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97岁的高德才坐在沙发上闭着眼睛吸着氧气,身体不由自主地缓缓向右倾斜,说时迟那时快,55岁的女儿高玉英为了让父亲坐正,急忙拄起拐杖走向父亲,左臂依靠拐杖支撑,右手用劲拉住父亲的衣袖……
“父母教我做人要勤劳”
高玉英两岁时,因小儿麻痹双腿突然无法站立,父亲高德才带着她在省内外四处求医,经过长时间的治疗,高玉英的右腿恢复了正常功能,但左腿因发育不全,只能借助双拐行走。肢体的残疾并没有让高玉英气馁,成年后她参加了工作,后来又做起了小生意。
2000年,高玉英在西宁市城中区城管局的帮助下,在水井巷找了个小摊位,她和丈夫杨如才带着3岁的孩子,开始卖玉米、烤红薯。后来,水井巷相关管理人员帮她找了一个小铺面,她又开始卖冷饮、雪糕,收入有所增加。冬季生意进入淡季,为了增加收入,她和丈夫又学着炒栗子。“付出就会有收获,生活有了奔头,苦也不觉得苦了。”高玉英说。
过了几年,因为市场道路改造,高玉英又开始重新寻找铺面。“2008年,西大街百货商店帮我们找了个地方,还降低了租金。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她说,那时来西宁旅游的人很多,她和丈夫经常半夜12点回家,凌晨2点才吃饭,早晨8点多又赶到店里。经过十多年的打拼,一家人终于买下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
高玉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说,那是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她小的时候,总是看着父母在辛勤劳作,对有困难的邻居,也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父亲经常对她说:“要与人为善。”
“父亲养我小,我想守他到老”
前不久,父亲发烧住院,高玉英和两个哥哥倾尽全力照顾。父亲出院后,高玉英严格按时间给父亲喂药喂饭。
上午10点半,高玉英搅拌着碗里的药,喂给父亲喝。“爸爸,乖。吃药啊。”她拿着小勺,一勺一勺喂到老人口中。
“噗、噗……”感到口苦,老人闭着眼睛,把药全吐了出来。
“不能吐啊,我慢点,你好好喝。”老人似乎听懂了,又艰难地咽了几口。
反复多次,小半碗中药终于喝完了。她又倒了些温水,让父亲漱漱口。
“近几年,我爸的阿尔兹海默症和小脑萎缩越来越严重了,根本离不开人。”高玉英说,10年前,母亲去世后,高玉英一家和老人住到了一起。为了照顾父亲,夫妻俩商量后关了小店。
在高玉英家的客厅,贴着一张时间表,精确地将每天分为11个时段。“8点30分起床,9点30分走路拍背,10点50分走路拍背……12点吃饭……15点打果汁……22点睡觉。”在时间表上还备注着每次走路15分钟,拍背15分钟。
“现在父亲就像小孩,身边一刻也离不开人。”高玉英平时特别注意营养搭配,老人咀嚼功能下降,她就把果蔬打成汁让老人喝,每天中午要有绿色蔬菜、牛肉,晚上做面食,一日三餐不仅要吃饱,还要注意营养均衡。
一家人温暖相守
2021年,高玉英的丈夫杨如才突发脑出血,治疗了3个月,病情才慢慢好转。丈夫住院时,高玉英每天要给他喂饭、擦身、按摩。丈夫呼吸困难、吐不出痰时,她帮助往外吸,这个动作每天需要重复几十次。丈夫做完手术后只能吃流食,高玉英就将食物打碎,从鼻管里一点点喂进去。
父亲需要照顾,大病初愈的丈夫也需要照顾,高玉英一个人忙不过来,家中又请了保姆来帮忙。在她心中,父亲和丈夫一个也不能落下。
女儿杨梦娇从小就帮忙做家务,给姥爷做饭、端水、洗衣。高玉英说,女儿很懂事,大学毕业后,回到西宁上班,孩子舍不得花钱,总说留着给姥爷买点好吃的。
今年55岁的高玉英,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她说:“一路走来,我遇到了许多好心人,是他们的无私帮助支撑我走到现在,照顾父亲和丈夫,我责无旁贷。”高玉英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孝老爱亲的美德,给身边人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