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聚焦青海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金色热贡细绘文旅融合“工笔画”
——“文旅融合看青海”蹲点调研之五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咸文静
发布时间:2023-08-30 07:46:45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分钟,你会看到怎样的同仁?

  在不久前举行的“品热贡艺术·寻乡愁记忆”采风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从业人员和网络达人用1分钟的短视频,将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特有的文化产品、自然风光、特产好物“晒”到了全国。

  作为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同仁文化资源素来优越,是全省惟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张考卷面前,这个似乎赢在起跑线上的城市,如何发挥优势,让文旅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今年1至7月份的这组数据给出同仁探索的答案:旅游收入9.37亿元,旅游人次198万,文化产业收入4.6亿元。

  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同仁让文旅融合实现“1+1>2”。

  “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5A级景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紧抓旅游旺季机遇,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建设同仁高原文化旅游名城,吸引更多游客来同仁。”在刚刚召开的中共同仁市委一届七次全体会议上,同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国这样说。

扎毛乡民宿——芊桑别院。张鹏/摄

  一镇:画出一座特色小镇

  你可相信,一个地处隆务河畔的小山村,却有近百个唐卡画院。

  在同仁市隆务镇吾屯下庄村,热贡龙树画苑内,副院长完德尖措化身导游,向游客讲起了村子的变迁:“以前,村里的老人画唐卡,跟旅游完全不沾边。随着画唐卡的人越来越多,唐卡不仅走出河谷,甚至走向了世界,小村庄一下子跟国际接上了轨。”

  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随着隆务河谷里的画院越来越多,热贡艺术产业集群和规模化特征愈发明显。

  “热贡艺术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隆务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娘吉合告诉记者,“以唐卡为代表,我们整合堆绣、泥塑、雕刻等热贡艺术产品,孵化出许多家画院,带动众多人口从事相关行业,走出了一条深挖特色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10年前,集唐卡设计、加工、生产、销售、培训、宣传、展览于一体的龙树画苑建成运行。完德尖措介绍,这些年,画苑以“画苑+农户+基地”为经营模式,一方面广纳生源,培训学徒近千人;另一方面,依托旅游业,融合发展文旅经济。

  为确保吾屯特色小镇建设实现热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当地确定了以小镇为载体,将吾屯上庄村、吾屯下庄村打造成为一个集艺术创作、传习教育、收藏展览、文化体验、展示销售、住宿接待、艺术休闲、民俗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小镇的建设思路。2018年年末,省政府正式批准命名吾屯上下庄村为同仁·唐卡特色小镇。

  从地域名称到文化品牌,正如完德尖措说的那样,唐卡想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吸纳画师、多产作品,还要重视品牌化和市场化推广,打通销售门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夏吾角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获得者。在他的仁俊院里,包括唐卡、泥塑在内的各类热贡艺术作品有序陈列,门口的墙壁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的牌子格外醒目。

  和一些画师的作品不同,夏吾角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各类传统和现代绘画流派的艺术养分,不断融合创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内容有创新,画法也有创新的,让唐卡的主题不仅仅是宗教。”夏吾角说。

  相比父辈在技艺上的突破,夏吾角的儿子桑德加把创新的目光投放在旅游市场上。挂件、摆件……小巧、精美的文创产品一经上市就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借力文旅产业助推文化艺术发展成为同仁市89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的内生动力。据同仁市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卓玛介绍,当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为辐射点位,与300多家各种经营模式的文化企业嵌入发展。

  5月13日,北京798艺术区又新增了1家“热贡艺术(唐卡)北京推广中心”。如今,设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的热贡艺术(唐卡)展销窗口多达200多处,举办热贡艺术为主的宣传、展示、交易等活动,热贡艺术(唐卡)产业正在不断地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精进。

  这条热贡艺术的创新传承之路,也是当地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热贡艺术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今,同仁有3.6万人从事相关行业,形成“家庭、村落、高校、传习中心”多渠道传承格局。

传授唐卡绘画技艺。同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村:绿水青山加速“变现”

  保护生态和实现发展,对同仁来说,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应对,而是相互促进的共赢。

  毗邻麦秀国家森林公园的扎毛乡,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景、冬可玩雪,乡域内有历史悠久的古迹遗址,也有民族风情浓郁的古寺、村落,还有藏族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独特。

  乡政府所在地扎毛村有235户995人,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藏族村落。过去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世居在此的村民依靠种植青稞、小麦自给自足,增收渠道狭窄。

  柳暗花明间,村民找到了“靠山吃山”的新路子。

  “十三五”期间,扎毛乡以打造“全国最美藏乡、建设乡村旅游聚集地”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业。五年间,整合各类项目,建设了旅游度假休闲营地、民族特色文化广场等项目。2016年,扎毛村被评为“最美宜居乡村”,2017年评为“全国文明村”。

  当记者来到扎毛村的网红民宿——芊桑别院时,蒙蒙细雨中,氤氲山气扑面而来。

  杜海俊是芊桑别院的运营经理。他介绍,投资1300万元的芊桑别院建有独栋别墅、360度环景玻璃房等共9栋。除了颇具格调的装修之外,餐饮方面也以当地的特色菜品为主。今年3月正式营业后,通过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从服务员干起,今年24岁的才让南杰现在是芊桑别院的经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他每个月有最低6千元的收入。这家民宿的工作人员中,像他一样的本地人有七八个。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2022年扎毛村被列入了同仁市8个乡村建设示范村的行列,整合落实了村道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12个项目,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打造的集装箱民宿、农家“KTV”、露台观景点、网红打卡区等旅游设施综合体的建设,让乡村旅游“一条龙”服务链条日趋完善。

  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藏族村,变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扎毛村的发展之路,折射出一条青山“变现”的路径。

  “前两年,村里的旅游人数达到了2万余人,旅游收入及其他产业收入达到100多万元。”扎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宽他日才让告诉记者,2022年扎毛村集体收入达645400元,每户分红3013元左右,相比2021年增长279.64%。

  “本着‘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我们将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推动乡村产业向高水平转型提升。”扎毛乡党委书记王俊安说,近年来,扎毛乡形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一盘棋的“大景区”,四村三寺一河一库“小景点”的融合发展模式,成功打造扎毛村“体验民俗风情、徒步游、观光游”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扎毛乡的探索,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样本。大河之畔、大山之间,因乡村游富起来的村子不胜枚举。

  据测算,文旅产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只有0.2吨标准煤,仅为工业能耗的十分之一。地处三江源头的同仁市,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全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推动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业:一业强可带百业兴

  今年的“热贡六月会”掀起了打卡同仁的又一波热潮,短短几天,慕名而来的游客达到30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

  在同仁,这不是旅游第一次和延伸要素擦出火花,“文化体验”早已成为同仁旅游的标配。

  走进隆务老街,悠长深邃的街道两侧,矗立着一幢幢青砖垒砌、木质装修的二层小楼。一路向东,行至隆务河岸,水声潺潺,两岸的木栈道上,不少市民在这里散步休闲。

  隆务老街之所以被称为“老街”,是因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十八世纪中期,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在此经商,让这里成为了青藏高原一座货物相当集中的贸易中转站。

  2012年,同仁市投入1.1亿元对隆务老街进行改造,极大提升了古城的“颜值”和文化品位。为实现隆务老街科学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仁市又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专项规划》。以保护修缮为重心,确保文物单位各类建筑完整性,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

  数据显示,文化旅游作为“大吸盘”,关联产业超过110个,延伸联通一二三产业链、市场链和消费链。文旅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文旅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投资5元。

  距离隆务老街不远处,还有一个地方因为沉甸甸的历史积淀值得打卡,那就是热贡地区历史最悠久、保留最完好的古堡——郭么日古堡。

  古堡位于同仁市北边,初建于公元7世纪,是一座镇守边关的军营城。

  走进古堡,民居多为两层土木结构建筑,四合院式的民居庭院空间较为狭窄,与印象中藏族民居宽敞的庭院大不相同。户与户之间,靠蜿蜒狭窄的巷道通行。一条条巷道星罗棋布,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如果没人引导,仿佛置身于一个未知的迷宫。

  “这些年,我们积极参加省内外品牌节会,对郭么日古堡、热贡艺术等旅游品牌进行强势推介,持续提升文化旅游热度。利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多渠道、多形式讲好同仁故事,策划排练特色鲜明、民族气息浓厚、内涵丰富、让人回味的舞台剧,打响擦亮热贡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品牌,全方位展示‘文化同仁’独特魅力。”卓玛说。

  都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但到了这座名为“同仓”的同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记者才发现,每一件展品、每一个故事都串联起百年来同仁各民族的情感纽带,激发起民族团结在这片土地上百年来的活态传承,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类同相感、声同则应”的情感共鸣。

  “从展馆命名到主体建筑再到展陈内容,我们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用好非遗艺术作品资源,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后故事,创造性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同仁这片热土。”同仓负责人刘绍斌如是说。

  上个月13日开馆后,同仓精心设计了“绵绵旧情”同仁市旧照片摄影展,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达3000多人,甚至晚上10时,展馆内依然人头攒动。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就文旅说文旅,上限也许只是打造A级景区,但跳出文旅看文旅,让文旅为产业赋能,一业强可带百业兴。

  在同仁“一地两创三促四园五带”产业布局中,文旅表现出越来越强的“黏性”,与城市功能、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资源深度融合,文旅产业的外延不断拓展。

  补齐基础短板、做好传承保护、培育优势产业、打造金字招牌,这是同仁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这片“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走在热贡文化大道上的10万同仁各族儿女更加自信、更加开放。

  【手记】一笔一画写自信

  “变化”是这次采访中出现的高频词。无论是像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镇吾屯下庄村这样一个村子,还是像隆务老街这样一条街道,甚至是夏吾角、完德尖措这样的典型人物,过去和现在都是必须谈及的一个话题。但是,相比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不知翻了几番的人均收入,还有一种变化值得思考,那就是对于传承的态度。

  之前的报道中提到,当年,智坚措、赛松、贡保多杰兄弟三人到尼泊尔拜答玛班杂等著名绘画艺术大师为师,系统学习绘画技巧,最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们学成返回家乡后,先后在普陀山、五台山等地绘制了无数画作,由此,美名传于各地。其中,赛松之子僧格坚参、华达僧格、男觉僧格三兄弟,来到热贡地区的“森格雄”(今吾屯地区)定居下来,而他们所传袭下来的艺术也就成为热贡艺术的发端。

  然而,在不少人的记忆中,这种传承是保守的。而现在,热贡艺术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过去“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行规”和单打独斗的传统,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涌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开辟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产业链。

  如今,随机走进一家画院,端坐在画布前精心勾画的青年男女,年龄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就像夏吾角说得那样,过去村上的老人收徒范围甚至不会超出自己的村子,而他的徒弟,最远的来自瑞典。

  “以前没有人走出去,靠着这门手艺讨生活,怕别人学会了,自己挣不了钱。”“从为画而画到吃上旅游饭,这个行业中涌现了很多愿意回报社会的领头羊。”

  从怕被别人了解到就怕别人不了解,该如何形容这种变化带给我的感受呢?如果说之前的唐卡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那么这种转变让我觉得这些画师在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兼收并蓄“他者”文化优势之长以补己之短,也许正是由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仁厚重的历史文化才不断彰显,城市气度才更加开放包容。

推荐阅读
省委平安青海建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召开
陈刚:为打造"高地"建设"四地"贡献科技创新力量
马莫言:当好人大代表 服务各族群众
人大代表王亭荣:大棚种出大事业
青海青新网络传媒有限公司招聘人员实操成绩公布
关于西宁大学符合保障周转住房入住资格人员公示
海东:上半年完成水利投资5.2亿元
海北:上半年实施生态建设项目21项
24H热点
陈刚在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所、西北高原所调研
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调度会召开吴晓军出席
青海省开展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问题专项治理行动
青海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至人均89元
【全会精神在基层】实干笃行勇担当 打好生态保障仗
"未爱·守心"未成年人观护基地暨蒲公英护蕾小屋揭牌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城园相融,邂逅幸福大西宁
“我在牧区长大,想为牧区做点事儿”
【全会精神在基层】逐绿前行“碳”新路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医”心向党 守护健康
热点图片
绿色“小产业” 致富“大文章”
绿色“小产业” 致富...
海东互助:高原特色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遍地金”
海东互助:高原特色...
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馆景区拟确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海东市河湟文化博物...
青海互助举办首届高原特色冷凉蔬菜推介会
青海互助举办首届高...
这封送给大通交警的感谢信真暖
这封送给大通交警的...
酸奶店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酸奶店来了一位特殊...
我省新添植物新物种:青海玉凤花
我省新添植物新物种...
多省青少年来夏都西宁交流研学
多省青少年来夏都西...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金色热贡细绘文旅融合“工笔画”
——“文旅融合看青海”蹲点调研之五

青海日报
2023-08-30 07: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金色热贡细绘文旅融合“工笔画”
——“文旅融合看青海”蹲点调研之五

青海日报
2023-08-30 07:46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金色热贡细绘文旅融合“工笔画”
——“文旅融合看青海”蹲点调研之五

  • 2023-08-30 07:46:45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分钟,你会看到怎样的同仁?

  在不久前举行的“品热贡艺术·寻乡愁记忆”采风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从业人员和网络达人用1分钟的短视频,将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特有的文化产品、自然风光、特产好物“晒”到了全国。

  作为热贡艺术的发祥地,同仁文化资源素来优越,是全省惟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张考卷面前,这个似乎赢在起跑线上的城市,如何发挥优势,让文旅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今年1至7月份的这组数据给出同仁探索的答案:旅游收入9.37亿元,旅游人次198万,文化产业收入4.6亿元。

  以融合发展为主线,同仁让文旅融合实现“1+1>2”。

  “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扎实推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5A级景区创建工作,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紧抓旅游旺季机遇,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服务水平、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建设同仁高原文化旅游名城,吸引更多游客来同仁。”在刚刚召开的中共同仁市委一届七次全体会议上,同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建国这样说。

扎毛乡民宿——芊桑别院。张鹏/摄

  一镇:画出一座特色小镇

  你可相信,一个地处隆务河畔的小山村,却有近百个唐卡画院。

  在同仁市隆务镇吾屯下庄村,热贡龙树画苑内,副院长完德尖措化身导游,向游客讲起了村子的变迁:“以前,村里的老人画唐卡,跟旅游完全不沾边。随着画唐卡的人越来越多,唐卡不仅走出河谷,甚至走向了世界,小村庄一下子跟国际接上了轨。”

  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随着隆务河谷里的画院越来越多,热贡艺术产业集群和规模化特征愈发明显。

  “热贡艺术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引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隆务镇党委委员、副镇长娘吉合告诉记者,“以唐卡为代表,我们整合堆绣、泥塑、雕刻等热贡艺术产品,孵化出许多家画院,带动众多人口从事相关行业,走出了一条深挖特色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10年前,集唐卡设计、加工、生产、销售、培训、宣传、展览于一体的龙树画苑建成运行。完德尖措介绍,这些年,画苑以“画苑+农户+基地”为经营模式,一方面广纳生源,培训学徒近千人;另一方面,依托旅游业,融合发展文旅经济。

  为确保吾屯特色小镇建设实现热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当地确定了以小镇为载体,将吾屯上庄村、吾屯下庄村打造成为一个集艺术创作、传习教育、收藏展览、文化体验、展示销售、住宿接待、艺术休闲、民俗休闲于一体的旅游小镇的建设思路。2018年年末,省政府正式批准命名吾屯上下庄村为同仁·唐卡特色小镇。

  从地域名称到文化品牌,正如完德尖措说的那样,唐卡想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吸纳画师、多产作品,还要重视品牌化和市场化推广,打通销售门路。”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夏吾角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获得者。在他的仁俊院里,包括唐卡、泥塑在内的各类热贡艺术作品有序陈列,门口的墙壁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的牌子格外醒目。

  和一些画师的作品不同,夏吾角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各类传统和现代绘画流派的艺术养分,不断融合创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

  “内容有创新,画法也有创新的,让唐卡的主题不仅仅是宗教。”夏吾角说。

  相比父辈在技艺上的突破,夏吾角的儿子桑德加把创新的目光投放在旅游市场上。挂件、摆件……小巧、精美的文创产品一经上市就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伴手礼。

  借力文旅产业助推文化艺术发展成为同仁市89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的内生动力。据同仁市旅游服务中心主任卓玛介绍,当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传习中心为辐射点位,与300多家各种经营模式的文化企业嵌入发展。

  5月13日,北京798艺术区又新增了1家“热贡艺术(唐卡)北京推广中心”。如今,设立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心城市的热贡艺术(唐卡)展销窗口多达200多处,举办热贡艺术为主的宣传、展示、交易等活动,热贡艺术(唐卡)产业正在不断地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在发展中保护,在传承中精进。

  这条热贡艺术的创新传承之路,也是当地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随着热贡艺术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今,同仁有3.6万人从事相关行业,形成“家庭、村落、高校、传习中心”多渠道传承格局。

传授唐卡绘画技艺。同仁市委宣传部供图

  一村:绿水青山加速“变现”

  保护生态和实现发展,对同仁来说,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也不是此消彼长的应对,而是相互促进的共赢。

  毗邻麦秀国家森林公园的扎毛乡,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可赏景、冬可玩雪,乡域内有历史悠久的古迹遗址,也有民族风情浓郁的古寺、村落,还有藏族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独特。

  乡政府所在地扎毛村有235户995人,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藏族村落。过去村里基础设施落后,世居在此的村民依靠种植青稞、小麦自给自足,增收渠道狭窄。

  柳暗花明间,村民找到了“靠山吃山”的新路子。

  “十三五”期间,扎毛乡以打造“全国最美藏乡、建设乡村旅游聚集地”为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业。五年间,整合各类项目,建设了旅游度假休闲营地、民族特色文化广场等项目。2016年,扎毛村被评为“最美宜居乡村”,2017年评为“全国文明村”。

  当记者来到扎毛村的网红民宿——芊桑别院时,蒙蒙细雨中,氤氲山气扑面而来。

  杜海俊是芊桑别院的运营经理。他介绍,投资1300万元的芊桑别院建有独栋别墅、360度环景玻璃房等共9栋。除了颇具格调的装修之外,餐饮方面也以当地的特色菜品为主。今年3月正式营业后,通过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慕名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从服务员干起,今年24岁的才让南杰现在是芊桑别院的经理。这份家门口的工作,让他每个月有最低6千元的收入。这家民宿的工作人员中,像他一样的本地人有七八个。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2022年扎毛村被列入了同仁市8个乡村建设示范村的行列,整合落实了村道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12个项目,进一步改善乡村面貌,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打造的集装箱民宿、农家“KTV”、露台观景点、网红打卡区等旅游设施综合体的建设,让乡村旅游“一条龙”服务链条日趋完善。

  从一个不为人知的藏族村,变成“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扎毛村的发展之路,折射出一条青山“变现”的路径。

  “前两年,村里的旅游人数达到了2万余人,旅游收入及其他产业收入达到100多万元。”扎毛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宽他日才让告诉记者,2022年扎毛村集体收入达645400元,每户分红3013元左右,相比2021年增长279.64%。

  “本着‘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我们将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之一,推动乡村产业向高水平转型提升。”扎毛乡党委书记王俊安说,近年来,扎毛乡形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一盘棋的“大景区”,四村三寺一河一库“小景点”的融合发展模式,成功打造扎毛村“体验民俗风情、徒步游、观光游”的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扎毛乡的探索,是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样本。大河之畔、大山之间,因乡村游富起来的村子不胜枚举。

  据测算,文旅产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只有0.2吨标准煤,仅为工业能耗的十分之一。地处三江源头的同仁市,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作为全市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推动市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一业:一业强可带百业兴

  今年的“热贡六月会”掀起了打卡同仁的又一波热潮,短短几天,慕名而来的游客达到30万人次,旅游收入2.3亿元。

  在同仁,这不是旅游第一次和延伸要素擦出火花,“文化体验”早已成为同仁旅游的标配。

  走进隆务老街,悠长深邃的街道两侧,矗立着一幢幢青砖垒砌、木质装修的二层小楼。一路向东,行至隆务河岸,水声潺潺,两岸的木栈道上,不少市民在这里散步休闲。

  隆务老街之所以被称为“老街”,是因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十八世纪中期,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在此经商,让这里成为了青藏高原一座货物相当集中的贸易中转站。

  2012年,同仁市投入1.1亿元对隆务老街进行改造,极大提升了古城的“颜值”和文化品位。为实现隆务老街科学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仁市又编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专项规划》。以保护修缮为重心,确保文物单位各类建筑完整性,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加快推进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

  数据显示,文化旅游作为“大吸盘”,关联产业超过110个,延伸联通一二三产业链、市场链和消费链。文旅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4.5元;文旅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投资5元。

  距离隆务老街不远处,还有一个地方因为沉甸甸的历史积淀值得打卡,那就是热贡地区历史最悠久、保留最完好的古堡——郭么日古堡。

  古堡位于同仁市北边,初建于公元7世纪,是一座镇守边关的军营城。

  走进古堡,民居多为两层土木结构建筑,四合院式的民居庭院空间较为狭窄,与印象中藏族民居宽敞的庭院大不相同。户与户之间,靠蜿蜒狭窄的巷道通行。一条条巷道星罗棋布,窄处仅容一人通过,如果没人引导,仿佛置身于一个未知的迷宫。

  “这些年,我们积极参加省内外品牌节会,对郭么日古堡、热贡艺术等旅游品牌进行强势推介,持续提升文化旅游热度。利用网站、微信等新媒体多渠道、多形式讲好同仁故事,策划排练特色鲜明、民族气息浓厚、内涵丰富、让人回味的舞台剧,打响擦亮热贡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品牌,全方位展示‘文化同仁’独特魅力。”卓玛说。

  都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但到了这座名为“同仓”的同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记者才发现,每一件展品、每一个故事都串联起百年来同仁各民族的情感纽带,激发起民族团结在这片土地上百年来的活态传承,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类同相感、声同则应”的情感共鸣。

  “从展馆命名到主体建筑再到展陈内容,我们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用好非遗艺术作品资源,讲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后故事,创造性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同仁这片热土。”同仓负责人刘绍斌如是说。

  上个月13日开馆后,同仓精心设计了“绵绵旧情”同仁市旧照片摄影展,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达3000多人,甚至晚上10时,展馆内依然人头攒动。

  一些专业人士认为,就文旅说文旅,上限也许只是打造A级景区,但跳出文旅看文旅,让文旅为产业赋能,一业强可带百业兴。

  在同仁“一地两创三促四园五带”产业布局中,文旅表现出越来越强的“黏性”,与城市功能、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资源深度融合,文旅产业的外延不断拓展。

  补齐基础短板、做好传承保护、培育优势产业、打造金字招牌,这是同仁市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在这片“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走在热贡文化大道上的10万同仁各族儿女更加自信、更加开放。

  【手记】一笔一画写自信

  “变化”是这次采访中出现的高频词。无论是像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隆务镇吾屯下庄村这样一个村子,还是像隆务老街这样一条街道,甚至是夏吾角、完德尖措这样的典型人物,过去和现在都是必须谈及的一个话题。但是,相比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不知翻了几番的人均收入,还有一种变化值得思考,那就是对于传承的态度。

  之前的报道中提到,当年,智坚措、赛松、贡保多杰兄弟三人到尼泊尔拜答玛班杂等著名绘画艺术大师为师,系统学习绘画技巧,最终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们学成返回家乡后,先后在普陀山、五台山等地绘制了无数画作,由此,美名传于各地。其中,赛松之子僧格坚参、华达僧格、男觉僧格三兄弟,来到热贡地区的“森格雄”(今吾屯地区)定居下来,而他们所传袭下来的艺术也就成为热贡艺术的发端。

  然而,在不少人的记忆中,这种传承是保守的。而现在,热贡艺术的发展模式打破了过去“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行规”和单打独斗的传统,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涌现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开辟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的产业链。

  如今,随机走进一家画院,端坐在画布前精心勾画的青年男女,年龄不同、民族不同、籍贯不同。就像夏吾角说得那样,过去村上的老人收徒范围甚至不会超出自己的村子,而他的徒弟,最远的来自瑞典。

  “以前没有人走出去,靠着这门手艺讨生活,怕别人学会了,自己挣不了钱。”“从为画而画到吃上旅游饭,这个行业中涌现了很多愿意回报社会的领头羊。”

  从怕被别人了解到就怕别人不了解,该如何形容这种变化带给我的感受呢?如果说之前的唐卡能让我们感受到,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那么这种转变让我觉得这些画师在以积极进取的精神、开放包容的心态、兼收并蓄“他者”文化优势之长以补己之短,也许正是由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仁厚重的历史文化才不断彰显,城市气度才更加开放包容。

作者 咸文静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