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本网原创
【行走青海湖畔 共赴生态之约】
青海湖国家公园不仅有四季的美 还有多角度多色彩的美
——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的生态之旅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9-15 19:29:13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李娜 摄影报道)青海的九月,草场开始褪去绿意,渐渐变黄,突显出秋的颜色。

  9月7日,这是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赶赴青海湖的第一天。早上6点30分,采风团成员一行13人,启程前往青海湖环湖生态游。在车上吃了简餐,便开启了150多公里的车程。天公不作美,一路几乎是细雨绵绵,路过海拔3500米左右的日月山路段时,被雾气笼罩的大巴车能见度非常低,车速缓慢。

  2小时40多分钟后,大巴车到了青海湖151景区。行程第一站,大家进入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乘船观摩了2023年青海湖水上综合应急演练。为时2小时的应急演练,观摩的采风团成员为之震撼。紧接着采风团一行来到青海湖畔,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普氏原羚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及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略青海湖多姿多彩的美……

   此次,共邀请了微博、抖音、小红书、校园广播站、中华小记者等青少年新媒体宣传平台,分别前往二郎剑景区、江西沟农场、黑马河保护站等地,多角度感受和记录国家公园生态改变和生物多样性恢复。

  青海湖地处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约150公里,水体面积4625.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51米,平均水深20米,最大水深29米,湖水容积899.2亿立方米,东西最长处约10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65公里,略呈椭圆形,湖岸线长约360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湖。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湖”。

  青海湖畔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作为青海湖的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数量已从2001年的300多只恢复到2022年的3000余只。9月7日下午,采风团一行走进青海省江西沟农场的普氏原羚自然教育科普馆,了解普氏原羚保护情况。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旅游管理处王淑宁告诉记者:“青海湖正在创建国家公园,同时我们也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通过国家公园的创建,对青海湖的生态进行相应的保护,同时能够把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全面的展示出来,让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成为创建国家公园的具体的实践。希望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让社会公众从不同角度来看青海湖的生态保护成效。青海湖的自然教育生态研学也是我们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载体,现在环湖周边已有7个青海湖自然教育基地,这两年也已经接待大概几万名学生。”

  9月8日,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第二天,来到青海湖畔小镇黑马河,出发前是小雨淅沥,来到了小镇,迎接采风团成员的是拨云见日,阳光洒在微波粼粼的湖面,海鸥自由地翱翔,吸引游客拿出相机抓拍……

  拍不够的美景,采风团成员即将转下一站行程,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被温馨浪漫的景色迷住了。

  转站到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让采风团成员大开眼界的是青海湖鸟岛数据中心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外视频监测平台,映入眼帘的是青海湖鸟岛的实时监控画面,这不被打扰的监测,是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从这里74个视频监控节点观察到青海湖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鱼鸟共生的画面,展示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栖息在此的鱼鸟生存动态。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监测平台工作人员宋海青告诉记者:“监测发现,青海湖鸟类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水里的鱼类数量也越来越多,青海湖整体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据了解,74个视频监控节点,其中地上56个、水下8个、水质监测节点10个,主要目的是为野生鸟类禽流感主动预警、研究鸟类的行为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提供更为精准的保障。近年来拓展了一些新的功能,在开展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方面作为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每年联合中央与地方电视台在开湖、候鸟繁殖期、迁徙期开展慢直播活动。通过10多年的努力,初步构建起了青海湖“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青海湖国家公园,是多角度的美、多方位的美、多姿多彩的美。远观视野,湖面浩瀚平静;亲近湖边,如大海般壮阔,水天一色。湖面的碧波下生存着青海湖唯一的鱼种——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年)易危物种,同时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二级保护物种。每年春夏之交,青海湖裸鲤会定期上演洄游的生命奇观,他们会离开青海湖,溯流而上,在水流坦缓的布哈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里产卵,等小鱼长到成体后,再返回青海湖。

  青海湖流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我省“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农业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是高原生物基因库、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流域内草原、森林、荒漠、高原河流及湖泊湿地等复合生态系统保持着良好原生态,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98.72%。流域80%以上的面积生态系统原真性较高,是我国内流区完整水循环水生态过程的典型区域,有独特的高原“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具有生态系统典型性、系统性、原真性、完整性和国家代表性。

  在青海湖北岸,有一个地方美如仙境,那就是仙女湾,位于刚察县以南16公里处,行政区划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属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是青海湖流域典型的湖滨沼泽湿地。这片高海拔湿地动植物品种繁多,是青海湖裸鲤以及渔鸥、棕头鸥、斑头雁、普通鸬鹚等数十种鸟类和大天鹅的重要栖息地。这是采风团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赶到的最后一个地方。下午5时,赶上游客渐少,微风吹拂,湖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恰是赏景的最佳时刻。采风团成员的相机抓拍不完的美景,大家赞不绝口……

  采风团同行的山西省太原市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高宏伟感慨地说:“通过几天环青海湖沉浸式生态游,深刻地感受到青海湖作为国家级公园,已经逐步形成了‘草—河—湖—鱼—鸟’共生的生态,普氏原羚作为青藏高原的‘大熊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观鸟站可观察到的鸟类达到了100余种,青海湖鱼类种群得到了恢复,沿途的草场告诉我们这里的生态趋于平衡,牧民的生活和青海湖生态产生了共生共鸣,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持续性推动了绿色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推荐阅读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开幕 陈刚出席 吴晓军致辞
陈刚吴晓军会见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一行
“1+1”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2023年度派遣会召开
青海省“同心助学助教”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关于征集青海省人大2024年立法建议项目的公告
2023青海省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考试成绩公告
西宁全力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
西宁新增3所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
24H热点
青海:竞逐“新”赛道 产业正风光
从“青海窗口”增进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同
2023"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9月15日在西宁开幕
省检察院印发《实施意见》以优质高效的检察履职服务
全省公安机关开展夏夜治安巡查宣防第三次统一行动
“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2023年度派遣会召开
学习宣传贯彻《青海省包虫病防治条例》启动仪式举行
青海全力推进税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
从细从实抓整改 不折不扣强落实
清洁能源谋发展
在戈壁聆听"风""光"协奏
“口袋公园”扮靓共和底色
热点图片
黄河彩篮——黄河边的绿色有机农产品输出地
黄河彩篮——黄河边...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织密织牢“保障网” “兜起”困难群众的希望
【学思想 强党性 重...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乡村振兴“春色满园”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人才夜市”人气旺 边逛边选择业忙
“人才夜市”人气旺 ...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欣赏国家公园的万物共生之美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我省最高海拔微生物污水净化工程落户兴海 高原小城,听取蛙声一片
我省最高海拔微生物...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外宾点赞青海文化 多样性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青海的实践】从“小窗口” 感受青海大美
【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行走青海湖畔 共赴生态之约】
青海湖国家公园不仅有四季的美 还有多角度多色彩的美
——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的生态之旅

青海新闻网
2023-09-15 19:2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行走青海湖畔 共赴生态之约】
青海湖国家公园不仅有四季的美 还有多角度多色彩的美
——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的生态之旅

青海新闻网
2023-09-15 07:2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行走青海湖畔 共赴生态之约】
青海湖国家公园不仅有四季的美 还有多角度多色彩的美
——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的生态之旅

  • 2023-09-15 07:29:13
  • 来源: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李娜 摄影报道)青海的九月,草场开始褪去绿意,渐渐变黄,突显出秋的颜色。

  9月7日,这是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赶赴青海湖的第一天。早上6点30分,采风团成员一行13人,启程前往青海湖环湖生态游。在车上吃了简餐,便开启了150多公里的车程。天公不作美,一路几乎是细雨绵绵,路过海拔3500米左右的日月山路段时,被雾气笼罩的大巴车能见度非常低,车速缓慢。

  2小时40多分钟后,大巴车到了青海湖151景区。行程第一站,大家进入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乘船观摩了2023年青海湖水上综合应急演练。为时2小时的应急演练,观摩的采风团成员为之震撼。紧接着采风团一行来到青海湖畔,了解青海湖的生态环境保护、普氏原羚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及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略青海湖多姿多彩的美……

   此次,共邀请了微博、抖音、小红书、校园广播站、中华小记者等青少年新媒体宣传平台,分别前往二郎剑景区、江西沟农场、黑马河保护站等地,多角度感受和记录国家公园生态改变和生物多样性恢复。

  青海湖地处青海省东北部,距省会西宁约150公里,水体面积4625.6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196.51米,平均水深20米,最大水深29米,湖水容积899.2亿立方米,东西最长处约106公里,南北最宽处约65公里,略呈椭圆形,湖岸线长约360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湖。青海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湖”。

  青海湖畔是极度濒危动物普氏原羚的唯一栖息地,作为青海湖的旗舰物种,普氏原羚数量已从2001年的300多只恢复到2022年的3000余只。9月7日下午,采风团一行走进青海省江西沟农场的普氏原羚自然教育科普馆,了解普氏原羚保护情况。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旅游管理处王淑宁告诉记者:“青海湖正在创建国家公园,同时我们也在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通过国家公园的创建,对青海湖的生态进行相应的保护,同时能够把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全面的展示出来,让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成为创建国家公园的具体的实践。希望通过不同的宣传方式,让社会公众从不同角度来看青海湖的生态保护成效。青海湖的自然教育生态研学也是我们打造生态旅游示范区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载体,现在环湖周边已有7个青海湖自然教育基地,这两年也已经接待大概几万名学生。”

  9月8日,青海湖国家公园新媒体采风团第二天,来到青海湖畔小镇黑马河,出发前是小雨淅沥,来到了小镇,迎接采风团成员的是拨云见日,阳光洒在微波粼粼的湖面,海鸥自由地翱翔,吸引游客拿出相机抓拍……

  拍不够的美景,采风团成员即将转下一站行程,却怎么也不愿意离开,被温馨浪漫的景色迷住了。

  转站到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让采风团成员大开眼界的是青海湖鸟岛数据中心的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野外视频监测平台,映入眼帘的是青海湖鸟岛的实时监控画面,这不被打扰的监测,是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从这里74个视频监控节点观察到青海湖国家公园的生物多样性,鱼鸟共生的画面,展示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与栖息在此的鱼鸟生存动态。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据监测平台工作人员宋海青告诉记者:“监测发现,青海湖鸟类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类也越来越多,水里的鱼类数量也越来越多,青海湖整体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据了解,74个视频监控节点,其中地上56个、水下8个、水质监测节点10个,主要目的是为野生鸟类禽流感主动预警、研究鸟类的行为和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提供更为精准的保障。近年来拓展了一些新的功能,在开展生态体验与自然教育方面作为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每年联合中央与地方电视台在开湖、候鸟繁殖期、迁徙期开展慢直播活动。通过10多年的努力,初步构建起了青海湖“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体系。

  青海湖国家公园,是多角度的美、多方位的美、多姿多彩的美。远观视野,湖面浩瀚平静;亲近湖边,如大海般壮阔,水天一色。湖面的碧波下生存着青海湖唯一的鱼种——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015年)易危物种,同时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二级保护物种。每年春夏之交,青海湖裸鲤会定期上演洄游的生命奇观,他们会离开青海湖,溯流而上,在水流坦缓的布哈河及其支流的淡水河道里产卵,等小鱼长到成体后,再返回青海湖。

  青海湖流域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气循环通道,是我省“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我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保障东部农业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是高原生物基因库、国际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节点,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流域内草原、森林、荒漠、高原河流及湖泊湿地等复合生态系统保持着良好原生态,自然生态系统面积占98.72%。流域80%以上的面积生态系统原真性较高,是我国内流区完整水循环水生态过程的典型区域,有独特的高原“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具有生态系统典型性、系统性、原真性、完整性和国家代表性。

  在青海湖北岸,有一个地方美如仙境,那就是仙女湾,位于刚察县以南16公里处,行政区划属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伊克乌兰乡,占地面积1.03平方公里,属于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是青海湖流域典型的湖滨沼泽湿地。这片高海拔湿地动植物品种繁多,是青海湖裸鲤以及渔鸥、棕头鸥、斑头雁、普通鸬鹚等数十种鸟类和大天鹅的重要栖息地。这是采风团在夕阳西下的时候赶到的最后一个地方。下午5时,赶上游客渐少,微风吹拂,湖面泛起涟漪,波光粼粼,恰是赏景的最佳时刻。采风团成员的相机抓拍不完的美景,大家赞不绝口……

  采风团同行的山西省太原市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高宏伟感慨地说:“通过几天环青海湖沉浸式生态游,深刻地感受到青海湖作为国家级公园,已经逐步形成了‘草—河—湖—鱼—鸟’共生的生态,普氏原羚作为青藏高原的‘大熊猫’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观鸟站可观察到的鸟类达到了100余种,青海湖鱼类种群得到了恢复,沿途的草场告诉我们这里的生态趋于平衡,牧民的生活和青海湖生态产生了共生共鸣,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持续性推动了绿色发展,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编辑:李娜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