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9月20日,记者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获悉,今年,海西州始终把农业农村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目标任务,锚定海西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打造,立足优势、补齐短板、聚焦重点、持续发力,抓产业、提质效、促融合,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海西州始终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培育作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用足用活中央产业发展的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激活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落实中央、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72亿元,积极引导各地区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围绕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项目。投入3.15亿元实施柴达木双峰驼养殖、牛羊养殖、林麝养殖、乡村旅游、饲草料种植、国道物流经济服务建设等特色产业项目82个。依托海西特色优势资源,以大力发展德令哈市红光村田园综合体、都兰县多村联动路衍经济、乌兰县茶卡镇茶卡村和巴音村乡村旅游民宿等为统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具有海西特色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真正让产业兴起来、乡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海西州持续落实乡村振兴系统县处级干部联系点制度,对各地区和各专项工作组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专项督导,现场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向130个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村和易地搬迁村选派390名驻村干部,建立驻村干部在岗情况日调度工作机制,开展不少于40天的以老带新、薪火相传传帮带活动,确保驻村干部沉得下、驻得稳。
利用省内外优势资源,海西州邀请州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或业务骨干,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所属的乡镇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各乡镇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干等528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理论+实操、讲堂+实训、送教下乡等方式,围绕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项目库建设、扶贫资产后续管理、防返贫动态监测、全国防返贫信息系统操作、统计业务政策、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等内容开展培训8期,持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基层干部,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
紧紧抓住城乡环境清洁行动契机,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海西州努力在黑臭水体治理、生活污水和厕所粪污处理上补齐短板、提升水平。2023年,海西州投入有效衔接资金3839.83万元实施7个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污水管网22.64公里,污水检查井(机井)1601座,化粪池14座。目前,已开工建设项目5个、已完工1个,资金支出1718.25万元,支出率44.75%。同时,全面推进2022年度农村厕所革命相关工作,建设户厕130座、农村公厕4座;完成2022年度农村厕所革命省级抽查验收,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擦亮乡村振兴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