧民实现增产增效增收。这70余户牧民,包括甘子河乡核心群4个村的33户,2022年光这33户就出栏了5000多只羊,每只高于市场价80元。

  “我们的羊80%走鲜销,自己加工20%,加工的冷鲜肉通过线上线下卖到了成都广州等城市,为了保证新鲜,和顺丰、京东的冷链物流达成了合作。”青海库库诺尔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继龙说,“接下来,我们打算扩建基地,既流转土地种植饲草,也流转草场作为有机牧场,以实现草畜联动、农牧结合、有机肥循环利用为重点,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牧户发展。”

  地处青海湖北岸的海晏县属环湖地区,这里畜牧业相对发达,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县”,目前藏羊存栏约71万只,藏羊产业逐渐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应用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使天然草场放牧压力和载畜量降低20%,节本增效和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效果明显。”松龙年介绍道,全县正在大力发展以培育环湖高原型藏羊为主的畜牧业,十万只藏羊基地正在抓紧建设中,藏羊高效养殖综合配套技术的全面推广为提高藏羊繁殖率、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022年,海晏县往浙江、上海、新疆、宁夏、甘肃等地销售牛羊20万头只,往山东、云南、广东等地销售肉产品1000余吨。

  “大小”循环促进粪污资源化利用

  料峭春风中,哈勒景蒙古族乡永丰村青海五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有机肥加工正酣。来来往往的货车正繁忙装载加工好的有机肥,供给到各处春耕生产中。

  “我们厂2022年生产了2.5万吨有机肥,原料主要是羊板粪,产值有2500多万元,这些有机肥参与省内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还销往陕西和甘肃。”负责人拓守业告诉记者。

  作为畜牧业强县,海晏县每年产生牛羊粪污28万吨左右,随着养殖规模的增加,这个数字还会上涨。为了把这些粪污利用起来,海晏县实行了“生态养殖大循环模式”。

  全县成立了以青海环友科技有限公司、青海五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有机肥加工企业的有机肥联盟,形成了“种植业+养殖+有机肥加工”的循环农牧业模式。面向全县规模养殖场实行畜禽排泄物“统一收集、统一利用”,由公司定期收集畜禽排泄物,生产有机肥,实现“粪便收集—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的大循环。

  除了这个“大循环”,海晏县正努力在标准化养殖场实现“自我消纳小循环模式”。“小循环”是按照排泄物就近消纳的要求,利用养殖场环境特征,建立“粪便—管道—再生水、粪渣”的排泄物循环利用系统,建成自我生态平衡的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形成“牛羊-粪便-作物”自我消纳利用。

  “我们县还探索形成‘粪、肥、田’等种养循环发展利用新模式,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目前全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86%。”松龙年表示。

  在饲草种植、高效养殖、有机肥生产这个链条上,海晏县还做好建链、补链、强链工作,抓好屠宰加工、销售输出等环节,注册了“海晏牦牛”“海晏羔羊”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清湖源”“可可诺尔”等六个农产品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开发特色农畜产品近200种,培育注册“金藏”等商标32个,使得全县畜牧业发展更加健康,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打造以饲草种植、生态养殖、有机肥加工、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市场化销售于一体的种养加销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链条。”松龙年说。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