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人物故事
【乡村振兴在青海】90后村医的选择和坚守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①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宋明慧 王 臻 陈 晨
发布时间:2023-08-08 08:25:34
编辑:王易

  编者按:脱贫攻坚成果斐然、乡村振兴正当其时。连日来,《青海日报》融媒体报道组深入乡村、走近群众,围绕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体呈现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动实践、鲜活故事,全面报道青海在深入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真实变化。今起推出“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祝可花正在给村里的老人量血压。宋明慧/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作为一名90后年轻人,毕业后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成为乡村健康的“守门人”。

  8月3日,在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沙卡村卫生室见到祝可花时,她正收拾着血压测量仪,细致地给前来检查身体的老人叮嘱着:“血压正常,但最近天气炎热,还是要注意饮食,多吃些清淡的饭菜,感觉不舒服了就赶紧过来,或者给我打电话。”

  祝可花是沙卡村目前唯一的乡村医生,也是平安区不多见的年轻村医。对她而言,乡村是青春的选择,也是圆梦的舞台,所以2017年从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

  当时的沙卡村,因原来的村医年龄较大面临退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村医“断档”的难题,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要跑到两公里外的古城乡卫生院去看病,有些小病能扛也就扛下来了。就在村里医疗服务供给无法满足村民就医需求的时候,祝可花回到村里,挑起了这份重任。成为村医后的第一件事,她就请原来的村医协助自己,开始了详细的入户调查,以摸清每家每户的健康情况。

  在问及沙卡村有多少户多少人时,祝可花不假思索地说出“有139户526人”。其实,这和她平常扎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从开始挨家挨户入户调查,到彻底摸清情况,花费了将近大半年时间。当时,因为刚毕业年龄还小,有人当面就质疑地问我‘你真的会看病吗?’现在,大家都非常信任我,除了看病,乡亲们还经常和我拉家常,就像家里人。”祝可花说。

  作为一名村医,祝可花不仅负责着村里104户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还要重点监测42户重点户的健康管理。她认为,当前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全力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一定要坚持做好每周一次的入户随访,及时做好健康监管。

  谈起这些年乡村医疗服务供给优化和水平提升,祝可花感触颇深。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9年,沙卡村卫生室在平安区卫生健康局支持下实现了提升改造,修缮后的村卫生室有了独立的药房、诊断室、病房、治疗室。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同时,村里的老年人免费体检、儿童免费营养包等工作深入开展,健康帮扶在广大乡村不断延伸。

  随着乡村医疗水平不断提升,预防小病、防止大病有了保障,以健康帮扶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惠及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如今,在沙卡村卫生室,电脑已成为标配,免密脸部认证的设备也摆在桌子上。祝可花说,现在村民看病买药都要刷医保卡,以前有病能扛就扛,现在有了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大家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不舒服就会及时就医,真正守护了农村老百姓的健康。

  祝可花认为,她所从事的是一份关乎生命的职业,所以手机24小时必须保持畅通。说到这里,她想起曾经对村里一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救治。深冬的一天,凌晨三点时,漆黑夹着寒冷,她接到患者家属打来的求救电话,未曾多想两岁的孩子怎么办,便起身迅速赶往患者家里救人。到达病人家,在简单的施救后,她叫来自己家人,用自家车载着病人往西宁赶去,同前来的救护车会合。早晨六时许,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说到这里,一丝欣慰的笑容从祝可花脸上拂过。当记者问她:“面对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的心脏病患者,你怎么想着要冒风险坚持用自家的车去送病人呢?”她的回答很质朴:“救人是医生的职责,面对病患,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能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都会义无反顾。”

  如今的祝可花,早已褪去曾经的青涩,面对各项乡村医疗工作可谓游刃有余。成为村医的这些年,她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日益成长为村民信得过的好医生。她说:“这些年,很多培训都是政府免费组织的,通过不断‘充电’,业务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如今只要有时间,我还会到古城乡卫生院去学习。”

  祝可花对过去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历历在目,上门随诊、入户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等,在她的心里都有本“台账”。在谈到村里目前的情况时,她说:“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所以我更要干好这份工作,为老人孩子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在问及今后是否还有更高追求时,她坚定地说:“留下来是因为热爱、因为情怀,今后,我依然会尽全力干好村医这份工作。”

推荐阅读
陈刚胡昌升一同在青海民和县甘肃积石山县调研
陈刚吴晓军与信长星许昆林一行座谈
青海2县入选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
青海省发布涮烤类及自助类食品消费安全提示
西宁城区2023年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分数线公布
省退役军人、其他优抚对象优待证优待目录第一批
亮出精品赛事 湟中举办昆仑武术大赛
海东“桃花源”里桃熟了
24H热点
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以实绩实效检验初心使命
全国第三!看青海消费市场如何持续发力
青海省牦牛藏羊产业集群总产值达327亿元
青海省多个典型获评全国“三下乡”先进
2023首届(青海)黄河文化旅游带宣传推广活动启动
省政协开展"品读翰墨书香 弘扬黄河精神"委员活动日
《青海省农村(社区)党员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印发
上半年全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汇聚干事创业强大磁场
瞄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青海裁判们的大运会荣光
以军供站正规化标准化发展推动军供服务保障提能增效
热点图片
海东“桃花源”里桃熟了
海东“桃花源”里桃熟了
青海泽库:首届游牧民俗文化旅游节暨八月草原盛会开幕
青海泽库:首届游牧...
解码三江源头的“诗与远方”——“文旅融合看青海”蹲点调研之一
解码三江源头的“诗...
天上玛多 生灵净土
天上玛多 生灵净土
97天点火投产!晶科能源新速度
97天点火投产!晶科...
跑跑停停的藏野驴
跑跑停停的藏野驴
文旅促振兴 美景变“钱”景
文旅促振兴 美景变“...
一体监测集纳山情湖况
一体监测集纳山情湖况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90后村医的选择和坚守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①

青海日报
2023-08-08 08:2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乡村振兴在青海】90后村医的选择和坚守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①

青海日报
2023-08-08 08:25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乡村振兴在青海】90后村医的选择和坚守
——“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①

  • 2023-08-08 08:25:34
  • 来源:青海日报

  编者按:脱贫攻坚成果斐然、乡村振兴正当其时。连日来,《青海日报》融媒体报道组深入乡村、走近群众,围绕各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立体呈现乡村振兴一线的生动实践、鲜活故事,全面报道青海在深入实践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真实变化。今起推出“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祝可花正在给村里的老人量血压。宋明慧/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作为一名90后年轻人,毕业后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当起了乡村医生,成为乡村健康的“守门人”。

  8月3日,在海东市平安区古城乡沙卡村卫生室见到祝可花时,她正收拾着血压测量仪,细致地给前来检查身体的老人叮嘱着:“血压正常,但最近天气炎热,还是要注意饮食,多吃些清淡的饭菜,感觉不舒服了就赶紧过来,或者给我打电话。”

  祝可花是沙卡村目前唯一的乡村医生,也是平安区不多见的年轻村医。对她而言,乡村是青春的选择,也是圆梦的舞台,所以2017年从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了家乡。

  当时的沙卡村,因原来的村医年龄较大面临退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村医“断档”的难题,村民们有个头疼脑热要跑到两公里外的古城乡卫生院去看病,有些小病能扛也就扛下来了。就在村里医疗服务供给无法满足村民就医需求的时候,祝可花回到村里,挑起了这份重任。成为村医后的第一件事,她就请原来的村医协助自己,开始了详细的入户调查,以摸清每家每户的健康情况。

  在问及沙卡村有多少户多少人时,祝可花不假思索地说出“有139户526人”。其实,这和她平常扎实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从开始挨家挨户入户调查,到彻底摸清情况,花费了将近大半年时间。当时,因为刚毕业年龄还小,有人当面就质疑地问我‘你真的会看病吗?’现在,大家都非常信任我,除了看病,乡亲们还经常和我拉家常,就像家里人。”祝可花说。

  作为一名村医,祝可花不仅负责着村里104户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等,还要重点监测42户重点户的健康管理。她认为,当前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期,全力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十分重要,一定要坚持做好每周一次的入户随访,及时做好健康监管。

  谈起这些年乡村医疗服务供给优化和水平提升,祝可花感触颇深。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2019年,沙卡村卫生室在平安区卫生健康局支持下实现了提升改造,修缮后的村卫生室有了独立的药房、诊断室、病房、治疗室。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的同时,村里的老年人免费体检、儿童免费营养包等工作深入开展,健康帮扶在广大乡村不断延伸。

  随着乡村医疗水平不断提升,预防小病、防止大病有了保障,以健康帮扶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惠及广大群众,民生福祉不断改善。

  如今,在沙卡村卫生室,电脑已成为标配,免密脸部认证的设备也摆在桌子上。祝可花说,现在村民看病买药都要刷医保卡,以前有病能扛就扛,现在有了更加完善的医疗保障,大家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不舒服就会及时就医,真正守护了农村老百姓的健康。

  祝可花认为,她所从事的是一份关乎生命的职业,所以手机24小时必须保持畅通。说到这里,她想起曾经对村里一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救治。深冬的一天,凌晨三点时,漆黑夹着寒冷,她接到患者家属打来的求救电话,未曾多想两岁的孩子怎么办,便起身迅速赶往患者家里救人。到达病人家,在简单的施救后,她叫来自己家人,用自家车载着病人往西宁赶去,同前来的救护车会合。早晨六时许,病人终于脱离了危险。

  说到这里,一丝欣慰的笑容从祝可花脸上拂过。当记者问她:“面对当时情况十分危急的心脏病患者,你怎么想着要冒风险坚持用自家的车去送病人呢?”她的回答很质朴:“救人是医生的职责,面对病患,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线希望,只要能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都会义无反顾。”

  如今的祝可花,早已褪去曾经的青涩,面对各项乡村医疗工作可谓游刃有余。成为村医的这些年,她不断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日益成长为村民信得过的好医生。她说:“这些年,很多培训都是政府免费组织的,通过不断‘充电’,业务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如今只要有时间,我还会到古城乡卫生院去学习。”

  祝可花对过去开展的每一项工作都历历在目,上门随诊、入户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等,在她的心里都有本“台账”。在谈到村里目前的情况时,她说:“现在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来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所以我更要干好这份工作,为老人孩子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在问及今后是否还有更高追求时,她坚定地说:“留下来是因为热爱、因为情怀,今后,我依然会尽全力干好村医这份工作。”

作者 宋明慧 王 臻 陈 晨
编辑:王易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