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海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践行宗旨为民造福”具体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发力,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在为民解忧办实事中彰显主题教育成效。
深化实践载体
解难点破“瓶颈”
青海始终把办好民生实事、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内容,将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与推进主题教育各项任务贯通起来,谋实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实践载体,查实找准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堵点和制约青海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严实作风是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省委坚决表明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政治态度,部署开展以案促改专项教育整治、全省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制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若干措施》《中共青海省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违规吃喝“十严禁”纪律要求,推动党员干部政治强起来、思路活起来、工作实起来、纪律严起来、作风硬起来。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全面启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全面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达7.5%,三江源地区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提高11%、30%以上,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青海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党内教育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学习,不断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制定出台《青海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组织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等10项行动和民族工作数字化、精美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3项工程。持续打造“指尖上的青绣”“舌尖上的拉面”等民族团结创建品牌,不断夯实民族地区发展基础。积极创新探索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构建“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民族工作模式,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
立足主责主业
办实事解民忧
今年以来,青海民政部门围绕主题教育,重点聚焦特殊困难人群助餐服务需求,全力提升城市和农村助餐供给服务能力,不断满足老年人就近就餐需求,利用现有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在全省打造了50个具备综合助餐、日间照料等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点(站),利用现有农村互助幸福院和闲置房屋等资源,推进邻里互助助餐模式,在全省打造了100个具备助餐及日间活动功能的农村互助养老点(站),努力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主题教育开展得好不好,归根到底要看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效怎么样。
全省第一批主题教育各单位紧扣职能职责,围绕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梳理形成为民办实事清单,以为民办实事的实绩实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聚焦精准落实惠民补助政策,依托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和低收入预警系统,将全省1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监测范围,累计将全省低收入人口中的35.2万人纳入低保,1.7万人纳入特困救助供养范围,实施临时救助4.28万人次。
聚焦群众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的“不动产登记难”问题,制定专项整治方案,对不能办理不动产登记的92个小区6.51万户(套)住房进行台账式管理和项目化推进,分类制定10条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对符合化解政策的逐个化解。
针对医疗成本高问题,通过用药目录调整,将覆盖恶性肿瘤、糖尿病、慢阻肺等病种的70种药品纳入门诊慢特病用药范围,极大地保障参保人员用药需求,有效减轻参保群众负担。
针对水利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薄弱问题,协调落实水利建设资金25亿元,支持实施引大济湟等3项重大水利工程、8项水源工程、15项中小河流治理、35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项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52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水平得到巩固提升。
一桩桩、一件件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图景。青海从群众最期盼的问题入手,用实打实的举措解难事、办实事,让“人民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以民生“温度”检验主题教育“深度”。
聚焦群众关切
出实招见实效
群众利益无小事,点点滴滴见初心。
今年6月底7月初,省高级人民法院一揽子化解了22件房屋买卖合同纠纷当事人涉及的股权转让纠纷、房屋买卖纠纷、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公司盈余分配纠纷等衍生的相关诉讼案件50余起,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
“本案案情错综复杂,案件当事人以及案外人之间关系环环相扣,各当事人及案外人对于人民法院的各项裁判和执行程序抵触情绪极大,案件办理一度遇到瓶颈。”省高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省高院克服就案办案思想,以一体解决所有纠纷,减少当事人诉累为切入点,通过主动与当事人耐心沟通调解,在查明案件事实的基础上,摆事实讲法理,从案件源头解决矛盾,平衡各方利益,最终一揽子解决了本案涉及的所有纠纷,最大限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护了各方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海积极探索开展“民呼我为”“接诉即办”等,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百姓的烦心事,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幸福生活。
推出落实全省助企暖企春风行动一系列惠民措施,全省1万余名助企联络员深入1.3万家帮扶企业,解决企业提出的各类问题诉求4800余项,回应解决一批人才用工、要素保障、税费优惠、手续审批、医疗社保等困难诉求。
依托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加大全省25个国家和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劳务输出力度,举办2023年“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暨东西部协作就业务工省级大型专场招聘会,现场达成就业意向1600余份。
全省公证行业推出六项便民服务措施,落实“一次办”,在公证事项原有65项“最多跑一次”的基础上,让70%以上公证业务“提速”,确保群众1-3个工作日取证。落实“容缺办”“免费办”“网上办”,努力提升了公证服务效能。
全省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在主题教育中激发出来的工作热情和进取精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帮助基层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真正把“民生所盼”变成“民生所赞”,推动人民幸福成为新时代新征程青海现代化建设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