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盛夏青海,草木葱茏,花香四溢,从三江源头到瀚海戈壁,从环湖流域到河湟谷地,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的和谐美丽新画卷。
国之兴衰系于制,民之安乐皆由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青海承东启西、联疆络藏,自古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与时俱进加强社会治理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公共安全应急响应体系,及时排除各类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
嘱托在心,力践于行。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青海围绕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命题,探索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青海路径,建立起“三种类型、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达到新水平,高原大地奏响共建共治共享和谐乐章。
党建引领,走出社会治理新路子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夏日炎炎,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声,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育才路社区毛纺西院小区群众文艺之家内,老人们载歌载舞,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有没有党组织,真是大不一样!自从有了这个党建‘微综合体’,我们小区变得越来越好了!”说起小区这几年的变化,在这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刘明德老人逢人就夸。
毛纺西院属于破产企业老旧小区,下岗职工多、基础设施差、管理难度大、安全隐患多,曾是这个小区的真实写照。针对这一现状,育才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2020年在毛纺西院内打造基层党建“微综合体”,设置“群众文艺之家”“红色物业之家”“党群服务之家”“党群议事之家”,建立由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四方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集中讨论、解决小区居民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如去年供暖季小区居民反映暖气不热的问题就是通过“四方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的。
2021年,该小区纳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如今,坑坑洼洼的路修好了,楼梯间装上了声控灯,更换了智能水表,小区居民还能在新建的广场上唱歌跳舞……
以毛纺西院为代表的老旧小区的改造,印证着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治理最好的“催化剂”,也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最佳途径”,更是青海牢记嘱托,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交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崭新答卷的生动实践。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青海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把党委领导体现贯彻到社会治理全领域全过程各方面,以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方式、手段,创新做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各项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良性互动,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形成,在高原大地描绘了一幅百姓期盼、社会满意、世人瞩目的平安画卷。
平安筑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没想到自己和弟弟的矛盾,在阿柔管家的帮助下得以化解,群防群治让我们老百姓更觉得平安、舒心。”初夏六月,海北藏族自治州阿柔乡牧民老仁来到阿柔管家才让东知布家里,对这位“管家”表示感谢。
老仁和兄弟曾因草场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在阿柔管家的主持调解下,兄弟俩握手言和。这是阿柔乡因地制宜打造“千岗万哨+阿柔管家”治理品牌的缩影,也是青海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中,针对本地区社会特点,创新开展地方社会治理的生动写实。
阿柔乡是一个牧业乡,针对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特点,乡里整合党员、林草管护员等13类人员和广大群众组成“一线哨兵”,从哨兵中选出“哨兵精英”,也就是网格员,由他们对反映的问题先行处理,处理不了的上报村两委或乡党委、政府处理,并在全乡5个片区各确定1名“阿柔管家”,相当于网格长,同时乡里党政领导担任网格、民情、边界守护、风险等管家,从而形成百姓、哨兵、精英、管家的金字塔型群防群治模式,最大程度激发群众自治力量。
青海是农区、牧区、城区三合一省份,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分类治理、精准施策、聚焦发力。
在推进社会治理进程中,青海注重与时俱进,努力探索治理精准、服务高效的社会治理新途径,特别是针对新问题采取新方法、探索新规律,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初步建立起城区、农村、牧区三种类型,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四个层级的青海特色治理模式,形成了层级分明、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从西宁“红色物业”模式到海东“网格呼叫、党员报到”,从黄南“一核三治”到海南乡村治理“贵南样板”再到果洛达日“以牧治牧”……一个个立足实际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政策举措,成为青海探索一条符合省情特点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的有力注脚,让基层社会治理全新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迸发。
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平安是民生之需,如何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平安青海建设“十个一”工作要求,青海始终把平安建设作为系统工程,突出“打、防、管、控”四个重点环节,努力提升专业化水平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不断夯实平安青海建设根基。
“涉案金额高达540万元,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追赃挽损69100元。通过串并梳理排查出潜在受害人2000余名,涉案金额高达5540余万元。”6月中旬,海东市公安机关破获一起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为百姓及时挽回损失的同时,有力打击了电诈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循法而行,依法而治。群众最痛恨什么,就打击什么。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到常态化开展再到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从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到雪亮工程,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到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从缉枪治爆到禁毒扫黄……青海始终坚持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形成强大震慑,着力提升破民生“小案”的能力,依法坚决打击“盗抢骗”“食药环”“黄赌毒”等民生领域违法犯罪,平安青海建设步伐稳健有力。
据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抽样调查,2022年,全省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3.91分,较上年提高1.04分,连续十年实现稳步上升。
法治保障,让平安成色更亮丽
“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善宣讲、能调解、会治理,关键时刻找得着、用得上。”6月27日,为期四天的青海省首届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法律明白人”骨干培训班结束后,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约改镇格欠村党支部书记、“法律明白人”尕玛久美很快给自己列出了“执业规范”。
记者了解到,“法律明白人”扎根基层,充分利用人熟、地熟、事熟的先天优势,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今,全省已遴选建档“法律明白人”11231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有序推进。
这正是青海以法治保障社会治理不断发展的生动实践。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创新社会治理,法治的底色不可或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青海不断深化省情认识,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坚持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增强法治保障能力、完善法治监督体系、推进党内制度建设等方面同向发力,法治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法治越有保障,群众越有安全感获得感。青海注重发挥法治在推进社会治理、建设平安青海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把法治方式贯穿平安青海建设全过程。近年来,重点围绕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领域强化制度供给,审查批准了涉及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全域旅游、义务教育、美丽乡村建设等一批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法律条例,有效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从在全国率先制定《青海省高原美丽城镇建设促进条例》到出台全国首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再到制定关于禁止非法捕猎、交易和使用野生动物等法规条例……一个个法规条例的制定出台,形成了以法治方式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铭记嘱托,感恩奋进。青海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聚力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建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