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  /  人物故事

星星海之南有个“尼桑吾”
——记第四届青海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果洛州玛多县黄河乡原党委书记多太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李兴发   发布时间:2023-05-05 07:27    编辑:易 娜

多太(右)生前慰问孤寡老人。黄河乡乡政府供图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藏语“尼桑吾”,汉语的意思是“大好人”。这个称呼,被牧民们广泛认同,对于能获此荣称的人而言,他在牧民群众眼里,就是能带来温暖的“阳光”。

  “我们这里只要说‘尼桑吾’,不管是牧民还是党员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去年为救白唇鹿牺牲的老书记多太。”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人大主席阿保与多太共事了20多年,手机里存的工作照见证了多太在黄河乡从“客人”成为“尼桑吾”的点点滴滴。

  黄河乡位于玛多县星星海景区南侧六十公里处,板图像一个竖着大拇指的点赞手势。一直在多太身边工作的加央多杰说:“这个‘赞’给书记当之无愧。”看见多太穿着夹克衫在大雪中搬物资的照片,勾起了他的回忆。

  “多杰,地震了你和家人没事吧?”“那好,走,开车马上回乡上!”2021年5月22日凌晨2点零4分,玛多县发生7.4级地震,震中仅离黄河乡人民政府7公里。这天正好是周六,这是多太忙了两个月后的第一次回家。但在家不到8小时,便在余震中把家人“丢”在了院子里,匆匆赶回了岗位。

  从玛多县城到黄河乡需要一个多小时路程,但在多太再三催促下,面对余震和断桥、裂路,加央多杰绕草地涉河道半小时便开到了黄河乡政府。几乎是跳下车的多杰,冲向寄宿小学,看到学生虽无伤亡但还衣着单薄地淋着风雪,带头跑进余震中随时可能倒塌的宿舍,抢救孩子们的被褥衣物,186名学生无一人冻伤。

  安顿好学生天刚亮,多太组织各村抢修道路,在必经之路热曲河上搭起简易桥梁,救灾物资得以及时运达。直至傍晚,多太才拿起电话询问家里父母和妻儿的情况。

  ……

  白玛纳村位于黄河乡的中部,距离乡政府有百余公里。“书记那张入户照片就是这里拍照的。”村支部书记周太谈到,多太经常会不定期来“打游击”,“打”的就是措手不及,“游”的是牧民生活的冷暖,“击”的是干部无作为。

  村民切保的儿子三年前在肝包虫普查中,被诊断为“疑似肝包虫患者”,切保忙于生计没有及时带儿子复查,在入户调查走访中,多太得知情况后,立即安排复查并联系治疗。

  治愈后切保带着儿子的住院发票,来到多太办公室咨询费用报销细节。忙前忙后帮着办完报销手续的多太发火了:“村委会对肝包虫病例不上报,事后不管不问,是怎么服务群众的?”随后便隔三差五去白玛纳村现场办公,民心齐了,基层“堡垒”得到了加强和完善。

  ……

  一路向南,在黄河乡斗江村外40公里处,有座叫“白马日赞”的山,多太有张工作照就拍摄于此,照片见证了两个县之间20多年悬而未决的草场纠纷的终结。

  山的东侧是达日县特合土乡夏曲村村民吾青家的草场。连续一周斗江村刚官家的牦牛越界,招致吾青的不满,2021年10月17日吾青单方面建起了网围栏,将传统的牧场边界与地图标注的边界之争,由牧户间的纷争演变成了村与村、县与县间的矛盾。

  “那是个周末,利用节假日入户走访是书记一直以来的习惯。”斗江村村党支部书记李旦正回忆,多太一到现场并未以领导的气场压人,而是以兄长身份拉着两位当事人促膝而谈,从远亲不如近邻到和气才能生财,平心静气地调解了三个小时,最终达成了双方牦牛均可“串门吃饭”的“协议”,曾如国界般的不可侵犯,变成了邻里间对开的房门,二十年的纠纷谈笑间泯了“恩仇”。

  “娃娃跑到邻居家,谁还不给点吃喝照顾一下,牛越界吃草不也一样嘛。”多太虽然走了,但迂回谦让、真情打动的调解方式却留了下来。

  事后,多太对全乡调解工作开展了一次“扶正”,“各打三十大板”等简单粗暴的调解方式被“下架”,取而代之的是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积极排忧解难等调解方式。有事找调解员成了牧民的习惯,和气与包容成了流行的风尚。

相关新闻↓
[ 打印 ]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