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白衣之下心系高原 潜心科研造福百姓
——“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郭靓
发布时间:2023-06-07 07:52:52
编辑:易 娜

格日力耐心地为来自海西州德令哈市的小患者检查身体。郭靓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说起高原,人们的直观印象是海拔高、紫外线强、氧气稀薄、自然环境差。但相关研究表明:在适度、符合一定条件的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通过间歇性低氧“习服—适应”过程,可以激活机体潜能、提高心肺血液功能、增强机体氧利用能力、改善人体新陈代谢;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群,每年如有机会可到高原短期疗养或旅游,经低氧刺激,“激活”生理功能和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有益自身健康。

  近年来,随着高原医学研究的深入,高原医学得到更多关注。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教授是高原医学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他40余年如一日,立足青藏高原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群体优势,始终致力于高原医学的研究发展,是高原医学的学科带头人,建成集高原现场、临床水平、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为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高原医学研究平台,造福高原百姓人居健康。

  坚守医者仁心

  做高原百姓的健康守护者

  5月30日上午9时,青海省人民医院专家专科8号诊室门口,慕名而来等候就诊的患者已排起了长龙。诊室内,格日力正耐心详细地向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冷本太询问孩子病史。“体检时查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建议最好马上手术治疗……”冷本太将2岁儿子的化验单和彩超片递给格日力,心神不定、一脸愁容。

  清晨温度较低,格日力先将自己的手搓热,然后再把听诊器捂热后轻轻放在孩子胸口认真听诊,他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检查完,帮孩子拉好衣服、系好扣子,顺手从兜里掏出几颗糖果,笑着放在孩子手里逗他开心。

  “孩子确实有心脏室间隔缺损,但缺损很小,不用担心,现在不需要手术,等孩子5岁时再来找我复查,回去后给孩子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记住了吗?OK!”格日力仔细叮嘱冷本太,还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他,说孩子以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咨询他,不必来回奔波了。

  眼前慈祥又严谨的“老头”在话语末尾夹带着几个不失可爱的“OK”,让冷本太彻底卸下心中的忧虑,他激动地连声回复“OK!OK!”,眼泪抑制不住地流出来,直呼找对了人。

  格日力常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开设“高原病专家门诊”,坐诊时他都会习惯性地先询问患者来自哪里。“我从海西州都兰县香加乡来,是一名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牧民。”“我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来,专程找您复查。”……每当听到这些远道而来的回答,格日力都深感责任重大。

  “我从高原来,更要为高原人民服务。”所以只要是患者的事,他必亲力亲为、雷厉风行,“我立马给你安排检查”“我现在就给你落实床位”……他甚至将自己在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变成诊室,随时随地为高原病患者诊疗。

  格日力有一支同样热爱高原医学的学术团队,每年他都会带领团队定期前往海西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高海拔地区开展义诊活动。往往他们人还未到,患者已拥满等候,询问病史、检查体格、精心诊断、答疑解惑,将健康知识送上高原,把优质医疗送到基层,这是他与团队一直坚守的医者仁心。

  格日力每次出诊都会随身携带一本厚厚的有些泛黄的笔记本,里面积累了他对高原医学研究转化为临床救治方案的宝贵经验。他说:“高原医学是人学,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医药技术和临床应用,帮助高原病患者解除病痛,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坚守教学初心

  做高原医学的人才培育者

  “作为高原医学科研工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怎样服务社会,为高原地区的群众解除病痛。二是在青海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格日力说。

  说起人才培养,近日一直“跟师随诊”在格日力身边的锡林其木格最有感触。来自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的锡林其木格是一名内科主治医师,今年2月来到西宁开始跟着格日力进行临床实践学习。

  “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马虎,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精准诊断、辨证施治、开具处方,格老师在言传身教中感染和引领我们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从始终秉持事必躬亲、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到倾力于科研教学融合发展,格老师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格日力”是蒙古语,意为光辉、光芒,在这位甘肃姑娘看来,格老师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一言一行中散发着金色光芒。

  2001年,由格日力牵头的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成立,2002年设立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点,2006年内科学(高原医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点,实现了青海省高校博士点零的突破,培养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原本土化”博士研究生均奋斗在高原医疗基层一线。

  2021年,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海南州人民医院、海南州藏医院设立博士工作站,格日力带领团队定期前往开展专家门诊、带教查房、学术讲座等活动,提升我省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同时,在基层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我省基层重大健康问题,并针对重大健康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为高原地区人居健康服务。

  2022年,由格日力教授发起、经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的我国高原医学领域首部鸿篇巨著《高原医学系列丛书》出版发行,这是我国高原医学领域首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丛书包括11部书,总字数达700万字,满足医学生和从事高原医学教学、科研及医疗人员的需求。

  今年4月25日,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共建高原病特色病房,格日力说:“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基础上成立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高原特色专科,将高原特色疾病作为医疗重点,临床救治和教学科研有机结合,为高原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坚守赤子之心

  做高原医学的潜心研究者

  在高原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格日力利用青海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等特色,坚持“现场—实验室—临床”三结合研究模式,破解关于高原人群和动物的基因密码。

  2010年,格日力团队首次发现藏族人群适应低氧环境的关键基因。藏族人PHD2-D4E基因突变者有很强的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揭示了藏族人群慢性高原病发病率低的机制。PPARα基因多态性与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相关,提示尽管藏族人摄入大量高脂肪饮食,但其血脂水平并不高,罹患冠心、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低。

  格日力团队研究发现,高原土著动物和世居人群的基因趋同进化。他们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对藏羚羊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藏羚羊低氧适应具有“遗传基础”,表现在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脑红蛋白等携氧蛋白在漫长的低氧适应过程中发生了适应性改变。7个低氧正选基因在藏羚羊、高原鼠兔和藏族人群中有趋同进化现象。正选择集中于血管生成的调节、叶酸及衍生物的合成调节及DNA修复等三大类生物功能相关的基因上,为有效破译藏羚羊高原低氧适应能力、运动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格日力团队还揭示了高原蒙古族人适应低氧环境的特殊基因。成功绘制了世界首部高原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发现青海蒙古族人和青海藏族人共享几种异于低海拔人群的基因,这些基因与肌肉能量代谢、血红蛋白代谢及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首次揭示了高原蒙古族低氧适应相关遗传机制。

  2004年在青海召开的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格日力参与制订了“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成为首部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并被国际高原医学会命名为“青海标准”。“青海标准”作为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的“代表作”,为世界高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高原医学走向世界赢得了“通行证”。

  在中国,特别是在青藏高原,“青海标准”应用于青藏铁路修建、玉树地震灾害重建过程中高原病的诊断及治疗,同时将“青海标准”的相关内容纳入国际级高原医学教科书,应用于本科、研究生教学。

推荐阅读
陈刚会见东方电气集团董事长俞培根一行
省政府党组会议召开 吴晓军主持
第24届青洽会成果发布 三项数据创“历届之最”
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圆满收官
青海省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终止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2023年青海省直招军士招收工作公告
囊谦,铺展“生态+旅游”秀美画卷
西宁市湟中区开展系列双拥活动迎“八一”
24H热点
执“青”之手 下一个十年更精彩
青洽会签约项目数量金额分别较上届增长55%和232%
廓清思想认识 确保行动落实没有偏差
全省干部群众热议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
省总工会与六省总工会达成合作协议 推介疗休养资源
省信用担保集团:以高质量发展检验主题教育成效
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 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青海列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第十届环青海湖(国际)电动汽车挑战赛圆满收官
青海省3家企业获得海关AEO高级认证
热点图片
囊谦,铺展“生态+旅游”秀美画卷
囊谦,铺展“生态+旅...
海南州:消费见证老百姓“稳稳的幸福”
海南州:消费见证老...
从300只到3000只!普氏原羚实现倍增
从300只到3000只!普...
村庄变景区 花开幸福来
村庄变景区 花开幸福来
青海江苏两地送别徐辉
青海江苏两地送别徐辉
从锂电池制造到新能源汽车销售 青海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
从锂电池制造到新能...
逛早市,看最浓烟火气 上半年我省零售业零售额增长13.9%
逛早市,看最浓烟火...
一颗杏子串起幸福产业
一颗杏子串起幸福产业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白衣之下心系高原 潜心科研造福百姓
——“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青海日报
2023-06-07 07: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白衣之下心系高原 潜心科研造福百姓
——“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青海日报
2023-06-07 07:52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白衣之下心系高原 潜心科研造福百姓
——“高原康养医学及产业发展”系列报道之二

  • 2023-06-07 07:52:52
  • 来源:青海日报

格日力耐心地为来自海西州德令哈市的小患者检查身体。郭靓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说起高原,人们的直观印象是海拔高、紫外线强、氧气稀薄、自然环境差。但相关研究表明:在适度、符合一定条件的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通过间歇性低氧“习服—适应”过程,可以激活机体潜能、提高心肺血液功能、增强机体氧利用能力、改善人体新陈代谢;低海拔地区的健康人群,每年如有机会可到高原短期疗养或旅游,经低氧刺激,“激活”生理功能和调整神经系统功能,有益自身健康。

  近年来,随着高原医学研究的深入,高原医学得到更多关注。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获得者、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格日力教授是高原医学的见证者、亲历者、参与者,他40余年如一日,立足青藏高原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群体优势,始终致力于高原医学的研究发展,是高原医学的学科带头人,建成集高原现场、临床水平、动物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为一体的多层次综合性高原医学研究平台,造福高原百姓人居健康。

  坚守医者仁心

  做高原百姓的健康守护者

  5月30日上午9时,青海省人民医院专家专科8号诊室门口,慕名而来等候就诊的患者已排起了长龙。诊室内,格日力正耐心详细地向来自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的冷本太询问孩子病史。“体检时查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医生建议最好马上手术治疗……”冷本太将2岁儿子的化验单和彩超片递给格日力,心神不定、一脸愁容。

  清晨温度较低,格日力先将自己的手搓热,然后再把听诊器捂热后轻轻放在孩子胸口认真听诊,他反反复复听了好几遍,检查完,帮孩子拉好衣服、系好扣子,顺手从兜里掏出几颗糖果,笑着放在孩子手里逗他开心。

  “孩子确实有心脏室间隔缺损,但缺损很小,不用担心,现在不需要手术,等孩子5岁时再来找我复查,回去后给孩子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记住了吗?OK!”格日力仔细叮嘱冷本太,还将自己的电话留给他,说孩子以后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咨询他,不必来回奔波了。

  眼前慈祥又严谨的“老头”在话语末尾夹带着几个不失可爱的“OK”,让冷本太彻底卸下心中的忧虑,他激动地连声回复“OK!OK!”,眼泪抑制不住地流出来,直呼找对了人。

  格日力常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人民医院开设“高原病专家门诊”,坐诊时他都会习惯性地先询问患者来自哪里。“我从海西州都兰县香加乡来,是一名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牧民。”“我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来,专程找您复查。”……每当听到这些远道而来的回答,格日力都深感责任重大。

  “我从高原来,更要为高原人民服务。”所以只要是患者的事,他必亲力亲为、雷厉风行,“我立马给你安排检查”“我现在就给你落实床位”……他甚至将自己在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的办公室变成诊室,随时随地为高原病患者诊疗。

  格日力有一支同样热爱高原医学的学术团队,每年他都会带领团队定期前往海西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等高海拔地区开展义诊活动。往往他们人还未到,患者已拥满等候,询问病史、检查体格、精心诊断、答疑解惑,将健康知识送上高原,把优质医疗送到基层,这是他与团队一直坚守的医者仁心。

  格日力每次出诊都会随身携带一本厚厚的有些泛黄的笔记本,里面积累了他对高原医学研究转化为临床救治方案的宝贵经验。他说:“高原医学是人学,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医药技术和临床应用,帮助高原病患者解除病痛,守护高原人民的生命和健康。”

  坚守教学初心

  做高原医学的人才培育者

  “作为高原医学科研工作者,我最关心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怎样服务社会,为高原地区的群众解除病痛。二是在青海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更多高层次的医疗卫生人才。”格日力说。

  说起人才培养,近日一直“跟师随诊”在格日力身边的锡林其木格最有感触。来自甘肃省酒泉市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医医院的锡林其木格是一名内科主治医师,今年2月来到西宁开始跟着格日力进行临床实践学习。

  “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把患者的健康放在首位,容不得半点马虎,通过望、闻、问、切,为患者精准诊断、辨证施治、开具处方,格老师在言传身教中感染和引领我们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从始终秉持事必躬亲、谦逊严谨的治学态度,到倾力于科研教学融合发展,格老师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格日力”是蒙古语,意为光辉、光芒,在这位甘肃姑娘看来,格老师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一言一行中散发着金色光芒。

  2001年,由格日力牵头的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成立,2002年设立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硕士学位点,2006年内科学(高原医学)被批准为博士学位点,实现了青海省高校博士点零的突破,培养的“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原本土化”博士研究生均奋斗在高原医疗基层一线。

  2021年,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藏医院、海南州人民医院、海南州藏医院设立博士工作站,格日力带领团队定期前往开展专家门诊、带教查房、学术讲座等活动,提升我省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同时,在基层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我省基层重大健康问题,并针对重大健康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为高原地区人居健康服务。

  2022年,由格日力教授发起、经国家出版基金管理委员会资助的我国高原医学领域首部鸿篇巨著《高原医学系列丛书》出版发行,这是我国高原医学领域首次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该丛书包括11部书,总字数达700万字,满足医学生和从事高原医学教学、科研及医疗人员的需求。

  今年4月25日,青海大学高原医学研究中心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共建高原病特色病房,格日力说:“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基础上成立集医教研为一体的高原特色专科,将高原特色疾病作为医疗重点,临床救治和教学科研有机结合,为高原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坚守赤子之心

  做高原医学的潜心研究者

  在高原医学教学与科研工作中,格日力利用青海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突出“高原、民族、地域”等特色,坚持“现场—实验室—临床”三结合研究模式,破解关于高原人群和动物的基因密码。

  2010年,格日力团队首次发现藏族人群适应低氧环境的关键基因。藏族人PHD2-D4E基因突变者有很强的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揭示了藏族人群慢性高原病发病率低的机制。PPARα基因多态性与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水平显著相关,提示尽管藏族人摄入大量高脂肪饮食,但其血脂水平并不高,罹患冠心、高血压的发病率也较低。

  格日力团队研究发现,高原土著动物和世居人群的基因趋同进化。他们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对藏羚羊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发现藏羚羊低氧适应具有“遗传基础”,表现在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脑红蛋白等携氧蛋白在漫长的低氧适应过程中发生了适应性改变。7个低氧正选基因在藏羚羊、高原鼠兔和藏族人群中有趋同进化现象。正选择集中于血管生成的调节、叶酸及衍生物的合成调节及DNA修复等三大类生物功能相关的基因上,为有效破译藏羚羊高原低氧适应能力、运动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格日力团队还揭示了高原蒙古族人适应低氧环境的特殊基因。成功绘制了世界首部高原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发现青海蒙古族人和青海藏族人共享几种异于低海拔人群的基因,这些基因与肌肉能量代谢、血红蛋白代谢及血管新生有密切关系,首次揭示了高原蒙古族低氧适应相关遗传机制。

  2004年在青海召开的第六届国际高原医学大会上,格日力参与制订了“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成为首部国际慢性高原病诊断标准,并被国际高原医学会命名为“青海标准”。“青海标准”作为中国高原医学研究的“代表作”,为世界高原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我国高原医学走向世界赢得了“通行证”。

  在中国,特别是在青藏高原,“青海标准”应用于青藏铁路修建、玉树地震灾害重建过程中高原病的诊断及治疗,同时将“青海标准”的相关内容纳入国际级高原医学教科书,应用于本科、研究生教学。

作者 郭靓
编辑:易 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