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时评 党建 省情 文化 法治 原创 视频 省委文件 新闻 政务 旅游 生态 体育 专题 图片 融媒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藏文网
 
站内检索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
【生态观察】海东:以“绿”为媒,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新路径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牛玉娇
发布时间:2023-09-25 07:09:30
编辑:谢青玉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让“绿特”产业成为强农惠农富农“主引擎”;

  零碳产业园牵引工业园区绿色转型;

  700万株绿植打造全新绿色屏障……

  翻开海东市创新发展的成绩单,“绿色发展”已成为海东的“标签”。

  作为青海东部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的“粮仓”“菜篮子”和“乡村振兴排头兵”,2023年,海东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定下新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全面形成,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先行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样板区;到2035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藏高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海东方案”。

  围绕这样的高目标,海东市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又会怎样“大显身手”呢?

  打好“绿水青山”底牌

  9月,有着“青海后花园”之称的海东市草木渐黄,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寺花海、乐都区卯寨景区依然游人如织,站在山坡上极目远眺,树林花丛与远处的农田交织,在蔚蓝天空和悠悠白云的背景下,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当地群众在自家院子里做起了生意,收获着践行“两山”理论的幸福。

  9月20日中午,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村民陈万兰和儿媳妇在家里忙碌着,她们的家紧邻油嘴湾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自产的农产品深受西宁客人喜爱,陈万兰说:“大饭店的饭我们不会做,就会做农家饭,但是客人们爱吃,几乎每周都有‘回头客’来,生意好得很。”村里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密布在景区周边,今年夏秋两季,平均每家可营收10万元左右,曾经的小村庄“华丽转身”成了“网红打卡地”。

  记者了解到,2022年海东市乡村旅游收入21.3亿元,占全市文化旅游总收入的57.3%,乡村旅游经营户1367户,其中农家乐1315户,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显现。

  乡村游“热”的背后,是海东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方式的“冷”思考——进一步夯实生态基础,才能持续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3年年初,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海东市开启了春季义务植树活动“第一站”。随后,乐都朝阳山片区、平安大红岭杏福岭、民和湟水河两山坡面、互助县塘川河两岸、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乡镇村庄荒山荒坡等片区迅速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潮。

  共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杏等苗木395.51万余株,参加人数达71.27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面积0.306万公顷,全年计划投入700万株绿植,打造全新的“绿色屏障”。

  数据显示,海东市森林覆盖率达36%,营造林贡献率连续7年全省最高;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4%,全市无重污染天气……通过植树造林和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海东市绿了屏障、绿了河谷、绿了城区、富了百姓,“生态海东”底色更靓,成色更足。

  发挥“绿色有机”优势

  除了乡村生态游,生态农业也是海东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头戏”。

  飞碟瓜、羽衣甘蓝、金皮西葫芦……互助县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再次火爆出圈。因品质优良、绿色无公害,这些带着“七彩农业”标签的蔬菜以订单形式远销上海、四川、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互助县塘川镇高羌村,蔬菜大棚里新的一茬绿叶菜进入收割尾声,村民李建科高兴地说:“我们的芹菜、茼蒿全是有机肥种植,从不打农药,省会很多火锅店卖的绿叶菜都是我们村的。”

  作为全省的“菜篮子”“粮仓”,海东市在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的路上,始终把绿色有机理念融入农畜产品产业发展全过程,并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群众得到生态红利。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品质,2023年海东市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6.72万公顷,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控,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较行动前分别减少25%和2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0%、90%、84%以上。

  立秋之后,互助县各类农作物的采收全面展开,县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专项执法组深入秋收打碾一线,对违规焚烧农作物秸秆的行为执法督导。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结合2023年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深翻项目,在部分村开展9333.33公顷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业服务。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综合利用:小麦秸秆收集打捆进行饲料化利用,油菜秸秆主要通过草粉加工用于饲料或者收集打捆送往有机肥厂进行肥料化利用,马铃薯秸秆通过还田机处理后直接还田,蚕豆秸秆草粉化加工后用于牛羊饲料,既实现将秸秆变废为宝,还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海东市农业农村局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郑惠普说:“海东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走生产无害化、产品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环境清洁化、功能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的高原生态绿色发展之路,把产地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而奋斗。”

  把握“‘双碳’目标”机遇

  位于互助县绿色产业园的青海碳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青海省首个且唯一的双碳服务交易平台。公司在塘川镇双树村完成了《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碳减排增汇方法学》研发工作,启动了厨余垃圾处理产业碳减排战略合作项目。

  “‘黑水虻’吃掉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吸收营养物质后转化为蛋白质,再由工人将虫子制作成饲料,或提取蛋白,或制作中药材,回收处理垃圾时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量可被认定为碳资产,参与到碳交易中实现收入。”公司总经理马鑫介绍,同类企业皆可运用该技术参与国家双碳战略,获得碳交易收入。

  2023年2月,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该公司对全市开展碳汇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为企业碳排放配额履约和产业低碳转型做准备。

  本次调查用可视化技术建立了海东市碳资源本底调查一张图系统,市内的自然资源、能源、工业体系、农牧业、交通运输等板块的可利用碳汇资源和减排量、资源储量及分布可一目了然。这意味着海东市的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将成为生态产品交易的“家底”。

  马鑫说:“摸清‘碳汇家底’,能为海东市部署‘双碳’工作提供依据,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本市自然资源的优势明显,在抢抓‘双碳’发展机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将有更大作为。”

推荐阅读
陈刚吴晓军会见中国大唐集团董事长邹磊一行
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先后召开 吴晓军主持
西宁:运动会办到居民家门口 全民参与点燃健身激情
青海茫崖:为企业营造办税缴费新环境
青海省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拟表彰对象公示
关于征集青海省人大2024年立法建议项目的公告
9月22日至28日民和A级景区门票5折
曲麻莱县再获“国字号”殊荣
24H热点
高新企业以实干演绎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省人大常委会召开青海代表团议案建议准备工作协调会
住青全国政协委员赴贵州学习考察
【全会精神在基层】"脚沾泥土" 乡亲们的事才能办实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让母亲河展新颜
【记者见闻】是田园梦,也是乡村振兴梦
【江源新语】紧抓机遇 乘势而上
【生态故事】枸杞树结出 “金银果”
76处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我省公办普通高校学费收费标准明年9月起调整
热点图片
助农秋收 彰显企业担当
助农秋收 彰显企业担当
【乡村振兴在青海】“丰”景这边独好
【乡村振兴在青海】...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担当实干 建功立业】“担当实干 建功立业”主题调研采访进西宁社区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
【乡村振兴在青海】娘麦田间好“丰”景——“乡村行 看振兴”系列报道
【乡村振兴在青海】...
西宁南北大街完成大修整治全面通车
西宁南北大街完成大...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担当实干 建功立业】±800千伏青豫特高压工程2023年度检修启动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担当实干 建功立业】青海“绿电”千里点亮“绿色”亚运
【学习宣传贯彻省委...
【庆丰收 促和美】农民的节日 丰收的盛会——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暨青海(河湟)第八届农产品展交会见闻
【庆丰收 促和美】农...
关于我们 | 法律顾问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青海省互联网新闻中心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新闻网
未经青海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青海新闻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63120170001 青ICP备19000163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99号
 
img

【生态观察】海东:以“绿”为媒,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新路径

青海日报
2023-09-25 07:0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二维码查看全文
img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img

【生态观察】海东:以“绿”为媒,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新路径

青海日报
2023-09-25 07:09
青海门户 主流媒体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发送给朋友、保存图片

【生态观察】海东:以“绿”为媒,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新路径

  • 2023-09-25 07:09:30
  •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让“绿特”产业成为强农惠农富农“主引擎”;

  零碳产业园牵引工业园区绿色转型;

  700万株绿植打造全新绿色屏障……

  翻开海东市创新发展的成绩单,“绿色发展”已成为海东的“标签”。

  作为青海东部生态安全屏障、全省的“粮仓”“菜篮子”和“乡村振兴排头兵”,2023年,海东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定下新目标——

  力争到2025年,全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框架全面形成,生态产品和生态资产调查监测体系基本建成,成为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先行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样板区;到2035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青藏高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海东方案”。

  围绕这样的高目标,海东市将从哪些方面发力,又会怎样“大显身手”呢?

  打好“绿水青山”底牌

  9月,有着“青海后花园”之称的海东市草木渐黄,互助土族自治县油嘴湾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七里寺花海、乐都区卯寨景区依然游人如织,站在山坡上极目远眺,树林花丛与远处的农田交织,在蔚蓝天空和悠悠白云的背景下,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当地群众在自家院子里做起了生意,收获着践行“两山”理论的幸福。

  9月20日中午,互助县东和乡麻吉村村民陈万兰和儿媳妇在家里忙碌着,她们的家紧邻油嘴湾生态文化旅游景区,自产的农产品深受西宁客人喜爱,陈万兰说:“大饭店的饭我们不会做,就会做农家饭,但是客人们爱吃,几乎每周都有‘回头客’来,生意好得很。”村里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密布在景区周边,今年夏秋两季,平均每家可营收10万元左右,曾经的小村庄“华丽转身”成了“网红打卡地”。

  记者了解到,2022年海东市乡村旅游收入21.3亿元,占全市文化旅游总收入的57.3%,乡村旅游经营户1367户,其中农家乐1315户,生态产品价值进一步显现。

  乡村游“热”的背后,是海东市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方式的“冷”思考——进一步夯实生态基础,才能持续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3年年初,在化隆回族自治县牙什尕镇,海东市开启了春季义务植树活动“第一站”。随后,乐都朝阳山片区、平安大红岭杏福岭、民和湟水河两山坡面、互助县塘川河两岸、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乡镇村庄荒山荒坡等片区迅速掀起全民义务植树的热潮。

  共栽植青海云杉、祁连圆柏、山杏等苗木395.51万余株,参加人数达71.27万人次,完成义务植树面积0.306万公顷,全年计划投入700万株绿植,打造全新的“绿色屏障”。

  数据显示,海东市森林覆盖率达36%,营造林贡献率连续7年全省最高;今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4%,全市无重污染天气……通过植树造林和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海东市绿了屏障、绿了河谷、绿了城区、富了百姓,“生态海东”底色更靓,成色更足。

  发挥“绿色有机”优势

  除了乡村生态游,生态农业也是海东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头戏”。

  飞碟瓜、羽衣甘蓝、金皮西葫芦……互助县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再次火爆出圈。因品质优良、绿色无公害,这些带着“七彩农业”标签的蔬菜以订单形式远销上海、四川、粤港澳大湾区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在互助县塘川镇高羌村,蔬菜大棚里新的一茬绿叶菜进入收割尾声,村民李建科高兴地说:“我们的芹菜、茼蒿全是有机肥种植,从不打农药,省会很多火锅店卖的绿叶菜都是我们村的。”

  作为全省的“菜篮子”“粮仓”,海东市在打造“全国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区”的路上,始终把绿色有机理念融入农畜产品产业发展全过程,并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群众得到生态红利。

  为了保证农产品的绿色品质,2023年海东市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6.72万公顷,推广全膜覆盖栽培技术,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农区鼠害监测与防控,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较行动前分别减少25%和2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农田残膜回收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达到90%、90%、84%以上。

  立秋之后,互助县各类农作物的采收全面展开,县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专项执法组深入秋收打碾一线,对违规焚烧农作物秸秆的行为执法督导。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结合2023年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深翻项目,在部分村开展9333.33公顷农作物秸秆还田作业服务。按照分类施策的原则综合利用:小麦秸秆收集打捆进行饲料化利用,油菜秸秆主要通过草粉加工用于饲料或者收集打捆送往有机肥厂进行肥料化利用,马铃薯秸秆通过还田机处理后直接还田,蚕豆秸秆草粉化加工后用于牛羊饲料,既实现将秸秆变废为宝,还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

  海东市农业农村局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郑惠普说:“海东立足优良的生态环境,走生产无害化、产品绿色化、资源循环化、环境清洁化、功能多元化、产业规模化的高原生态绿色发展之路,把产地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而奋斗。”

  把握“‘双碳’目标”机遇

  位于互助县绿色产业园的青海碳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青海省首个且唯一的双碳服务交易平台。公司在塘川镇双树村完成了《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碳减排增汇方法学》研发工作,启动了厨余垃圾处理产业碳减排战略合作项目。

  “‘黑水虻’吃掉厨余垃圾中的有机质,吸收营养物质后转化为蛋白质,再由工人将虫子制作成饲料,或提取蛋白,或制作中药材,回收处理垃圾时所减少的二氧化碳排量可被认定为碳资产,参与到碳交易中实现收入。”公司总经理马鑫介绍,同类企业皆可运用该技术参与国家双碳战略,获得碳交易收入。

  2023年2月,海东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该公司对全市开展碳汇资源本底调查与评估,为企业碳排放配额履约和产业低碳转型做准备。

  本次调查用可视化技术建立了海东市碳资源本底调查一张图系统,市内的自然资源、能源、工业体系、农牧业、交通运输等板块的可利用碳汇资源和减排量、资源储量及分布可一目了然。这意味着海东市的土地、矿产、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将成为生态产品交易的“家底”。

  马鑫说:“摸清‘碳汇家底’,能为海东市部署‘双碳’工作提供依据,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本市自然资源的优势明显,在抢抓‘双碳’发展机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将有更大作为。”

作者 牛玉娇
编辑:谢青玉
青海新闻网版权所有