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以“传承·奉献·创新——致敬科技先辈,致力智地双赢”为主题的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主论坛在西宁举行。张地委 祁国彪 摄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两弹一星”,记述着一项伟大事业的艰辛历程,更是一座镌刻着家国情怀的精神丰碑。
9月5日至6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西宁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举办。200余名相关领域“两院”院士和“两弹一星”事业亲历者或亲属代表,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代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专家学者代表,在青和往届的援青干部人才、博士服务团成员青年代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专家人才联合会青年人才代表等齐聚青海,感悟老一辈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从“两弹一星”历史文化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赓续红色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海北州,金银滩草原,原子城。这里,曾汇聚了无数顶尖的科研工作者,他们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在这片一度“消失”的高寒草原上,用青春和汗水,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功勋伟业。
如今,这处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的高地宛若一座灯塔,用“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烛火,为后人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9月5日,这片英雄之地上再次汇聚了众多青年才俊,他们踏寻前人的足迹,感触旷野之息中散发的精神力量。
在青海两弹一星干部学院致远报告厅永怀厅,伴随宣讲员的深情讲述,《“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宣讲报告中那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感人事迹,让不少现场的专家学者们潸然泪下。
“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光辉事迹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副处长张姣说,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创造了世界科技史上的奇迹,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怀着隐身报国的豪情壮志为之奉献一生的结果。他们的奋斗拼搏、无悔追求,为中华民族铸就了挺直脊梁的历史丰碑。
走进原国营二二一厂一分厂旧址、青海原子城纪念馆,置身于旧时的建筑,回眸当年的场景,一幕幕旧影像、一个个老物件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来到这里确实很受教育,也深感震撼。”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503所系统论证中心副主任王剑表示,能有机会近距离感触先辈们奋力拼搏的创业历程和精神让人很受触动。“我们一定传承和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继续为国家、为青海省的生态文明战略做好服务,贡献航天力量。”
9月6日,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主论坛在西宁举办。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需要代代相传。
第23批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青海省地理信息和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副主任李洪建说:“作为中组部、团中央来青博士服务团成员,入青以来,深受‘两弹一星’精神鼓舞。青海给了我施展才华、报效祖国机遇和舞台,郭永怀、邓稼先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给我们提供了榜样和力量。在青海的工作岗位中,我将立足省情实际和发展需要,融合青海资源禀赋和沿海地区先进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青海转移转化、落地生根,在实践中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在担当和奉献中为助力青海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谢素原作主旨报告。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大气本底监测站站长王剑琼作主题发言。
交流碰撞思想火花,研讨凝聚创新共识。
“聆听了院士们的报告,使我深受教育、倍感激励。”重庆市低碳协会秘书长傅文杰表示,目前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还有很多的“无人区”,需要青年科技工作者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携手开拓创新,在科技攻关中去实现一些空白区域从0到1的突破,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论坛的举办,让广大青年科技人才得到精神滋养,搭建起了服务青海的智力平台,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撑。
北京伽睿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晓丹说,通过参加此次论坛,让我对“两弹一星”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于当代的科研工作者而言,如今也面对着很多关键技术的封锁和“卡脖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两弹一星”精神更加显得弥足珍贵,也更值得我们从中汲取营养,激发奋进力量。“作为一名民营科技企业的工作者,要传承和发扬好‘两弹一星’精神,凝聚起相关科研力量,聚智聚力创新创造,推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科技力量。”
赓续红色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参会人员纷纷表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奋力谱写强国复兴时代新篇,青年一代使命在肩、义不容辞。要更加主动地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奋斗和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勇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再立新功、再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